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癌是罕見的口腔癌之一,發生在牙齦組織而非嘴唇、頰黏膜或其他口腔部位。雖然整體來說,口腔癌在所有新診斷癌症中約佔 3%,但其中牙齦癌相對較少見,而且多為鱗狀細胞癌。這種癌症具有侵略性,往往擴散速度較快,早期的症狀也可能與牙齦炎等非惡性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視或誤診。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癌是個統稱可能在口腔內任何部位產生(包含舌癌、牙齦癌等),並非單純來源於牙齦、舌頭、硬顎、口腔底部、嘴唇或口腔表面,因此定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至關重要,並且盡量減少抽菸、喝酒和嚼檳榔的次數。
什麼是牙齦癌?
牙齦癌通常屬於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這是一種惡性腫瘤,也被歸類為頭頸癌的一種。依照其所在位置可分為:
- 上顎牙齦癌(Maxillary gum cancer):發生在上顎。
- 下顎牙齦癌(Mandibular gum cancer):發生在下顎,較上顎牙齦癌更為常見,尤其在口腔內部結構更易觀察到。
牙齦癌在美國相當罕見,通常會與其他口腔癌症統計在一起。整體來說,每年每 10 萬名成人約有 11.5 人罹患口腔癌,而牙齦癌占美國口腔癌中不到 10%。
以下是可能的牙齦癌症狀:
- 牙齦出血
- 在進食或刷牙時牙齦有疼痛感
- 沿著牙齦出現白色或紅色斑塊
- 口腔出現無法解釋的潰瘍或傷口
- 牙齦腫脹導致假牙不合或配戴不適
- 耳朵疼痛
- 張口困難或吞嚥困難
一般建議,如果上述任何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就應該尋求牙醫或醫師的專業評估。
牙齦癌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牙齦癌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研究指出特定風險因素可能增加其發生機率,包括吸菸或使用菸草製品、長期大量飲酒(喝酒者風險較高)、嚼食檳榔,以及缺乏蔬果的飲食習慣。
此外,年齡增長(尤其是40歲以上)、男性以及家族遺傳基因也被視為潛在的風險因子。特別是60歲以上的人群,以及患有增生性疣狀白斑(PVL)者,由於口腔黏膜容易出現白色增厚病灶(白斑),罹患牙齦癌的風險更高。。同時,口咽癌也和類似風險因素相關,顯示口腔黏膜變化與這些惡習有密切關聯。
近期部分研究亦指出牙周病常見的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可能與牙齦癌存在關聯,暗示口腔衛生不佳可能是一項風險因素,但仍需更多研究證實。因此,定期進行口腔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口內黏膜潰瘍或其他異常病灶,以防範早期病變。
然而,也有些口腔癌患者即使沒有明顯風險因素,可能因不明原因罹患牙齦癌,因此牙醫建議定期進行自我檢查,並學習自我檢查口腔癌的方法,以輔助自行檢查口腔,如發現異常病灶、疼痛或出血症狀時,應盡速就診。
牙齦癌的徵兆與症狀
口腔癌前兆與症狀可能包括:
- 腫塊、腫脹或不規則的潰瘍
- 無法癒合的傷口
- 牙齦或牙齒周圍出現白色或紅色斑塊
- 鬆動的牙齒或假牙配戴不合
- 疼痛、刺痛或麻木
- 拔牙後的傷口久久無法癒合
- 牙齦有不尋常的出血
牙齦癌的早期症狀常與牙齦炎或其他牙周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視。建議定期檢視口腔內部任何異常,以降低誤判風險。
若自己的口腔黏膜有不明原因的紅斑或白斑,需特別警覺。若牙齦或口腔有明顯顏色改變,且伴隨出血,應及早檢查。另外,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或反覆發作之口腔黏膜潰瘍,也有機會增加罹患牙齦癌的風險。
牙齦癌如何診斷?
牙齦癌的診斷通常來自於常規牙科檢查或在有疑似症狀時進行的口腔檢查。若在檢查時發現腫瘤的可能性,牙醫或醫師會先檢視牙齦有無異常病灶,如發現可疑的腫瘤或傷口,可能進一步採樣(活檢),將組織送至實驗室化驗以確定是否為癌症。對於過去曾出現白斑或紅斑的人,醫師也可能建議活檢來排除惡性病變。
若有確診牙齦癌,醫師可能會安排影像學檢查以評估癌症是否擴散到淋巴結或周邊骨骼,包含:
- 身體檢查:醫師檢視口腔、牙齦、舌頭和有沒有頸部腫大淋巴結,並詢問病人病史,以及是否有使用菸酒等習慣。
- 切片檢查(活檢):醫師取牙齦的一小部分組織,交由病理學醫師在顯微鏡下檢視是否有癌細胞。
- 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振造影(MRI),用以評估腫瘤是否擴散至牙齦以外的軟組織、骨頭或同側頸部淋巴。
- 內視鏡檢查:醫師使用小型內視鏡觀察癌細胞是否擴散到口腔以外的區域。
牙齦癌可能如何擴散
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判斷癌症的進展程度。隨著牙齦癌惡化,它可能擴散至鼻竇或下顎骨等其他結構,也有可能擴散到頸部的淋巴結或身體其他部位。需要注意的是,腫瘤大小並不一定能準確顯示擴散的速度或範圍。
如果在牙齦癌的最初階段發現,稱為「原位癌」,代表癌細胞僅在牙齦表層組織(上皮)中。若癌細胞已經擴散到更深層組織,則稱為「侵襲性鱗狀細胞癌」。
大多數牙齦癌病例屬於增殖速度較快的鱗狀細胞癌,但也存在較為少見、增長緩慢的「疣狀癌」,其轉移機率相對較低。此外,一些灰白色(白斑)或紅色(紅斑)病灶也可能演變成癌症,尤其紅斑在日後惡化為癌症的可能性較白斑更高。
牙齦癌的分期
當口腔癌確診後,會依照分期來表示癌症的嚴重程度。以下列出可能的分期概念:
- 第 0 期(Stage 0):牙齦表面存在異常細胞,亦稱「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若不治療,這些細胞可能進一步演變成癌症。
- 第 I 期(Stage I):癌症已形成,但尚未擴散至牙齦以外。通常腫瘤小於 2 公分,且深度不超過 5 毫米。
- 第 II 期(Stage II):腫瘤大約 4 公分以下,深度介於 5 毫米至 10 毫米。
- 第 III 期(Stage III):此階段的癌症可能具有更大或更深的特徵,有時也開始轉移。
- 第 IV 期(Stage IV):癌症已廣泛擴散至口腔周圍組織如鼻竇、軟組織或舌頭深層肌肉,也可能擴散至頸部淋巴結或更遠的部位。通常會先轉移到舌頭、口底、鼻竇或臉部的軟組織,後期才會擴散到肺、肝或骨骼等身體其他器官。
牙齦癌的治療方式
治療口腔癌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以下一種或多種組合方式:
手術
- 腫瘤切除(Tumor resection):手術通常是牙齦癌的主要治療方式。部分患者可能不需要其他治療。若癌症已擴散至更深層結構,手術範圍也會擴大,可能需切除下顎骨或部分舌頭與軟組織。
- 重建手術(Reconstructive surgery):若需大面積切除,則可能進行重建手術。整形或重建外科醫師可能使用骨移植、皮膚移植或肌肉瓣等方式(如游離皮瓣手術或顯微重建手術),以恢復顏面與口腔的外觀與功能。
頸部淋巴結廓清術:
若癌細胞已擴散至頸部淋巴結,也須移除相關淋巴組織。
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
在手術後,醫師可能會建議化療或放療以清除可能殘留的癌細胞,並降低復發風險。有時放療也可單獨用於治療牙齦癌。
放射治療常在手術切除腫瘤後作為輔助治療。牙齦癌通常以體外放射(external beam radiation)為主。化學治療在牙齦癌中的使用頻率較手術與放射治療低,但有時會與放射治療併用,以增強治療效果。
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
通常用於其他治療失效或癌症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
重建手術:
如果牙齦癌已擴散至下顎或頸部,可能需要整形外科或重建手術恢復外觀與功能。
預後
若能及早透過手術與輔助療法(如化療、放療)控制牙齦癌,多數病例預後良好。然而,預後仍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腫瘤分期及對治療的反應等。早期未擴散的牙齦癌通常治療效果佳,一旦癌症擴散到遠端區域(如身體其他器官),治療相對困難,預後也會較差。
若牙齦癌已擴散至鄰近骨骼,手術治療後的副作用可能相當明顯,包括:
- 外觀變化
- 咀嚼困難
- 鼻腔液體滲漏
- 語音改變
- 下顎張口受限(Trismus 或鎖頷)
儘管這些副作用令人困擾,但有些患者可透過假體或其他重建方式,恢復一定的功能與外觀,包括正常咀嚼及說話。
圖片來源:網路
常見問題
牙齦癌可以治癒嗎?
早期診斷時,牙齦癌是高度可治癒的。治療通常涉及由頭頸癌外科醫生進行的手術。
牙齦癌的存活率是多少?
每 100 人中約有 80 人(約 80%)在診斷後可以存活 1 年或更長時間。每 100 人中約有 60 人(約 60%)在診斷後能夠存活 5 年或更長時間。
牙齦癌的第一期長怎樣?
I 期描述了癌症的非常早期階段。腫瘤不超過 2 釐米,癌症未到達淋巴結。
牙齦癌擴散快嗎?
大多數口腔癌是一種稱為鱗狀細胞癌的類型,這些癌症往往會迅速擴散。
牙齦癌有多痛?
在早期階段,牙齦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或不適。
牙齦癌常見幾歲?
牙齦癌通常影響 60 歲及以上的人群。
牙齦癌是如何開始的?
吸煙和經常飲酒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但牙齦癌與這些因素的聯繫相對較弱。
早期牙齦癌是什麼樣子的?
牙齦癌通常是從牙齦表面向外生長的東西,通常是一個腫塊,可以是紅色或白色,也可能出血。
牙齦癌可以切除嗎?
牙齦癌通常通過手術治療,其中可能包括切除部分顎骨和一些牙齒。
牙齦癌生長緩慢嗎?
牙齦癌是一種罕見的、生長緩慢的癌症,占口腔癌的發生率占的 6%。
未經治療的牙齦癌能活多久?
未經治療的口腔癌可能是致命的,診斷後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4-6 個月。
總結
牙齦癌雖不及其他口腔癌常見,但仍可能出現在中老年族群,尤其是有使用菸草習慣的人。好消息是,如果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大多能獲得良好的控制與預後。透過定期牙科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牙齦癌,但只要您持續超過兩週出現牙齦疼痛、出血或莫名潰瘍等症狀,都應盡快就醫檢查,以確保及時獲得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