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齲齒(又稱奶瓶性蛀牙)是指發生在嬰幼兒乳牙上的蛀牙情況,也可以稱作:
-
嬰兒齲齒(infant caries)
-
早期兒童齲齒(ECC)
-
奶瓶口(bottle mouth)
通常,奶瓶性蛀牙最容易出現在前排牙齒(門牙)上。蛀牙是由於牙齒表面長時間接觸到過多的糖分所導致,這些糖可能來自母乳、配方奶,以及含人工甜味的果汁或零食。
身為家長,您在預防嬰兒齲齒方面扮演關鍵角色。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以及定期的清潔是至關重要的。了解如何在寶寶的早期就維護牙齒清潔,並在孩子長大後教導他們自我護理技巧,能有效預防蛀牙的產生。
造成嬰兒齲齒(奶瓶性蛀牙)的原因是什麼?
當嬰兒的牙齒經常性接觸過量糖分時,就會形成奶瓶性蛀牙。口腔中的細菌會利用糖分作為養分,大量繁殖並產生酸,這些酸會侵蝕牙齒與琺瑯質,進而導致蛀牙。
常見的糖來源包括:
-
母乳或配方奶
-
果汁
-
零食
如果嬰兒含著裝有牛奶或果汁的奶瓶入睡,或是長時間使用奶瓶或學習杯,糖分就會持續附著在牙齒表面,這也會加速蛀牙的產生。
奶瓶性蛀牙的症狀是什麼?
齲齒可以發生在任何一顆乳牙上,但最常見於上排門牙(上門齒)。蛀牙初期可能表現為牙面出現暗色或棕色斑點。隨著蛀牙惡化,嬰幼兒可能出現牙齦腫脹或疼痛的情形。
奶瓶性蛀牙可能帶來的併發症
嬰兒齲齒有可能引發嚴重問題。孩子需要健康的乳牙來咀嚼、發音及微笑。此外,乳牙也能為恆牙預留出正確的生長空間。一旦乳牙提早脫落或蛀牙得不到治療,可能導致疼痛與感染。
如果乳牙發育不良,寶寶將來可能會出現偏食或說話不清晰的問題;恆牙長出時也可能長得擁擠或歪斜。當蛀牙範圍廣泛或十分嚴重時,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
-
慢性疼痛
-
恆牙長得歪斜
-
進食或咀嚼困難
-
嚴重感染
如何預防奶瓶性蛀牙?
只要留意寶寶的使用奶瓶習慣並妥善清潔乳牙,就有機會避免嬰兒齲齒的產生。
奶瓶使用注意事項:
-
不要讓孩子含著裝有果汁或牛奶的奶瓶入睡。液體中的糖分會在寶寶牙齒上停留好幾個小時。
-
如果必須給孩子奶瓶安撫,請只裝白開水。一些兒科醫師建議睡覺時不給奶瓶,或至少要確定孩子已經能獨立坐起後再考慮是否繼續使用。
-
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含著裝有果汁或牛奶的奶瓶四處走動。
-
避免在奶瓶中裝糖水、含糖飲料或汽水。
-
大約在寶寶 6 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教他們使用杯子。美國牙醫協會(ADA)建議在寶寶一歲前後就逐漸改用杯子。
-
盡量不要長期依賴奶嘴;也不要把奶嘴浸在蜂蜜或糖漿裡。切記,一歲以下嬰兒不應該攝取蜂蜜。
-
限制果汁的攝取量。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幼兒每天果汁量不超過 6 盎司,六個月以下的寶寶則不建議喝任何果汁。
-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盡量避免過多的甜食。
-
在餵食後,用乾淨紗布或棉布輕輕擦拭寶寶的牙齦或牙齒,去除殘留食物或牙菌斑。
-
一旦牙齒萌出,就應該開始以適合嬰兒的牙刷刷牙。
-
可以在全家一起睡前刷牙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培養刷牙習慣。
-
當孩子長到不再吞牙膏時,就可以使用含氟牙膏。氟可以增強牙齒抵抗酸蝕的能力。但要注意,氟被吞下可能有風險,因此一定要監督孩子刷牙,直到他們能正確吐出牙膏為止。
-
當寶寶所有乳牙都長出後,可以開始使用牙線。
-
定期帶孩子去看牙醫,檢查牙齒健康狀況。
清潔小撇步:
-
避免與寶寶共用牙刷、湯匙等口腔用品,以免將自己的唾液帶入寶寶口中,增加細菌傳播的風險。
後續展望:兒童牙醫可以提供的協助
口腔保健習慣要先從家裡做起。隨著寶寶成長,您可以考慮在兒童牙醫的協助下採取更多預防措施。建議在寶寶第一顆牙萌出後的六個月內,就帶他們進行首次牙科檢查。事實上,美國牙醫協會也建議孩子在一歲前就應該看牙醫。
兒童牙醫可以及早偵測嬰兒齲齒等潛在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如果對孩子的牙齒健康有任何疑慮,務必及時與牙醫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