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癌是什麼?罕見但致命的口腔癌別輕忽!

牙齦癌是罕見的口腔癌症之一,發生在牙齦組織而非嘴唇、頰黏膜或其他口腔部位。雖然整體來說,口腔癌在所有新診斷癌症中約佔 3%,但其中牙齦癌相對較少見,而且多為鱗狀細胞癌。這種癌症具有侵略性,往往擴散速度較快,早期的症狀也可能與牙齦炎等非惡性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視或誤診。

以下是可能的牙齦癌症狀:

  • 牙齦出血

  • 在進食或刷牙時牙齦疼痛

  • 沿著牙齦出現白色或紅色斑塊

  • 口腔出現無法解釋的潰瘍或傷口

  • 牙齦腫脹導致假牙不合或配戴不適

  • 耳朵疼痛

一般建議,如果上述任何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就應該尋求牙醫或醫師的專業評估。

牙齦癌的分期

如果在牙齦癌的最初階段發現,稱為「原位癌」,代表癌細胞僅在牙齦表層組織(上皮)中。若癌細胞已經擴散到更深層組織,則稱為「侵襲性鱗狀細胞癌」。

大多數牙齦癌病例屬於增殖速度較快的鱗狀細胞癌,但也存在較為少見、增長緩慢的「疣狀癌」,其轉移機率相對較低。此外,一些灰白色(白斑)或紅色(紅斑)病灶也可能演變成癌症,尤其紅斑在日後惡化為癌症的可能性較白斑更高。

成因與風險因素

牙齦癌的確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瞭,但下列風險因素可能增加口腔癌(包括牙齦癌)的發生機率:

  • 抽菸及使用其他菸草製品

  • 過量酗酒

  • 缺乏蔬果的飲食習慣

  • 年齡增長,尤其是 40 歲以上的成年人

  • 男性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約為女性的兩倍

此外,家族遺傳基因也可能在口腔癌的形成上扮演一部分角色。如果您本身具有上述風險因素,牙醫師可能會建議您每個月自行使用鏡子檢查口腔內部,一旦出現新病灶、疼痛或出血,就應該進一步就診。

診斷

牙齦癌的診斷通常來自於常規牙科檢查或在有疑似症狀時進行的口腔檢查。牙醫或醫師會先檢視牙齦有無異常病灶,如發現可疑的腫瘤或傷口,可能進一步採樣(活檢),將組織送至實驗室化驗以確定是否為癌症。對於過去曾出現白斑或紅斑的人,醫師也可能建議活檢來排除惡性病變。

若有確診牙齦癌,醫師可能會安排影像學檢查以評估癌症是否擴散到淋巴結或周邊骨骼,包含:

  • 電腦斷層掃描(CT)

  • 磁振造影(MRI)

  • 正子斷層掃描(PET)

治療選項

治療牙齦癌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以下一種或多種組合方式:

  • 手術:藉由「廣範圍局部切除」移除牙齦癌腫瘤。若癌症已擴散至鄰近牙齒或骨骼,也可能需要一併切除。

  • 頸部淋巴結廓清術:若癌細胞已擴散至頸部淋巴結,也須移除相關淋巴組織。

  • 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在手術後,醫師可能會建議化療或放療以清除可能殘留的癌細胞,並降低復發風險。有時放療也可單獨用於治療牙齦癌。

  • 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通常用於其他治療失效或癌症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

  • 重建手術:如果牙齦癌已擴散至下顎或頸部,可能需要整形外科或重建手術恢復外觀與功能。

在治療過程中,您可能需要同時與多位專科醫師合作,例如:

  • 牙醫師

  • 頭頸外科醫師或口腔顎面外科醫師

  • 腫瘤科醫師

  • 放射治療專家

  • 整形或重建外科醫師

  • 營養師

  • 語言治療師

  • 心理或精神衛生諮商師

預後

若能及早透過手術與輔助療法(如化療、放療)控制牙齦癌,多數病例預後良好。然而,預後仍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腫瘤分期及對治療的反應等。早期未擴散的牙齦癌通常治療效果佳,一旦癌症擴散到遠端區域(如身體其他器官),治療相對困難,預後也會較差。

總結

牙齦癌雖不及其他口腔癌常見,但仍可能出現在中老年族群,尤其是有使用菸草習慣的人。好消息是,如果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大多能獲得良好的控制與預後。透過定期牙科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牙齦癌,但只要您持續超過兩週出現牙齦疼痛、出血或莫名潰瘍等症狀,都應盡快就醫檢查,以確保及時獲得診斷與治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