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萎縮是指牙齦從牙齒表面往後退縮,導致牙根表面暴露的情況。其治療方式可能包括藥物、手術程序,以及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牙齦萎縮其實是牙齦(牙周)疾病的一種形式。如果口腔衛生狀況不良,可能進一步導致牙齒脫落。依據牙齦組織受損的嚴重程度,可採取多種治療方式。越早診斷並治療,預後效果越好。
原因與風險因子
加州牙醫協會(CDA)估計,每四位成人中就有三位患有某種形式的牙周疾病,其中也包含牙齦萎縮。
牙周疾病是牙齦發炎(牙齦炎)進一步惡化後的結果。最初,細菌與牙菌斑在牙齦和牙齒之間堆積。隨著時間推進,牙菌斑會傷害牙齦,迫使牙齦從牙齒表面退縮。嚴重時,牙齦與牙齒之間會形成牙周囊袋,進而成為細菌與牙菌斑繁殖的溫床。
造成牙齦退縮的常見因素包括:
- 長期過度用力刷牙
- 牙石(鈣化牙菌斑)堆積
- 吸菸
- 女性荷爾蒙變化
- 家族病史(牙周疾病)
- 糖尿病
- HIV
某些藥物會導致口乾(唾液量不足),也會增加牙齦萎縮的風險。口乾時,口腔組織較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及傷害。
根據加州牙醫協會的資料,牙齦萎縮在 40 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最常見。因此,它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另外,男性患者比女性更多。
牙齦萎縮的症狀
牙齦萎縮的症狀包括:
- 刷牙或使用牙線後牙齦出血
- 紅腫的牙齦
- 口臭
- 牙齦邊緣的疼痛
- 牙齦肉眼可見地縮退
- 牙根外露
- 牙齒鬆動
診斷
牙醫可以診斷牙齦萎縮以及其他類型的牙周疾病。一般會先進行口腔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牙周探針測量牙周囊袋的深度。牙周探針是一把小尺,可無痛地測量牙齦與牙齒之間的空隙。根據美國國家牙科與顏面研究所的資料,正常牙周袋深度約為 1 到 3 毫米,超過這個範圍可能表示有牙周疾病。
若確診牙齦萎縮,牙醫可能會轉介至牙周專科醫師(牙周病醫師)進行進一步治療。
治療
藥物治療
牙周專科醫師會先評估如何挽救牙齦組織與牙齒。如果檢測到牙齦感染,可能會先處方抗生素。
此外,還有其他藥物可用於治療引起牙齦退縮的潛在問題,包括:
- 局部抗生素凝膠
- 抗菌晶片
- 抗菌漱口水
- 抑制酵素的藥物
手術治療
在最嚴重的牙齦萎縮病例中,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主要有兩種選擇:瓣膜手術(flap surgery)與移植手術(grafting)。
- 瓣膜手術:當其他治療方式失敗時,會進行深層的牙齦組織清創。醫師會翻開牙齦,以清除牙齦與牙根深部的細菌和牙石,然後將牙齦重新縫合。由於術後牙齦貼合更緊,可能使牙齒看起來更長。
- 移植手術:目標在於重建牙齦或骨組織。過程中,牙周醫師可能會使用人工材料、或取自患者自身的骨或牙齦組織,以協助牙齦恢復。但若手術後未持續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長期成效便無法確保。
牙齦萎縮的併發症
加州牙醫協會估計,牙周疾病(包含牙齦萎縮)約佔成人牙齒脫落率的 70%。當牙齦組織不足以支撐牙根時,牙齒便容易鬆動或脫落。有時在牙齒自行脫落前,牙醫會先行拔除多顆已經無法穩固的牙齒。
如果牙齦萎縮進展至嚴重程度,通常必須藉由手術來防止進一步傷害。
預防
預防牙齦萎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定期找牙醫檢查和洗牙。即使沒有明顯症狀,牙醫也能及早偵測牙齦疾病的跡象。此外,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也是預防牙齦問題的關鍵。
雖然日常刷牙與使用牙線能去除細菌、食物殘渣和牙菌斑,但牙石通常只能透過專業洗牙去除。牙石的堆積可能導致牙周疾病與牙齦萎縮,因此每半年一次的洗牙非常重要。
展望
如果在牙周疾病的早期階段就能及時治療,預後通常相對樂觀。你也無需等到牙醫檢查才發現問題;若口腔中有任何異狀或不舒服,都應盡快聯絡牙醫。這樣或許能在情況惡化之前,先行處理牙齦發炎,以免進一步發展成牙齦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