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長水泡別輕忽!唇皰疹原因、症狀、預防與治療方法

嘴唇周圍長出小小的水泡,看起來令人尷尬又不舒服。不少人以為這純粹是「上火」所致,往往自行買成藥或是忍痛等待水泡癒合。然而,造成嘴唇、嘴巴長水泡或口腔內部長水泡的原因相當多元,包括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唇皰疹、腸病毒感染、唾液腺囊腫與口腔潰瘍(口瘡)等。若處理不當,除了疼痛與美觀上的困擾,也可能有重複發作或交叉感染的風險。本文將從各種病因、症狀特徵、治療方式與預防重點等面向,帶你一次看懂「嘴唇長水泡」的來龍去脈。

一、嘴唇長水泡的主要原因

1. 病毒感染(疱疹性齒齦口腔炎)

單純疱疹病毒(HSV-1)

這是造成唇皰疹(Cold Sore)的主要病毒,唇皰疹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與皮膚感染,常於兒童時期就已感染,並潛伏在神經組織裡,一旦免疫力下降或受外在刺激(如長期曝曬、壓力、疲勞)就容易再度皰疹發作。牙齦紅腫、出血,甚至出現口臭的症狀。

患者的口腔黏膜、牙齦及嘴唇周圍可能會長出許多小型水泡,這些水泡通常會在數天內破裂,進一步形成疼痛的潰瘍。此外,病情發作時常伴隨持續性的發燒,嚴重情況下高燒可能延續一週以上。同時,患者也容易發生明顯的牙齦紅腫,可能輕微碰觸即出血,並伴有口臭的問題。

腸病毒

造成這類疾病的原因主要是感染了腸病毒群,包括A型和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以及腸病毒71型。其中最常見的患者群是嬰幼兒與兒童,但成年人也可能感染腸病毒,只是症狀通常比較輕微。

此疾病多在夏季和秋季盛行,若是罹患皰疹性咽峽炎,患者的咽喉部位會先出現小而密集的水泡,水泡破裂後形成潰瘍,導致劇烈疼痛,嚴重影響進食,進而引起食慾下降。而若感染的是手足口病,除了咽喉會出現水泡及潰瘍外,患者的手掌與腳掌也可能出現類似的小水泡,造成局部不適或疼痛。這兩種疾病都經常伴有發燒、喉嚨疼痛及食慾不佳等症狀,患者會明顯感覺到身體的不適,尤其是在進食或吞嚥時更為明顯。

2. 外傷或唾液腺阻塞

唾液腺囊腫(黏液囊腫,Mucocele)

嘴唇內側或口腔黏膜遭到撞擊、咬傷或燙傷等外力損傷,造成小唾液腺管破裂或阻塞,唾液積聚於黏膜下的組織液而形成水泡狀突出物,通常不痛,但可能影響進食與說話。

3. 免疫力低下

免疫系統較弱

當身體疲勞、壓力大、作息混亂,或免疫系統功能衰弱、因疾病(如癌症、免疫疾病造成免疫系統問題)正服用免疫抑制劑時,較容易被病毒或細菌入侵,導致唇部或口腔內長水泡。

4. 口腔潰瘍(口瘡)

壓力或維生素營養缺乏

與身體狀況(壓力、熬夜)或營養失衡(維生素B12、鐵、葉酸等)有關。雖然外觀與唇皰疹不同,但若長在嘴唇內側,也常被誤以為是「上火」。這類水泡破裂後會呈現潰瘍,進食與說話時相當疼痛。

二、唇皰疹的詳細解讀

1. 病毒類型與傳染途徑

病毒分型

唇皰疹是由第一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引起;第二型(HSV-2)則常伴隨生殖器周圍感染,但近年也出現HSV-2感染到唇部的案例。

常見傳染方式

  • 直接接觸: 親吻或皮膚碰觸到感染者的水泡、唾液。
  • 間接接觸: 共用餐具、毛巾、護唇膏、刮鬍刀或其他生活用品。
  • 垂直傳播: 母嬰之間的產道接觸也可能造成感染(罕見)。

2. 唇皰疹發病過程

大多數人在幼年時期即被感染,起初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而後病毒長期潛伏,等到免疫力或健康狀況不佳時再度發作。唇皰疹標準病程約7~14天,通常分成四階段:

刺痛期(0~2天)

嘴唇周圍出現刺痛感、燒灼感或輕微癢感,是即將長水泡的先兆。

水泡期(第2~3天)

形成一串或多顆聚集的小水泡,這些小水泡內含病毒量極高,且主要在表皮下層累積,接觸後易傳染給他人。

潰瘍期(第3~5天)

水泡會破裂後變成開放性潰瘍,潰瘍處疼痛感明顯,傷口不當處理也易細菌感染。

結痂期(約第5~10天)

傷口漸漸癒合並結痂,痂皮掉落後,多數情況不留疤,但請勿用手去摳。

3. 常見徵狀與風險

  • 徵狀: 嘴唇周圍有發癢、灼熱感,出現成簇的小水泡伴隨疼痛或發熱。
  • 高危族群: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癌症化療、骨髓移植患者)、壓力大、熬夜者;女性在月經期間或懷孕階段也可能更容易發作。

三、唇皰疹與其他口角炎、口腔水泡的區別

以下以表格方式整理不同類型的「嘴巴水泡」或「口腔病變」,讓大家能快速分辨:

疾病名稱 成因 常見位置 主要症狀 是否傳染
唇皰疹(Cold Sore) 單純皰疹病毒(HSV-1) 嘴唇、嘴角或鼻周 細小水泡成簇、刺痛、灼熱感、易復發 (病毒感染)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 菌種感染、維生素B群不足、過度潮濕或皮膚摩擦 嘴角(單側或雙側) 紅腫、裂痕、脫皮、疼痛,不長水泡,常張口疼痛 一定
口腔潰瘍(口瘡) 壓力、維生素缺乏、免疫問題、口腔黏膜外傷 嘴唇內側、頰黏膜、舌頭 圓形或橢圓形白色潰瘍,紅腫疼痛,咀嚼與說話時疼痛加重 傳染
唾液腺囊腫(Mucocele) 小唾液腺受外傷或阻塞(咬傷、撞擊、燙傷等) 常見於下唇內側 透明或半透明水泡狀凸起,通常無痛,但反覆出現或增大 傳染
腸病毒(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 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等 口腔內部、咽喉,嚴重時擴散至手掌、腳掌 口腔小水泡或潰瘍,伴發燒、喉嚨痛、食慾不振 (病毒傳染)

四、唇皰疹的治療與用藥

1. 外用藥膏

常見成分:Acyclovir、Penciclovir

能抑制病毒增生,縮短病程1~2天,也可減輕局部疼痛與搔癢。出現刺痛或癢感的初期若能開始塗抹,更能有效抑制水泡進一步擴散。

2. 口服抗病毒藥物

常見成分:Acyclovir、Famciclovir、Valacyclovir

若在前48小時內服用,可明顯降低症狀嚴重度與縮短病程。但要注意口服藥物可能有頭痛、噁心、腹痛等副作用,請遵照醫師指示。

長期服用效益有限

部分研究顯示長期低劑量服用可減少復發次數,但潛在副作用與耐藥性問題仍需考量,一般只建議在發作時短期使用。

3. 輔助治療與生活照護

  • 傷口清潔: 可用生理食鹽水或適度的漱口水清潔患部,避免細菌二次感染。
  • 保濕: 當結痂後,可塗抹凡士林或護唇膏,避免患部過度乾燥。
  • 止痛: 若疼痛明顯可口服止痛藥(如撲熱息痛)或使用含局部麻醉成分的口內膏,減少不適感。

五、唇皰疹可能併發的問題

  1. 細菌感染: 水泡破損導致開放性傷口,若清潔不慎或重複摩擦,就可能讓細菌侵入。
  2. 傳染風險: 患部具高度傳染力,若用手碰觸後再摸眼睛或口鼻,病毒也可能擴散到眼周、鼻翼、身體其他區域。
  3. 重複發作: 由於病毒無法徹底清除,日後若免疫力下降,唇皰疹仍有機會再度冒出。

六、如何預防嘴唇長水泡與降低反覆發作?

維持免疫力:

  • 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均衡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 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保護嘴唇:

  • 減少過度曝曬陽光,外出時可塗抹含防曬係數的護唇膏。
  • 避免長期戴口罩造成的局部潮濕與摩擦,必要時可稍微鬆開減少刺激。

減少接觸傳染:

  •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餐具、護唇膏、剃鬚刀等個人物品,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 有水泡時避免親吻嬰幼兒或伴侶,若需照顧嬰兒請戴口罩並勤洗手。

盡早治療:

  • 發現嘴唇刺痛或初期出現小水泡時,儘早使用抗病毒藥膏,能有效縮短病程。
  • 若水泡持續2週以上未癒合、疼痛劇烈、反覆高燒或眼周出現水泡,建議盡速就醫。

常見的問題(Q&A)

唇皰疹與口角炎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唇皰疹常呈現小水泡並具有傳染力;口角炎則多為嘴角紅腫、破皮、疼痛,通常不會長水泡,也不具高度傳染性,成因常與維生素B群缺乏、皮膚潮濕或黴菌感染有關。

有唇皰疹時可以擠破水泡嗎?

不建議!擠破水泡反而易導致病毒液流出並擴散,加劇感染範圍。同時開放性傷口更易讓細菌入侵,延長癒合時間。

唇皰疹何時需要就醫?

若發作頻率高、傷口超過2週仍未癒合、症狀伴隨高燒或在眼周也長水泡,都建議及早到皮膚科或家醫科進行評估。

戴口罩會讓嘴唇水泡更嚴重嗎?

長期、密集佩戴口罩會增加局部濕熱度與摩擦,若已經有水泡,可能加重刺激。建議適度更換口罩、保持通風,避免傷口被反覆摩擦。

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完全根治唇皰疹嗎?

目前無法「根治」潛伏於神經系統內的病毒,口服或外用藥只能減少病毒量、縮短病程與症狀嚴重度,但無法將病毒徹底清除。

總結

嘴唇長水泡常與「上火」混為一談,然而導致水泡的原因除了免疫力不足之外,還牽涉各種病毒與口腔病症。以唇皰疹為例,單純皰疹病毒多數時候潛伏在體內,待身體狀況差時才引發「燒灼、刺痛」的水泡。

若想預防反覆發作,必須著重提升免疫力、良好生活作息以及減少外部刺激,並在初期出現徵狀時及早利用外用或口服抗病毒藥物干預。除了唇皰疹,也要注意其他唾液腺囊腫、腸病毒和口角炎等疾病表現,並視情況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