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美白指的是各種能讓天然牙齒看起來更明亮潔白的方法。常見的牙齒美白方法包括磨除牙漬、漂白法、紫外線(UV)光療法等等。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牙齒美白產品,有些可以在家自行使用,有些則需要到牙醫診所進行。
然而,某些牙齒美白方式可能會帶來不適的副作用,例如牙齒敏感或牙齦刺激。接下來,本文將介紹牙齒美白的作用原理、安全操作方法,以及你需要了解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牙齒染色的類型
若要有效進行牙齒美白,你需要根據牙齒染色的類型選擇適合的美白方法。如果同時具有內在與外在染色(下文解釋),可能需要同時考慮能安全解決這兩種染色的美白方法。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哪種類型的染色,建議諮詢牙醫,牙醫可協助你判斷染色類型,並推薦適合的美白方式。
內在性染色(Intrinsic stains)
內在性染色指牙齒琺瑯質內部的染色。有些內在性染色甚至在牙齒還沒萌出牙齦前就已經存在。
導致內在性染色的原因包含使用抗生素、過度暴露於高濃度的氟化物中,以及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變薄的牙齒琺瑯質。根據2014年的研究,內在性染色有時也可能是基因遺傳所致。
外在性染色(Extrinsic stains)
外在性染色則發生在牙齒表面,通常與外界接觸物質造成的牙齒琺瑯質變色有關,例如咖啡、食物色素或吸菸習慣。
與內在性染色一樣,外在性染色也可能和抗生素使用有關。
常見的牙齒美白方法
牙齒美白方法從含有美白成分的牙膏到牙醫診所的專業美白療程皆有。
有些美白產品旨在去除牙齒外部的染色,其他產品則透過漂白方式使內在與外在染色看起來更淺。
許多非處方產品(OTC)與牙醫診所的療程都使用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來分解並去除牙齒表面的色素。另一種常見氧化劑是過氧化脲(Carbamide peroxide)。
這些化學物質在較高濃度時對身體具有一定刺激性,因此務必嚴格依照產品使用說明操作。
若在使用家庭美白產品或接受牙醫治療後,出現牙齒敏感、牙齦紅腫或出血等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牙醫。
美白牙膏與漱口水
市售牙齒美白產品包括美白牙膏和漱口水。
這類產品通常含有小蘇打(Baking soda),能透過輕微磨擦作用去除牙漬。部分美白牙膏也含有木炭(Charcoal),同樣具有磨擦特性。此外,產品通常含有低濃度的過氧化脲和過氧化氫。
過度或長期使用這些磨擦性物質可能會損害牙齒琺瑯質。琺瑯質是牙齒堅硬的外層,不像牙齒其他部分,它並非由活細胞組成,一旦磨損便無法再生。建議向牙醫諮詢如何安全使用這些產品。
美白產品通常也含氟化物(Fluoride),能強化琺瑯質並預防未來的牙齒染色。
家用牙齒美白套組
家用牙齒美白套組可能以凝膠或牙膏形式搭配刷子使用,也有以貼片形式黏附在牙齒上。
部分家庭美白套組搭配口腔護套(Mouthguard),套入美白劑後戴在牙齒上。有些套組的護套內建有加熱燈、藍光或紫外線光線(UV)來「激發」美白膏的作用,但根據2021年一項小型研究,目前尚不確定這種方式是否真的能提高效果。
護套的作用是讓漂白劑更持久地停留於牙齒表面,同時避免美白劑過度接觸牙齦。美國牙科協會(ADA)已核准含10%過氧化脲的凝膠在夜間搭配口腔護套使用(2019年的研究指出)。
家庭使用的美白套組,其活性成分濃度較牙醫診所的治療來得低,因此通常需要連續使用數週才能看到顯著效果,大多數產品宣稱約2至4週可見明顯改善。
牙醫診所專業美白療程
牙醫診所的美白療程使用更高濃度的活性成分,因此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
牙醫診所的療程可能需要數次治療,才能達到理想的美白效果。但由於這是美容性療程,並非一般牙齒清潔,因此通常不在保險涵蓋範圍內。
診所常見的強效漂白(Power bleaching)使用高濃度的過氧化氫沖洗牙齒約20至30分鐘,有些療程也會使用雷射治療,但目前研究尚未證實雷射有額外美白效果。
牙齒美白的副作用
牙齒美白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暫時的牙齒敏感以及口腔與牙齦刺激,尤其是使用過氧化氫時更為明顯。
在牙醫診所進行美白時,通常會保護牙齦組織來降低這種副作用。
無論在家或診所進行美白療程後,都可能增加牙齒對冷熱食物的敏感度,有時甚至會突然出現短暫的劇烈疼痛,但通常會逐漸消失。
2019年的研究也指出,過於頻繁或過長時間使用牙齒美白產品可能永久損害牙齒琺瑯質。
誰適合牙齒美白?
牙齒泛黃的原因包括:
- 老化
- 基因遺傳
- 特定藥物(例如四環黴素)
- 生活習慣(如喝咖啡、汽水或吸菸)
需要注意的是,牙齒美白只適用於天然牙齒,已有植牙、瓷貼片、牙冠或牙橋的人,尤其若假牙在前排牙齒,並不建議進行牙齒美白。
美白療程多為個人美觀考量,並非醫療必需,建議與牙醫討論後再選擇合適的方法。
結論
牙齒美白能幫助你擁有更潔白的微笑,但使用產品時務必遵照說明並諮詢牙醫,保護牙齒健康仍應優先於外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