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寶寶出生時就有牙齒?一文詳解『出生牙』的來龍去脈

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長牙是正常的發育階段。大多數寶寶會在4到7個月之間長出第一顆牙齒。通常最先從牙齦冒出來的是位於下顎正前方的中央門齒。

儘管大多數寶寶的牙齒會在出生後數個月才長出,但有些寶寶一出生就已有一顆或多顆牙齒,這種現象稱為「出生牙(natal teeth)」。出生牙相當罕見,大約每2,000名新生兒中才會有一例。

寶寶一出生就帶有牙齒可能會讓家長驚訝,但除非這些牙齒妨礙餵食或可能造成窒息,否則通常不需要特別擔心或處理。若有疑慮,兒科醫師會提供合適的建議與協助。

出生牙的原因與盛行率

雖然出生牙看似神秘,但仍有一些特定狀況可能增加寶寶出生即帶牙齒的機率。例如,有唇裂或顎裂的寶寶,或是牙本質(構成牙齒的鈣化組織)發育異常的寶寶,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此外,有些潛在的醫療症候群也可能導致出生牙,包括:

  • 索托氏症候群(Sotos)
  • 哈勒曼-施特萊夫氏症候群(Hallerman-Streiff)
  • 皮耶羅賓症候群(Pierre Robin)
  • 埃利斯-范克雷維德氏症候群(Ellis-van Creveld)

出生牙的風險因素

除了上述醫療症候群外,還有幾項風險因素會提高寶寶出生時就帶有牙齒的機率。約15%的出生牙寶寶,他們的親屬(如父母或兄弟姊妹)也曾經出生即有牙齒。

儘管有些研究結果彼此矛盾,但整體而言,女性新生兒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有出生牙的情況。

另外,懷孕期間營養不良也可能增加新生兒出生牙的機會。

出生牙的類型

儘管有些寶寶出生就有牙齒,但情況並非總是相同。出生牙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醫師會確認寶寶屬於哪一種類型:

  • 完整發育但鬆動的牙冠,附著於少量的牙根結構上
  • 鬆動且完全沒有牙根的牙齒
  • 剛從牙齦冒出的微小牙齒
  • 即將從牙齦冒出、但尚未出現的牙齒跡象

大多數情況下,寶寶僅出生時帶有一顆牙齒。同時具有多顆牙齒的情況更加罕見。最常見的出生牙位置是下顎前方牙齒,其次是上顎前方牙齒。出生即有臼齒的情形則低於1%。

新生兒牙齒的類型將決定潛在併發症的風險,也將協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治療。

提早長牙的情況

有些寶寶並非出生時即帶有牙齒,而是在出生後很快就長出牙齒。這種情況通常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內發生,被稱為「新生兒牙(neonatal teeth)」。

根據《Pediatrics》期刊的資料,新生兒牙比出生牙更加罕見。也就是說,寶寶出生即有牙齒的機率(雖然罕見)仍高於出生後數週內立即長牙的機率。

一般情況下,長牙的症狀最早可能從3個月左右開始,但真正的牙齒通常不會立即冒出,而會在數個月後才出現。而新生兒牙則因為出現時間太早,寶寶甚至還未表現出典型的長牙症狀,如流口水、易躁動或咬手指,就已經長出牙齒。

什麼時候需要治療?

如果寶寶的出生牙並未鬆動,通常會採取觀察的方式,不需立即處理。但若寶寶出生即帶有鬆動且無牙根結構的牙齒,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拔除。這類牙齒可能導致以下風險:

  • 鬆動牙齒可能意外脫落而造成嬰兒窒息
  • 餵食上的困難
  • 舌頭受傷
  • 母親哺乳期間受傷

醫師會透過X光檢查牙齒,確認是否有堅實的牙根結構存在。若牙根結構缺乏,可能會需要拔除牙齒。

結論

寶寶出生即帶有牙齒雖然罕見,但並非不可能。如果你的寶寶出生時已有牙齒,務必與兒科醫師討論。有任何鬆動的牙齒,可能需要手術拔除以防止潛在的健康風險與併發症。

兒童牙醫能協助你處理相關情況,即便寶寶出生時的牙齒目前看來沒有立即的風險,也應持續觀察,以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