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蛀牙是指牙齒因長期蛀蝕而產生的小洞。症狀包括牙齒上出現白色或深色斑點,或是用舌頭能感覺到牙齒上有洞。

沒有人希望聽到牙醫說自己有蛀牙。有時候你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經蛀牙,直到某些症狀變得難以忽視。

不幸的是,一旦有了蛀牙,就需要牙醫介入治療。為了避免需要補牙,你要好好保養牙齒,並留意早期可能出現的警訊。

當你在牙齒上看到黑色斑點時,通常代表該處已經有蛀牙。


蛀牙的症狀

有時候,極小的蛀牙可能根本無法自行察覺,需要牙醫檢查或拍攝 X 光才會發現。不過,蛀牙在某個階段會開始產生明顯的感覺或症狀。以下是常見的幾項可能跡象:

牙痛

牙齒可能會悶痛或跳痛,你也可能會一直想用舌頭去碰那顆牙。當你吃到非常燙、冰冷或甜度很高的食物時,疼痛可能加劇。

敏感

你會感覺其中一顆牙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喝熱飲或冷飲時,可能會讓你感到刺激或疼痛。

牙齒出現變色或黑斑

可能是牙齒上的白斑,也可能是深色或變色的斑點。不論是哪一種,只要顏色和其他牙齒不一樣,都代表可能有問題。

牙齒出現洞

可能是很小的洞,也可能是比較大的破損或裂縫,甚至可以用舌頭直接觸摸到。如果你能看得見或感覺到牙齒上有洞,通常代表需要做牙科治療。

牙齦紅腫或出血

牙齦看起來可能紅腫、發炎,尤其靠近牙根處,甚至可能出血。

口臭

口臭有時候只是吃了洋蔥或大蒜等食物所致。但若即使刷牙或使用漱口水後,口臭仍持續不退,就可能是蛀牙或牙周病的徵兆。


前期蛀牙看起來如何?

當食物殘渣留在牙齒表面,與口內的細菌產生交互作用,就會形成名為牙菌斑的薄膜,也可能在牙齦邊緣形成,導致牙齦炎。

牙齦發炎(牙齦炎)是造成牙齒蛀蝕和蛀牙的其中一個誘因。如果你注意到牙齦某個區域變得疼痛,或是有某顆牙開始隱隱作痛,可能是身體在警示你蛀牙正在形成。

你也可能在牙齒上看到一個小小的白斑,這代表牙齒正在流失一些維持堅固與健康所需的重要礦物質,這個過程稱為脫礦(demineralization)。

不過,你也可能完全沒有感覺或任何症狀,這就是為什麼預防措施相當重要。


蛀牙能修復嗎?

嚴格來說,蛀牙一旦形成並無法「逆轉」或「自癒」。不過,如果蛀蝕只在牙齒的琺瑯質層,仍有機會阻止這個蛀蝕過程並讓琺瑯質重新強化。

如果你的牙齒正在流失礦物質,你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停止這個過程,讓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在蛀牙形成前恢復健康。做法通常包括徹底清除牙齒上的殘渣與食物碎屑,尤其在進食或喝下含糖飲料後。


什麼時候該看牙醫?

一般而言,你應該定期接受牙齒檢查,頻率取決於個人需求與牙齒狀況。美國牙科醫學會建議每年看牙醫一次或兩次,做常規檢查。

如果你遇到任何牙齒或牙齦的問題,尤其當疼痛或腫脹時,不要等到下次例行檢查才處理。只要你發現牙齦腫脹、出血,或有牙痛的狀況,都建議立即和牙醫聯繫。


X 光下的蛀牙

拍牙齒 X 光時,牙醫可能是想確認是否有蛀牙。通常,在 X 光底片中,蛀牙會呈現較深的陰影或黑點。相對之下,一般補牙材料則在 X 光上顯示為較明亮的區域。


如何預防蛀牙

好消息是:預防確實行之有效。你可以阻止牙齒礦物質的流失,並重新補充礦物質,讓牙齒不再面臨蛀牙風險。這個過程被稱為再礦化(remineralization)。

你應該已經知道基本做法:每天早晚至少刷兩次牙。

使用含氟牙膏,能夠刷掉牙齒與牙齦邊緣的牙菌斑與細菌,並且在刷牙時幫助牙齒琺瑯質修復再礦化。有研究顯示,使用高氟含量的牙膏比不含氟的牙膏效果更好。

其他一些預防蛀牙的策略包括:

  • 每天使用牙線清潔牙齒
  • 限制含糖食物的攝取,避免殘留在牙齒上
  • 食用黏稠或甜度高的食物後,盡快刷牙
  • 每天適量飲用含氟的水
  • 請牙醫評估是否需要額外的氟化物治療
  • 若有口乾症,請諮詢醫生,因為這會增加蛀牙風險
  • 咀嚼無糖口香糖(研究指出,這能減少導致蛀牙的細菌)
  • 與牙醫討論是否適合為你或孩子進行牙齒封填劑(sealants)

另外,目前也有研究正在探討更多在牙齒仍屬於表層蛀蝕時進行再礦化的方法。


總結

定期看牙醫做檢查相當重要,尤其如果你注意到牙痛、腫脹或其他異常症狀,更應盡快就診。

一旦牙醫確定你有蛀牙或牙齒蛀蝕,會和你討論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一般情況下多半需要補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