為什麼牙齦會變白?盤點常見原因及處理方式

健康的牙齦通常呈現粉紅色,有時可能因為刷牙或清潔不當而發紅。然而,牙齦變白可能暗示某些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相對無害的口瘡到念珠菌感染,甚至可能與口腔癌等嚴重疾病相關。若您發現牙齦顯著發白,建議盡快諮詢醫師或牙醫師以確定病因。


齦炎(Gingivitis)

齦炎是牙齦的細菌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是刷牙或使用牙線的習慣不佳,導致牙菌斑堆積並刺激牙齦。當牙齦受到感染時,可能會出現退縮並呈現白色。其他常見症狀包含:

  • 牙齒鬆動

  • 刷牙或使用牙線時牙齦出血

  • 牙齦腫脹或發紅


口瘡(Canker sores)

口瘡是一種疼痛性潰瘍,可能出現在口腔內側、舌頭底部或牙齦底部。其中心呈現黃白色,觸碰時會疼痛,並在進食或喝水時造成不適。如果口瘡長在牙齦底部,可能使牙齦局部看起來發白。不過,如果白色已遍及整個牙齦線,就不太可能是由口瘡所引起。


貧血(Anemia)

貧血是指體內紅血球數量過低,或紅血球無法正常攜帶足夠氧氣到身體各部位。成因可能與鐵質或維生素 B-12 攝取不足,或與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等發炎性疾病有關。常見初期症狀如下:

  • 極度疲倦

  • 暈眩

  • 頭痛

  • 虛弱感

  • 呼吸急促

  • 四肢冰冷

  • 心律不整

  • 胸痛

  • 皮膚蒼白

由於缺乏氧氣供應,皮膚和牙齦都會呈現蒼白。如果您罹患貧血,不只牙齦會變白,全身皮膚也可能泛白。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

口腔念珠菌病(又稱口腔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在口腔過度增生所引起的感染,這種病菌也會引發陰道念珠菌感染。當口腔念珠菌病蔓延至牙齦與舌頭時,患部可能呈現白色或紅色,甚至同時出現兩種顏色。如果牙齦也受到感染,可能會看起來發白。


白斑症(Leukoplakia)

白斑症會在牙齦、舌頭或口腔頰黏膜形成厚厚的白色斑塊,有時甚至呈現“毛茸茸”的外觀。這種症狀通常源自長期刺激口腔黏膜的習慣,例如吸菸或嚼煙草。若您有這些習慣,應考慮改變生活方式,以減少白斑症的發生或復發。


口腔癌(Oral cancer)

在某些情況下,牙齦變白可能代表更嚴重的疾病,例如口腔癌(也稱為口腔腔癌)。這種癌症可能快速擴散,並影響牙齦、舌頭以及上顎。您可能會在這些區域發現微小、扁平、薄薄的腫塊,顏色可能為白色、紅色或接近皮膚色。由於口腔癌在早期階段不一定會出現顯著症狀,常造成診斷延誤。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有一半以上的口腔癌病例在癌症已經擴散至口腔其他部位或淋巴結之後,才被發現。


拔牙後牙齦發白(Tooth extraction)

如果您接受拔牙治療,拔牙區附近的牙齦可能因外科操作而變白。通常在幾天內,牙齦會恢復至正常顏色。


美白牙齒導致牙齦發白(Teeth whitening)

若您曾在牙醫診所進行牙齒美白療程,美白藥劑中的化學成分可能會導致牙齦暫時變白。這種現象通常在數小時內就能恢復正常。


白色牙齦的治療方式

由於導致牙齦發白的原因多種多樣,因此治療方式也依病因而異。以下為幾種常見治療方向:

治療齦炎

  • 改善刷牙和使用牙線的習慣,並定期每年兩次至牙醫診所檢查

  • 針對較嚴重的情況,牙醫師可能建議進行牙周刮治、牙周手術或雷射清除等處理

治療口瘡

  • 大多數口瘡可在 1~2 週內自行痊癒

  • 若口瘡嚴重、數量多或超過 14 天仍未癒合,醫師可能會開立處方漱口水、外用藥膏或口服類固醇

治療貧血

  • 可透過飲食調整,增加鐵質及維生素 B-12 攝取

  • 維生素 C 有助於身體更有效吸收鐵質

  • 若貧血由發炎性疾病引起,須先有效控制該疾病,才能解決貧血問題

治療口腔念珠菌病

  • 一般可使用處方抗真菌藥物來控制感染

治療白斑症

  • 醫師可能會先取斑塊組織進行切片檢查

  • 治療重點在消除導致白斑症的刺激因素,如戒除吸菸或嚼煙草

  • 白斑症易復發,建議定期檢查牙齦與口腔黏膜狀況

治療口腔癌

  • 根據癌症分期,可能採用化學治療或手術切除受影響的口腔部位與淋巴結

  • 早期診斷與治療對預後影響深遠


預後

牙齦發白的預後視其病因而定。若只是短期的口瘡或拔牙後的暫時變色,通常問題不大。然而,若是慢性發炎性疾病或口腔癌等較嚴重情況,則需長期管理或即刻治療。若發現牙齦發白且持續一至兩週以上都沒有好轉,建議儘速就醫或請牙醫師檢查,以排除嚴重疾病或及早進行治療。

持續觀察口腔任何異常變化,及時尋求醫師或牙醫師的專業意見,是維護口腔與整體健康的關鍵。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