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癌(Oropharyngeal Cancer)與鼻咽癌 、咽喉癌、下咽癌、聲門癌(聲帶位置的癌症)和喉嚨癌同屬頭頸部癌症的一種,發生於咽喉中段(即「口咽」)的惡性腫瘤。口咽位於口腔後方與下咽之間,主要包括扁桃體、扁桃腺前後柱、軟腭、舌根部及咽喉的後壁與側壁。
此處不僅協助吞嚥和發聲,也涵蓋豐富的頸部淋巴組織。近年來,口咽癌的發病率在部分地區有上升趨勢,尤其與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感染有關的病例明顯增加。由於口咽癌對吞嚥、發聲和呼吸等功能影響甚大,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將大幅提高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口咽癌的流行病學、危險因子、症狀、診斷方式、分期標準、治療策略與預後狀況,並在文末提供常見問題的解答,盼能透過詳實資訊,協助民眾及早發現並預防此疾病。
一、口咽癌的流行病學
全球概況:
據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統計,美國每年約有 15,000 例口咽癌新病例,其中多數與 HPV 感染相關。男性患者佔大宗,約佔 70% 至 80%。
亞洲情況:
- 在香港,2022 年共有約 108 宗口咽癌新症,男性佔大多數(約 76%)。
- 在台灣,頭頸癌(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在男性癌症發生率中位居第五,死亡率位居第四。口咽癌在這類頭頸癌的比率逐漸提升,尤其 HPV 感染的比例有增高趨勢。
性別與年齡:
男性約是女性的 3 ~ 8 倍,常見年齡層為 40~60 歲,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部分不吸菸、不喝酒的年輕族群罹患口咽癌,往往與 HPV 感染密切相關。
口咽癌的主要致病族群仍是長期吸菸或飲酒的人士;但因 HPV 相關病例的增加,使得該病在一些年輕且無明顯菸酒嗜好的患者中亦能見到。
二、危險因子與病因
1. HPV 感染
- HPV 型別:目前已知 HPV 16 型是與口咽癌最密切相關的亞型,超過 85% 的 HPV 引起之口咽癌是由 HPV-16 導致。
- 感染機制:HPV 主要經由性接觸(包含口腔性交)傳染。口咽部的黏膜組織若接觸到攜帶 HPV 的體液,病毒便可能進入細胞導致基因變異。
- 影響:相較於其他因子引起的口咽癌,HPV 相關的口咽癌患者通常較年輕、整體身體狀況較好,且對治療反應更佳,預後也更理想。
2. 菸草與酒精
- 吸菸:長期或大量吸菸會對口腔與咽喉黏膜造成反覆刺激,使細胞突變機率大幅提高。若菸齡超過 10 包年(pack-years)以上,其風險更顯著攀升。
- 飲酒:酒精同樣會損害黏膜細胞的 DNA 修復機制,且酒精與菸草的合併使用具有協同作用,可大幅增高罹癌風險。
3. 檳榔與其他因子
- 嚼檳榔:在部分地區(如台灣),長期嚼檳榔是口腔、口咽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其所含的化學物質對局部黏膜有強烈刺激性。
- 營養不良與口腔衛生不佳:營養不均衡與口腔咽喉衛生狀況不佳,亦會增加癌症發生的可能。
- 性別差異與家族史:男性患者顯著多於女性;此外,若家族中有頭頸癌病史,也應提高警覺。
三、口咽癌症狀
口咽癌早期症狀常較不明顯,但若有以下情況且持續數週未改善,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 頸部腫塊:是常見的第一個警訊,可能為轉移至頸部淋巴結所致。
- 喉嚨痛或異物感:持續喉嚨疼痛、嗆咳,或有吞嚥刺痛感。
- 吞嚥困難(吞嚥疼痛):包含固體或液體進食困難,甚至無法完全張口。
- 耳痛:因部分咽喉神經與耳朵神經共享傳導路徑,故腫瘤刺激可能導致耳朵疼痛。
- 聲音改變或沙啞:雖然常見於喉癌,但若口咽癌範圍較大或擴散到鄰近部位,也可能有聲音異常。
- 口腔後方黏膜潰瘍或白斑:久治不癒的紅白斑或口腔潰瘍,特別是舌根與扁桃腺區域。
- 咳血或血痰:腫瘤破潰或黏膜受侵蝕時,可導致少量出血。
由於上述症狀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如慢性咽炎、淋巴結炎症)引起,因此若症狀持續不退或反覆發作,應尋求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評估。
四、診斷方式
臨床檢查與病史詢問:
醫師先詢問病患的生活習慣(如菸、酒、檳榔史)及家族病史,並檢視口腔、咽喉外觀與頸部是否有異常腫塊。
內視鏡檢查:
- 鼻內視鏡或纖維喉鏡檢查:
以細長軟管(前端有光源與攝影功能)從鼻腔或口腔伸入,觀察咽喉深處有無可疑腫瘤。 - 咽喉鏡或口咽內視鏡:
尤其適用於口咽深處、扁桃腺、舌根等不易直接觀察到的區域。
組織切片(Biopsy):
- 局部麻醉:
若可疑病灶位置淺,門診可直接切取組織樣本。 - 全身麻醉:
若病灶位置較深、範圍較大,需在手術室於全身麻醉下切取檢體。 - 細針抽吸細胞檢查(FNA):
針對頸部淋巴結,利用細針抽取細胞確認是否為癌細胞及是否與 HPV 相關。
影像學檢查:
- 電腦斷層(CT)掃描:
評估腫瘤大小、浸潤深度及頸部淋巴結狀況,可與正子斷層(PET)合併用於判斷遠端轉移。 - 核磁共振(MRI)掃描:
提供更佳之軟組織影像解析度,常用於舌根、軟顎、扁桃腺區域評估。 - PET-CT:
能偵測癌細胞對葡萄糖的高吸收,找出潛在轉移灶。
HPV 檢測:
-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p16):
p16 是一種常用的 HPV 感染替代指標,具有高敏感度;若為陽性,通常表示病灶與 HPV 有關。 - 聚合酶連鎖反應(PCR):
可直接檢測癌細胞內特定 HPV 基因序列。 - 原位雜交(ISH):
確認 HPV 基因與宿主細胞 DNA 的整合情形。
五、口咽癌的分期
口咽癌的分期系統主要依據腫瘤大小(T)、淋巴結侵犯(N)以及有無遠端轉移(M)來判斷;然而,由於 HPV 陽性與 HPV 陰性口咽癌的臨床行為差異甚大,部分分期標準也有調整。
(一)HPV 陽性口咽癌的分期
分期 | 說明 |
---|---|
I 期 | – 腫瘤不大(T1 或 T2),且僅有有限度的頸部淋巴結轉移(N0 或 N1)。
– 頸部淋巴結腫大不超過 6 公分,且常為單側或較少數量。 |
II 期 | – 腫瘤範圍可能稍大,但仍侷限於口咽或可單側/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 – 無明顯遠端轉移。 |
III 期 | – 腫瘤較大或已侵犯附近組織;頸部淋巴結大於 6 公分,或有多處淋巴結受侵。
– 無遠端轉移(M0)。 |
IV 期 | – 不論腫瘤大小,若已出現遠端轉移(M1)或局部侵犯嚴重,即歸為第 IV 期。
– 可能擴散至肺、骨、肝等器官。 |
(二)HPV 陰性口咽癌的分期
HPV 陰性口咽癌多與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有關,腫瘤生物學行為較具侵襲性,臨床上更常見淋巴結轉移與局部侵襲。
分期 | 主要特徵 |
---|---|
第 0 期 | 原位癌,僅限於口咽黏膜表層;若未進一步惡化,理論上尚未入侵深層組織。 |
I 期 | 腫瘤最大直徑不超過 2 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端轉移。 |
II 期 | 腫瘤 2~4 公分之間,或已擴散至鄰近淋巴結但仍小於 3 公分。 |
III 期 | 腫瘤大於 4 公分,或同側淋巴結腫大 3~6 公分。 |
IV 期 | 依照侵犯程度與遠端轉移情況再分 IVA、IVB、IVC;若遠端轉移(M1)則歸為 IVC。 |
六、口咽癌治療方式
1. 手術治療
- 經口手術(Transoral Surgery):以內視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TORS)從口腔進入,切除口咽深處腫瘤,是挺常見的治療咽喉癌方式。
- 優點:無需額外在頸部或顏面做大切口,可減少傷口併發症;手術後患者恢復速度較快,對發聲與吞嚥功能影響較小。
- 限制:若腫瘤體積過大或已侵入重要血管、骨骼,或延伸至喉嚨底部及周邊肌肉管道,則不適用微創方式,仍需傳統或較大範圍切除術。
- 頸部淋巴結廓清術(Neck Dissection):若影像學檢查顯示有頸部淋巴結受侵犯,醫師將在手術中一併切除相關淋巴結,可能造成較大的皮膚傷口,但能降低復發風險。
- 缺損重建:若病灶切除範圍較大,則需運用遊離皮瓣或局部組織瓣進行口咽重建,以維持吞嚥與語言功能。
2. 放射線治療
- 適用時機:可單獨用於早期癌症,或在手術後作為輔助治療,也可與化學治療合併(同步放化療)。
- 放射技術:
- IM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以多角度精準調控劑量,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
- SBRT(立體定位身體放射治療):在短時間內給予較高劑量的精準照射,必要時用於腫瘤較小或特定部位。
- 副作用:可能包含口乾、黏膜發炎潰瘍、吞嚥困難、味覺改變及疲倦感。有時也需注意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放射線治療在咽喉癌患者中是最常見的輔助治療之一,需要精確計算放射線治療劑量,以在達到殺死咽喉組織癌細胞的同時儘可能保護正常組織。
3. 化學治療
- 化學治療常用藥物:Cisplatin、Fluorouracil、Docetaxel、Paclitaxel 等。這些藥物能透過血液循環分布於病人體內,攻擊快速分裂的癌細胞。
- 治療策略:
- 同步放化療(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最常用於局部進展期或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以達到更高的局部控制率。 - 術前化療(Neoadjuvant):
有時先給予化療縮小腫瘤,再評估能否手術切除。 - 術後化療(Adjuvant):
切除殘餘病灶或微小轉移,降低復發機率。
- 同步放化療(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4.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
- Cetuximab(爾必得舒):
常見於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標靶治療,可抑制癌細胞分裂生長。 - 使用時機:
用於復發或轉移性口咽癌,也可與放射線合併治療。 - 副作用:
可能包含皮疹、過敏反應、疲倦等。
5. 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
- 常用藥物:
Pembrolizumab(Keytruda®)、Nivolumab(Opdivo®),這些藥物藉由阻斷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的機制,增強身體抗癌能力。 - 應用對象:
- 已轉移或復發的口咽癌,且對傳統化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 近年臨床試驗亦評估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或標靶治療的可行性。
- 副作用:
可能出現疲倦、皮膚疹、腹瀉、內分泌失調等,需依病人個體差異而定期追蹤。
七、預後與存活率
- 總體存活率:
根據各國數據,口咽癌 5 年存活率約為 60% 左右。但分期、病理型態、是否為 HPV 陽性等均會影響最終預後。 - HPV 陽性口咽癌預後較佳:
HPV 陽性患者通常存活率更高,如腫瘤較小、吸菸/飲酒習慣少者,5 年存活率可達 80~90%。 - 頸部淋巴結:
若有大量淋巴結轉移或淋巴結外膜侵犯(ENE),預後相對較差。 - 持續吸菸、飲酒或檳榔:
已患口咽癌的患者,若術後仍持續菸酒檳榔習慣,罹患第二原發癌或復發機率將大幅提高。
八、預防與照護
- 避免菸酒檳榔:
是最直接有效的預防策略,能大幅降低包括口咽癌在內的頭頸部癌症風險。 - HPV 疫苗:
雖最初主張用於預防子宮頸癌與生殖道癌症,但也能預防 HPV 16 型及其他高風險型別引起之口咽癌。建議在性行為前接種(通常 11~12 歲)。 - 安全性行為:
恰當使用保險套或口腔保護膜,可減低 HPV 傳播機率。 - 口腔檢查:
定期至牙醫與耳鼻喉科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疑似病灶。 - 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
均衡營養、適度運動,有助維持免疫功能及防止慢性病。
最常見的問題(FAQ)
口腔癌初期到末期要多久?存活率多少?
口腔癌從初期演變至晚期的時間因人而異,取決於患者的健康狀態、生活習慣以及癌細胞的侵襲性。然而,一般而言,口腔癌如果能在初期(第一、二期)被診斷出來並立即接受專業治療:
- 三年的存活率可達72%左右。
- 五年的存活率約在60%左右。
一旦病情進入晚期(第三、四期),存活率便會急劇下降:
- 第三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61%。
- 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僅剩約30%。
此外,晚期口腔癌患者最常見的復發時間為治療後的三年內,其中八成會在口腔局部或頸部發生復發,另有約兩成可能發生遠端轉移。
口咽癌與口腔癌有何不同?
口咽癌主要發生在軟顎、扁桃腺、舌根與咽後壁等構成「口咽部」的範圍;口腔癌則出現在唇、舌前段、頰黏膜、齒齦、硬顎與口底。雖然兩者皆屬於頭頸部癌症,病因也常與菸、酒、檳榔相關,但因解剖位置不同,治療方式與預後也略有差異。
並非菸酒人士,也可能患上口咽癌嗎?
是的。越來越多研究顯示,HPV 感染可直接導致口咽癌,即使沒有菸酒習慣也可能中鏢。尤其 HPV-16 型更與口咽癌高度相關,因此建議民眾保持安全性行為,並考慮接種 HPV 疫苗。
口咽癌的術後會不會影響說話與吞嚥?
視腫瘤範圍與手術方式而定。若使用微創經口切除(TORS)並及時進行語言復健訓練,多數患者的說話與吞嚥功能可大致恢復。若為較晚期範圍大、需大面積切除的病患,則可能需重建手術並搭配語言、吞嚥復健。
口咽癌一旦開刀後,就一定得做放射治療和化療嗎?
不一定。若為早期且腫瘤範圍小、淋巴結侵犯程度有限,單純手術或單純放射治療皆有機會達到良好控制。但若病理顯示有高風險因子(如淋巴結外膜侵犯、手術切口邊緣陽性),則常須追加放射或同步放化療。
HPV 陽性口咽癌治癒後會再復發嗎?
即使是 HPV 陽性且治療效果較佳的患者,也可能復發。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尤其在治療後的前兩三年內,應嚴密觀察。戒菸、戒酒、維持良好生活作息也有助降低復發風險。
口咽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副作用會很嚴重嗎?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通常較傳統化療要輕,但也可能出現疲倦、腹瀉、皮膚紅疹、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問題。每位患者反應不同,需定期和醫師討論追蹤。
總結
口咽癌是頭頸部癌症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既可能因菸酒檳榔等傳統危險因子引起,也可能與 HPV 感染息息相關。隨著 HPV 相關病例增加,口咽癌的患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且病程與預後也與傳統口咽癌有明顯差異。所幸,醫學技術不斷進步,從微創手術(如 TORS)到放射線調控技術(如 IMRT),再到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各式新療法層出不窮,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若能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不僅能有效控制病情,也能盡可能保留正常的功能與外觀。建議民眾若有長期喉嚨痛、頸部腫塊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務必戒菸、戒酒、避免嚼檳榔等高風險行為。同時,在合適年齡與情況下,接種 HPV 疫苗和維持安全性行為,都是降低口咽癌風險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