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是什麼?
智齒是人類口腔中最後長出的臼齒,也稱為第三大臼齒。智齒通常在17到25歲之間長出。
與其他牙齒一樣,智齒也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 齲齒(蛀牙)
- 阻生牙(埋伏牙)
- 部分萌出、卡在牙齦或牙槽骨中
如果你有智齒感染,需儘速接受牙醫治療。但並非所有的智齒疼痛都是由感染引起,下文將詳述智齒感染和疼痛的相關治療方式。
智齒感染如何發生?
由於智齒的位置位於口腔後方,較難徹底清潔,容易導致食物殘渣與細菌積聚在牙齒與牙齦之間。
阻生智齒可能無法順利長出,可能只部分冒出、以斜角或橫向生長。
部分萌出的阻生智齒感染風險較高,因為牙齒的生長角度使得細菌更容易滋生。
當細菌過度繁殖,破壞牙齒表面堅硬的琺瑯質,便會導致感染或齲齒。
會引起智齒感染的常見細菌包括:
- 鏈球菌屬 (Streptococcus)
- 放線菌屬 (Actinomyces)
- 消化鏈球菌屬 (Peptostreptococcus)
- 普雷沃氏菌屬 (Prevotella)
- 梭桿菌屬 (Fusobacterium)
- 聚集放線桿菌屬 (Aggregatibacter)
- 腐蝕艾肯氏菌 (Eikenella corrodens)
智齒感染的治療方法
牙醫將透過口腔檢查與X光檢測確認智齒的狀況,並建議以下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智齒感染需要服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通常需提前一週左右服藥,以控制感染後再進行後續治療。
牙醫可能開立的抗生素包括:
- 盤尼西林 (Penicillin)
- 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 甲硝唑 (Metronidazole)
- 克林黴素 (Clindamycin)
- 紅黴素 (Erythromycin)
牙醫也可能推薦服用止痛藥,例如:
- 布洛芬 (Ibuprofen)
- 羅諾昔康 (Lornoxicam)
- 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 阿司匹林 (Aspirin)
修補牙齒
感染治療後,牙醫會針對智齒進行修補或移除。補智齒與補其他牙齒方法相似,可能需要填補物或牙冠。
牙醫也可能將智齒表面稍微磨平,避免食物和細菌卡住,亦可減少牙齒擁擠的狀況。
拔除智齒
如果智齒受損嚴重,牙醫可能建議部分或完全拔除智齒,尤其是阻生牙。
牙醫可能會移除覆蓋在智齒上的牙齦組織,幫助智齒順利萌出。
另一種稱為冠切術(Coronectomy)的手術僅移除智齒上半部,保留根部、神經及牙槽骨。
手術須知
智齒拔除手術較複雜,會使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拔牙過程可能需要20分鐘或更久,牙醫可能會將牙齒切割分段移除,以避免損傷神經與下顎骨。
智齒手術後可能的副作用包括:
- 出血
- 感染
- 舌頭、下唇或下巴麻木感
- 下顎骨脆弱
拔除後的口腔感染可能發生在手術後兩週至兩個月內,若有症狀需立即通知牙醫,可能需再次服用抗生素。
居家舒緩疼痛方法
以下居家療法雖無法根治感染,但能暫時舒緩不適感,適合在看牙醫前使用:
- 鹽水漱口:溫水或冷水中加入適量鹽,漱口後吐出,可暫時抑制細菌增生。
- 雙氧水漱口:以等量雙氧水與飲用水稀釋後漱口,具抗菌效果。
- 冰敷臉頰:將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感染處的臉頰外側,有助緩解腫脹。
- 丁香油:以棉棒沾丁香油塗抹於疼痛的智齒上,有效緩解疼痛與發炎。
- 止痛藥:使用市售止痛藥或苯佐卡因(benzocaine)凝膠,有助緩解疼痛與助眠。
其他可能導致智齒疼痛的原因
即使未感染,智齒可能因以下原因疼痛:
- 牙齦疼痛(冠周炎):牙齦紅腫感染,導致疼痛與發炎。
- 新長出或阻生牙:萌出過程產生疼痛,阻生牙更可能造成腫痛。
- 牙齒擁擠:智齒擠壓鄰牙,造成牙齒移位與疼痛。
- 囊腫:阻生智齒附近可能形成充滿液體的囊腫,壓迫牙齦與牙槽骨。
- 乾槽症:拔牙後未形成血凝塊,造成骨骼與神經暴露產生劇痛。
- 拔牙後感染:智齒拔除後傷口感染,導致疼痛、腫脹。
- 癒合不佳:抽菸、營養不良或服用影響免疫的藥物,皆可能延緩癒合,引起感染與疼痛。
何時該看醫生?
若智齒周圍出現以下任何症狀,請立即預約牙醫檢查:
- 疼痛或敏感
- 牙齦腫脹或紅腫出血
- 牙齦或牙齒附近滲出白色液體
- 口臭或口中有異味
- 下顎疼痛或腫脹
- 下顎僵硬
- 呼吸困難或張口說話困難
- 發燒、發冷、噁心或頭痛
總結
阻生智齒雖無法預防,但定期看牙醫與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有助於避免智齒相關感染和併發症。
請養成每天數次刷牙與使用牙線的習慣,有效減低智齒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