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頰骨和牙齒疼痛的9個常見原因,竟可能與心臟有關?

臉頰骨與牙齒的疼痛是鼻竇炎的常見症狀,但牙科問題、神經病變及冠狀動脈疾病也可能是背後的原因。

臉頰骨與牙齒的疼痛可以從隱隱作痛發展成劇烈搏動性的疼痛。疼痛可能急性發作後自行緩解,也可能逐漸惡化。

要判斷臉頰骨與牙齒疼痛的確切原因並不容易,以下列出幾種常見原因以及疼痛緩解方法。

1. 鼻竇炎(Sinus infection)

鼻竇炎是鼻竇組織發炎或腫脹的症狀,鼻竇位於鼻腔附近,是充滿空氣的腔室。

人類有四個副鼻竇,最大的是上頜竇(maxillary sinus),位於靠近臉頰骨的上顎區域。

鼻竇組織發炎可能導致:

  • 流鼻涕
  • 頭痛
  • 鼻塞
  • 臉頰疼痛
  • 疼痛可能蔓延至牙齒

2. 牙齒膿瘍(Tooth abscess)

口腔細菌感染(通常因口腔衛生不佳)可能導致牙齒膿瘍,影響牙齒、牙齦與骨骼。若未治療,感染可能蔓延至臉頰骨與周圍組織。

牙齒膿瘍可能增加骨髓炎(osteomyelitis)的風險,即感染擴散到骨頭(如下顎骨)。骨髓炎的症狀包括:

  • 嚴重下顎或臉部疼痛
  • 發燒
  • 寒顫
  • 出汗
  • 疲倦

3. 顳顎關節症候群(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J)

顳顎關節將下顎骨與頭骨連結,作用類似鉸鏈,允許下顎不同方向的活動。

關節可能因錯位、受傷或關節炎受損,導致:

  • 吞嚥、咀嚼或講話時疼痛
  • 活動下顎時發出喀喀聲或爆裂聲

4.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

神經系統疾病如三叉神經痛也可能引發臉頰骨與牙齒疼痛。

三叉神經負責提供臉部感覺,神經受到壓迫會導致下顎、牙齒或臉頰疼痛。

導致三叉神經痛的確切原因目前不明,但以下動作可能觸發疼痛:

  • 咀嚼
  • 震動
  • 刷牙
  • 說話
  • 頭部活動

5. 牙痛(Toothache)

牙痛常見原因是蛀牙或牙齒出現蛀洞。牙痛可能是隱隱作痛或劇烈刺痛,同時可能出現:

  • 腫脹
  • 發燒
  • 頭痛

其他可能導致牙痛的問題:

  • 牙齒破裂
  • 補牙物損壞
  • 新牙齒生長(如智齒)

6. 牙科治療後疼痛(Dental procedure)

牙科治療後常出現臉頰與牙齒疼痛,包括以下情況:

  • 拔牙
  • 根管治療
  • 補牙

治療後3天內疼痛或臉頰酸痛屬正常現象,但若疼痛持續或加劇,須立即諮詢牙醫。

7. 磨牙症(Teeth grinding)

磨牙症是臉頰骨和牙齒疼痛的另一常見原因。

磨牙症通常發生在睡眠中,患者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磨牙。長期磨牙可能造成:

  • 頭痛
  • 臉部疼痛
  • 耳痛
  • 睡眠中斷
  • 牙齒斷裂
  • 顳顎關節疼痛

8.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

牙周病會破壞口腔內軟組織及支持牙齒的骨骼,通常是口腔衛生不良所致。

若未治療,嚴重的牙周病會導致牙齒脫落,感染甚至可能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牙周病與心臟病的關聯仍在研究中,目前尚未完全釐清)。

9. 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冠狀動脈疾病通常表現為胸痛、呼吸困難及頭暈,但也可能出現臉部、下顎及頸部疼痛。

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因子包括:

  • 肥胖
  • 缺乏運動
  • 飲食不均衡
  • 抽菸

冠狀動脈疾病可能引發的併發症:

  • 心律不整
  • 心絞痛
  • 心臟病發作
  • 猝死

臉頰骨與牙齒疼痛的居家緩解方法

根據疼痛原因,以下方法可能有助於緩解不適:

  • 服用非處方藥物,緩解鼻竇壓力與鼻塞。
  • 避免過熱或過冷的食物與飲料,降低牙齒敏感度。
  • 在臉頰敷冷敷袋,減輕發炎與腫脹。
  • 進食軟食或流質食物,如湯品或煮熟的蔬菜。
  • 避免咀嚼口香糖或大幅打哈欠,避免刺激下顎疼痛。
  • 練習紓壓技巧,放鬆顎部肌肉,減輕TMJ及磨牙症症狀。
  • 夜間佩戴護齒套,防止磨牙。

何時應該看醫生?

若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

  • 嚴重的臉頰或牙齒疼痛
  • 疼痛持續惡化
  • 有感染症狀,包括劇痛、腫脹、紅腫、發燒、寒顫、噁心、口腔分泌物

臉部受外傷(如跌倒或撞擊)後出現疼痛也需即時就醫。

若有冠狀動脈疾病症狀(如胸痛、手臂不適、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並接受檢查以排除心臟問題。

治療方法

  • 鼻竇或牙齒感染可能需使用抗生素。
  • 牙齒問題可能需要拔牙、補牙或根管治療。
  • 嚴重的牙科感染可能需手術清除受損牙齦與骨頭。
  • 冠狀動脈疾病可能需藥物治療、飲食調整或手術治療。

結論

臉頰骨與牙齒疼痛未必都是嚴重問題,有時透過居家照護即可改善。但若疼痛嚴重或持續惡化,應盡快就醫治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