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蛀牙從成因、統計到預防與治療

兒童蛀牙(又稱兒童齲齒)是全球兒童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也是兒童牙科領域相當普遍的問題。根據多份國內外研究與衛生機構統計報告指出,兒童齲齒的發生率高,且可能在相當早的年齡就出現。蛀牙不但會引起疼痛、妨礙日常進食與睡眠,更可能影響之後恆牙的萌發與咬合整齊度。

許多爸媽會有「乳牙之後會換,不需要太在意」的誤解,然而乳牙在小孩的進食與語言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若不及時處理,輕則影響孩子生活品質,重則恐引發感染進一步傷及恆牙胚或全身健康,也與兒童牙齒的長期發育息息相關。

本篇將以大量統計資料、臨床經驗與實際治療案例為基礎,從兒童蛀牙的成因、常見症狀、國外數據、危險族群、蛀牙治療方式,到預防策略與常見問題,一次整理詳盡分享,協助家長能與專業醫師及兒童牙醫一同更加了解並守護孩子的牙齒健康。

兒童蛀牙的常見成因

綜合多方資料,兒童蛀牙之所以頻繁且進展快速,與下列因素有關:

口腔清潔不足或刷牙方式錯誤

  • 幼兒手部肌肉協調度尚未成熟,難以獨立徹底清潔牙齒,也因此容易產生小朋友蛀牙的風險。
  • 長輩或家長陪同刷牙時,若沒有教導「有效刷牙法」(如貝氏刷牙法)或確實檢查,很容易留下牙菌斑。
  • 單純依靠「是否感到疼痛感」來判斷小朋友的牙齒健康,可能忽略已經形成的輕微蛀牙。

糖分與澱粉類飲食過量

  • 現代飲食習慣精緻化,甜食、餅乾、含糖飲料、麵包等均富含糖分或澱粉。這些蛀牙細菌透過分解此類碳水化合物產生酸,造成牙齒表面的脫鈣。
  • 偏好含糖飲品(如果汁、配方奶、含糖奶昔)或常常含著甜食在嘴裡,讓牙齒長時間處於酸蝕狀態。

不良喝奶或餵食習慣

  • 邊喝奶邊睡、睡前喝奶後未立即清潔,導致「奶瓶性齲齒」,常發生在上排門牙的牙齦處或門牙表面。這些不良喝奶習慣容易加速蛀牙。
  • 夜間唾液分泌減少,殘留的乳糖或含糖飲品更易孳生細菌。

飯後不漱口/睡前未再度清潔

  • 若餐後或吃點心後只用清水稍微含一下,仍有大量食物殘渣停留於牙縫,刷牙更加重要。
  • 口腔中的酸性環境若長時間未被中和,珐瑯質更容易受到侵蝕。

延誤治療或錯過定期檢查

  • 許多家長習慣「牙痛了再去看醫生」,往往等到蛀牙已擴散至牙本質(象牙質)甚至牙神經層,完全忽略了兒童蛀牙前兆。
  • 許多學齡前兒童害怕看牙醫或不配合,甚至抗拒牙醫診所檢查,導致家長拖延,使蛀牙加速惡化。

氟化物使用不足

  • 含氟牙膏與塗氟能顯著降低蛀牙風險,但若家長擔心氟中毒而完全不使用含氟產品,或者地區性自來水不含氟,又缺乏額外氟化物補充,均會提升蛀牙機率。

口腔結構與細菌量

  • 每個孩子口腔中細菌種類及數量不同;溝隙較深或牙齒排列緊密的孩子,更容易在隱蔽處累積牙菌斑,若清潔不到位,蛀牙風險更高。

兒童蛀牙的症狀、前兆與常見分期

前期症狀:脫鈣與白斑

  • 最初可能只是在牙齒表面出現白色或粉狀斑塊,摸起來較粗糙。這表示琺瑯質開始脫礦,若徹底清潔並接受定期塗氟,仍可逆轉此階段。

輕度蛀牙:蛀洞侷限在琺瑯質

  • 牙齒表面會看見小的咖啡色或褐色斑點,或外觀稍微凹陷。孩子可能暫時沒有痛感或只對冷、熱、甜食產生短暫敏感。
  • 此階段拍攝x光片確認蛀洞深度,搭配適度補牙或加強塗氟即可防止蛀牙進一步擴大。

中度蛀牙:侵蝕至牙本質

  • 牙齒表面出現肉眼可見的洞或龜裂,常伴隱約酸痛、遇冷熱刺激感到不適。
  • 若沒及時治療,蛀洞常會迅速擴散。牙醫會先去除蛀壞部分,再依深度選擇樹脂、玻璃離子補牙,或包覆不鏽鋼乳牙牙套(特別是後牙臼齒大範圍蛀牙)。

深度蛀牙:接近或侵犯牙髓神經

  • 可能出現劇烈疼痛、夜間痛醒或局部紅腫,也可能有牙齦腫膿包。若不及時治療,還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
  • 醫師常需先評估牙齒剩餘齒質與炎症程度,若牙神經已受侵,可能需要做「牙髓切除術(根管治療)」再以不鏽鋼牙套保護;如果齒質剩餘過少,可能建議拔除並配合「空間維持器」,避免恆牙日後萌發空間不足。

兒童蛀牙的流行病學與統計數據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的**「1999–2004 至 2011–2016 年兒童口腔健康調查」**指出,不同年齡層與社經背景的孩子齲齒情形略有差異,以下整理部分關鍵年齡段:

(一)2~5 歲兒童

  • 2011–2016 年間,約 23% 的 2~5 歲兒童經歷過乳牙蛀牙(dft)。
  • 其中 10% 有尚未治療的齲齒(dt)。
  • 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罹患乳牙蛀牙的機率是高收入家庭孩子的兩倍。

(二)6~8 歲兒童

  • 2011–2016 年,超過一半(52%)的 6~8 歲兒童曾有乳牙蛀牙紀錄。
  • 約 16% 的 6~8 歲兒童有未治療的乳牙蛀牙。
  • 黑人、墨西哥裔美國兒童及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蛀牙率顯著高於白人兒童與較高收入家庭。

(三)6~11 歲兒童恆牙狀況

  • 2011–2016 年間,約有 17% 的 6~11 歲兒童出現恆牙蛀牙(DFT)。
  • 約 5% 仍有未治療的恆牙齲齒(DT)。
  • 整體而言,此年齡層齲齒盛行率比 1999–2004 年進一步下降,但相較高收入家庭,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仍有更高蛀牙風險。

以下為歸納部分數據之範例表格(美國 CDC NHANES 研究):

不同年齡層兒童之乳牙與恆牙齲齒情況

年齡層 有齲齒經驗% (dft/DFT) 未治療齲齒% (dt/DT)
2~5 歲 (乳牙) 23% 10%
6~8 歲 (乳牙) 52% 16%
6~11 歲 (恆牙) 17% 5%

註:dft/DFT 為「蛀牙或已填補的乳牙/恆牙」統計量,dt/DT 為「尚未治療的蛀牙」。

可見在各年齡層,齲齒率與未治療齲齒都呈現不容小覷的比例,顯示出「兒童期即開始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兒童蛀牙風險較高族群

  1. 偏好甜食或含糖飲料過量
  2. 口腔衛生習慣較差(忙碌家庭忽略兒童口腔清潔、孩子不會正確刷牙)
  3. 地區性缺氟或家庭無額外氟化物補充
  4. 低收入家庭(缺乏口腔保健資源、塗氟或定期檢查機會較少)
  5. 早期即有白斑或「脫鈣」跡象
  6. 曾有嚴重奶瓶性齲齒或幼年時期 ECC(Early Childhood Caries)

治療方式:依蛀牙程度與孩子配合度而定

1. 初期或輕度蛀牙

處理策略

  • 清潔牙菌斑、去除初步病灶。
  • 定期塗氟(例如每 3~6 個月依風險程度回診)。
  • 若蛀洞極小,可嘗試透過加強「再礦化」及觀察追蹤。

2. 中度蛀牙(蛀至牙本質)

處理策略

  • 去除蛀壞處並補牙;補牙材料可使用樹脂、玻璃離子或兩者混合。
  • 視蛀洞位置與大小,牙醫師可能建議用不鏽鋼牙套包覆乳臼齒,以免齒質脆弱再次斷裂。
  • 若蛀牙鄰近牙髓,可考慮「活髓保存術」,移除受感染區域但保留部分健康牙髓。

3. 深度蛀牙(侵犯牙髓或更深)

處理策略

  • 根管治療(抽神經):透過牙髓切除術移除感染組織,再填補牙根管道。
  • 隨後通常需以不鏽鋼牙套保護乳牙結構;若齒質嚴重損毀,則考量拔除並搭配「空間維持器」,預留恆牙長出位置。

兒童看牙時的合作度與麻醉選擇

清醒配合治療

  • 適用於可以安坐在診療椅上,理解並遵守醫師指令的小朋友。
  • 可於門診完成基礎補牙、塗氟或小範圍的根管治療。

鎮靜治療

  • 適用於恐懼度高或治療範圍較廣的兒童。
  • 在麻醉科醫師監控下,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鎮靜藥物讓孩子意識放鬆,但仍能自主呼吸。
  • 好處是手術過程中孩童較平靜;惟需注意藥物風險、術後觀察及可能要分 1~2 次才能全部完成。

全身麻醉

  • 適用於無法合作、或大範圍蛀牙、必須長時間操作才能一次完成的情況。
  • 需醫院手術室與專業麻醉團隊配合,孩子插管維持呼吸。
  • 雖然能一次解決多顆嚴重蛀牙,惟風險及恢復時間較長,費用也較高。

如何有效預防兒童蛀牙?

及早開始口腔清潔

  • 初生至 6 個月:可用濕紗布或指套牙刷輕輕擦拭牙齦。
  • 約 6 個月出現第一顆乳牙後:每天至少早晚各刷一次;3 歲以下牙膏用量僅米粒大小,3~6 歲可擠豌豆大小。

定期塗氟與牙科檢查

  • 衛福部規定未滿 6 歲的兒童,每半年可享一次健保給付塗氟。蛀牙風險高的孩子可依醫囑增加頻率。
  • 每 3~6 個月回診檢查,有效早期發現並阻止蛀牙擴大。

牙線與溝隙封填

  • 孩子牙齒間隙變得緊密後(約 2~3 歲起),可用牙線輔助牙齒清除牙縫殘渣,預防「牙縫蛀牙」。
  • 針對臼齒凹溝深處,可在不蛀的情況下封填(Dental Sealants),阻絕食物殘渣沉積,據 CDC 研究可減少約 80% 蛀牙。

減少含糖食物與含糖飲品的頻率

  • 若仍想吃甜食,盡量集中在正餐或點心時間,同時盡量縮短攝取時間,並於事後立即刷牙或漱口。
  • 避免含糖奶、果汁邊喝邊睡,並盡量讓孩子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

不共用餐具,減少細菌傳染

  • 家長避免用自己嘴巴試溫度後,再將湯匙或餐具給孩子使用;也不要用成人口水清潔奶嘴。

調整孩子的喝奶哄睡習慣

  • 若寶寶已超過 1 歲,可嘗試把奶瓶換成練習杯或一般水杯。
  • 睡前最後一次喝奶或吃副食品後,一定要刷牙或做基本口腔清潔。

常見問題 Q&A

乳牙反正會掉,蛀牙真的一定要治療嗎?

需要的。乳牙功能包括協助孩子進食、發音、維持顏面骨正常發育,以及預留恆牙萌出位置。若乳牙蛀牙不治療,除了引起疼痛、影響食慾與睡眠,也可能導致細菌感染波及恆牙胚,日後恆牙長出便帶有先天蛀牙或牙齒變色、牙根畸形等問題。

兒童塗氟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多久塗一次?

通常從第一顆乳牙萌出後(約 6 個月大)就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塗氟。若孩子蛀牙風險較高,建議每 3 個月塗一次;一般狀況則可每 6 個月塗一次。台灣健保給付對未滿 6 歲兒童提供每半年一次的免費塗氟。

若孩子刷牙不配合,一直哭鬧,要怎麼辦?

可嘗試以下方法:

  • 在浴室或安靜環境下,家長背對牆壁或坐椅子上,讓孩子頭部靠在家長胸前固定輕壓。
  • 用繪本、卡通角色或遊戲方式指導;有時可與牙科醫師或口腔衛生師合作,藉示範教學並營造正向氛圍。
  • 若蛀牙已經很多又無法配合,可考慮鎮靜治療,避免因強制壓制造成孩子心理陰影。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有奶瓶性齲齒?

奶瓶性齲齒常見於上排門牙及接近牙齦處,最初會出現無法刷掉的白斑、脫鈣斑塊,之後轉成黃褐色或黑色。若孩子經常含奶瓶入睡或喝甜飲後沒有做口腔清潔,就容易導致這種情形。

已經做過乳牙根管治療,還要裝不鏽鋼牙套嗎?

多數情況下是需要的。因為做過根管治療的乳牙齒質變脆,為避免再度斷裂或二次蛀牙,包覆不鏽鋼牙套可確保乳牙能完整保留到換牙。此外,不鏽鋼牙套等到乳牙自然鬆動、恆牙萌出時會自行脫落,不會影響恆牙。

鎮靜治療或全身麻醉很可怕嗎?

若孩子因恐懼或治療範圍過大而無法配合,透過鎮靜或全身麻醉治療能一次完成多顆嚴重蛀牙的處置。此過程需在專業麻醉團隊監督下進行,術前會做詳細檢查與風險評估,術中監測生命指標並控制麻醉深度。雖然有風險,但對「無法配合的大範圍治療」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總結

兒童蛀牙問題看似常見卻不容忽視,從「不正確刷牙習慣」到「過度依賴含糖飲食」,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細菌破壞牙齒的切入點。爸媽們若能及早建立孩子正確口腔衛生習慣(如養成固定時間與方法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及牙線),並配合定期檢查與塗氟,就能有效降低蛀牙發生率,讓孩子健康成長、不被牙痛煩惱所干擾。

同時也提醒家長們,乳牙是孩子在幼年時期的重要「角色」,即使最終會被恆牙取代,其健康狀態仍會左右咀嚼功能、語言發展、顏面骨發育,以及未來恆牙的萌發空間。期許透過本篇詳實內容,協助您在日常照護與牙科治療間找到平衡,為孩子打造一口健康、亮麗又快樂的微笑。若需要更多資訊,可參考其他延伸閱讀或諮詢專業人士,以獲得最適切的治療與建議。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