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萎縮」是一種在臨床上相當常見,且與年齡、習慣或口腔疾病及牙周疾病等多重因素相關的牙周問題。當牙齦不再緊密覆蓋住牙根,造成牙根表面部分裸露時,我們就稱之為「牙齦萎縮」。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牙齦萎縮的成因、症狀、影響,以及可行的治療與預防方式。此外,亦會根據臨床研究與實際案例,為讀者提供詳細、完整的參考資訊。
1. 什麼是牙齦萎縮?
牙齦組織(Gingiva)是包覆在牙齒根部與齒槽骨表面的軟組織,能穩固牙齒並保護牙根,正常情況下它應該緊密貼合在牙齒頸部,呈健康的粉紅色且不易流血。然而,當牙齦隨著時間或其他外因、內因而漸漸萎縮,便會導致牙根外露、牙縫增大等現象,同時也影響牙面清潔。
根據美國牙周病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的定義,牙齦萎縮是指牙齦頂端邊緣往牙根方向位移,使牙根暴露的程度增大、牙周組織喪失。當牙根缺乏琺瑯質保護,又因牙肉不再嚴密覆蓋,便可能導致牙齒敏感、蛀牙風險上升甚至影響美觀與咀嚼功能。
2. 為什麼會發生牙齦萎縮?牙齦萎縮的原因
牙齦萎縮不一定只出現在老年人身上,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因為口腔衛生不佳而導致牙齦萎縮、外力或牙周病問題等而提前發生。根據文獻顯示,美國一項研究指出,18~64歲族群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在口腔內某些位置出現牙齦萎縮;而65歲以上族群,則有高達88%的人在口腔內有牙齦萎縮情況。
2.1 牙周病與牙菌斑堆積
牙菌斑由細菌與口腔殘渣所組成,若平時沒有徹底清潔牙縫與牙齒表面,牙菌斑會累積成牙結石並持續破壞牙周組織,最終導致牙周炎(這也是造成牙齦萎縮的關鍵因素),使牙齦與齒槽骨被侵蝕,造成牙齦萎縮。嚴重的牙周病還可能出現牙齦流血、牙周囊袋變深、膿液或牙齒搖動。
2.2 刷牙力道不當或牙刷選擇不恰當
如果使用過硬的牙刷,或習慣用力來回刷牙,長期下來易造成牙齦受損,讓牙齦慢慢退縮,進而加劇牙齦萎縮情形。1993年有研究指出,使用硬式刷毛刷牙的人群,牙齦萎縮的比例顯著較高。
2.3 齒列不正、咬合或外力影響
齒列不整齊會導致部分牙齦或齒槽骨過薄,若再加上刷牙力道不正確或牙菌斑堆積,萎縮就更容易發生。磨牙(Bruxism)、緊咬牙(Clenching)等習慣也能產生不正常咬合壓力,讓牙根受到損耗,進而影響牙齦健康(裂耗Abfraction),也可能使牙齦萎縮狀況更加明顯。
2.4 假牙不密合、缺牙與假牙邊緣問題
不合適或不密合的假牙,會給牙齦造成持續性的外力或清潔死角,導致牙齦發炎、骨頭破壞、萎縮,也會產生黑色邊緣不美觀的問題。缺牙長期不處理時,拔牙後該區域齒槽骨在一年內寬度可減少達50% 3,也容易讓鄰近牙齦變得薄弱並進一步萎縮。
2.5 抽菸與遺傳
香菸中的尼古丁會造成微血管收縮,減少牙周組織的血液供應量,使得維持牙齦健康更困難,並增加炎症風險。研究亦顯示,抽菸族群不論在局部或全口範圍,牙周萎縮程度都更加嚴重 44。某些人因遺傳因素屬於「薄型牙齦」(Thin Biotype),頰側骨頭較缺損或天生較為薄弱,特別容易有牙齦萎縮。
2.6 身體老化與牙齦自然退化
年齡增長確實會使牙齦與齒槽骨有一定程度的自然流失,也可能出現大牙齦萎縮。40歲以上族群更常見牙齦萎縮問題,即使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僅因老化而發生。
3. 常見牙齦萎縮症狀
- 牙齒外觀變長:牙齦退縮後,原本被牙齦覆蓋的牙根露出來,看起來像是「牙齒變長」。
- 牙根外露:當牙根大量裸露在口腔中,容易對冷熱食物、酸、甜特別敏感。
- 牙縫變大:牙齦縮下去後,齒與齒間空隙變大;吃東西常塞牙。
- 牙齒敏感或酸痛:尤其是接觸冷、熱或酸性食物時較為明顯。
- 牙齦紅腫、流血:可能與牙周病、牙齦炎等合併出現。
- 假牙黑邊外露:舊假牙邊緣暴露、顏色不美觀。
4. 牙齦萎縮的臨床影響與風險
以下是幾點牙齦萎縮會帶來的影響與風險:
影響美觀與自信
牙齒變長、牙縫變大,都可能使微笑時感到尷尬。
牙根敏感與蛀牙風險上升
由於牙根沒有堅硬的琺瑯質保護,更易受到細菌侵蝕,導致「牙根蛀牙」。同時也可能出現牙齒敏感疼痛。
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當萎縮惡化並合併嚴重牙周病時,支撐牙齒的齒槽骨也被破壞,造成牙齒動搖而無法保留。
清潔困難、塞牙
牙縫變大,容易卡食物殘渣而進一步加劇細菌滋生,形成惡性循環。
5. 牙齦萎縮如何診斷?
臨床觀察:牙醫師會利用視診和探針檢查,觀察牙齦高度、顏色、是否外露牙根,以及牙周囊袋的深度。
牙周探測及全口牙周檢查表:測量牙齦萎縮量,並評估骨頭高度與牙周狀況。
X光片和斷層掃描:評估齒槽骨破壞程度以及是否有先天薄型牙齦構造或其他解剖缺陷。
整體病史詢問:檢視個人習慣(抽菸、刷牙方式、咬合習慣)等。建議定期至牙醫、牙周專科,做完整檢查與評估。
6. 牙齦萎縮如何補救?常見牙齦萎縮治療方式
6.1 非手術性治療
改善口腔衛生習慣
採用正確的刷牙方式(如貝氏刷牙法、旋轉式刷牙法等),選擇軟毛或適中硬度的牙刷,避免過度摩擦造成牙齦受損。結合牙線、牙間刷或沖牙機輔助清潔,定期洗牙除去牙石。同時注意口腔清潔方式,才能有效維持牙周健康。
牙周病初步治療
基本治療包括「牙周洗牙」與「牙根平整」等非手術治療,去除牙菌斑和牙結石,控制牙周發炎。
更換不密合假牙
不當的假牙邊緣或高點,建議重新製作,減少局部刺激或清潔困難。
戒菸或其他習慣
香菸中的致病因子會加劇牙周萎縮,若能戒菸能顯著降低風險。
咬合調整或矯正治療
若牙齒排列不整、或矯正中出現牙齦萎縮跡象,需要密切觀察並可能調整牙齒移動速度與力道。
抗敏感處置
利用含氟漆或黏著劑封閉牙本質小管,或使用抗敏牙膏來舒緩敏感。
6.2 手術性治療:牙根覆蓋術、補牙肉
適用時機
當牙齦萎縮在米勒(Miller’s Classification)第一類或第二類,且齒槽骨尚未嚴重受損,或只有輕微骨頭破壞時,可透過牙齦萎縮手術治療 – 牙根覆蓋手術(俗稱「補牙肉」),讓萎縮的牙根重新獲得覆蓋,是一種微創治療的方式。第三類或第四類通常已有骨頭或軟組織喪失,完全覆蓋的機率較低,但仍能改善敏感問題和美觀度。
牙齦移植方式
自體組織移植(結締組織移植):常取自上顎顎側區域的結締組織,移植到暴露牙根位置。此種方式穩定度高、成功率也高,但供區會有多一個傷口,需要專業醫師評估。
人工組織移植:使用人工真皮基質(如AlloDerm或Terudermis)減少供區傷口。但長期穩定度,通常仍比不上自體組織移植。這類牙齦萎縮手術可減少供區傷口,但仍需個別條件評估。
輔助材料與技術
牙釉基質蛋白(Emdogain):可協助牙周組織再生、提高牙根覆蓋率,讓牙齦萎縮長回來的機會增加。
水雷射:應用在牙周病刮治、去除牙齦壞死組織或精細切割,減少傳統手術後的出血與腫脹,幫助更快癒合。
6.3 其他手術方式(牙周翻瓣、牙周再生、植牙重建)
這些屬於更全面的手術治療方案,亦可視個案條件做牙周手術配合:
- 牙周翻瓣手術:針對嚴重牙周炎患者,翻開牙齦清除深部牙結石與發炎組織,若骨頭流失嚴重也可同時補骨。
- 牙周再生手術:利用骨粉或再生膜以刺激受損骨頭與牙周組織再生。
- 植牙重建:當嚴重萎縮造成牙齒無法保留、或牙齒拔除後,需要先做引導骨再生(GBR)以恢復齒槽骨寬度,再行植牙並製作假牙。
7. 預防牙齦萎縮與保養建議
正確刷牙
避免「前後大力」刷牙;建議選用軟毛牙刷、小刷頭並注意45度角輕刷你的牙齦溝。
牙線、牙間刷及漱口水搭配使用
規律的清潔可減少牙菌斑、牙石堆積。
定期洗牙與牙齦檢查
建議每3~6個月洗牙與牙科檢查,一旦發現牙齦紅腫或流血不止,要及早治療。
避免抽菸
香菸中的尼古丁是牙周的「隱形殺手」,加重牙齦萎縮。
改變不良習慣
包括磨牙、咬緊牙等;也需檢查是否假牙邊緣刺激或咬合關係不良。
營養攝取均衡
維生素C、維生素D與蛋白質等都是維持牙齦與骨頭健康的重要營養素。
若已經出現敏感、牙齦發炎、牙縫增大等症狀,應儘早進行牙齦萎縮的治療,並向牙周病專科牙醫師諮詢牙齦萎縮治療推薦,以避免進一步惡化。
8. 臨床案例整理
以下以表格方式簡述常見四類牙齦萎縮情境與對應治療策略:
病例 (示例) | 年齡 | 主訴症狀 | 牙齦萎縮原因 | 治療方式 | 結果預後 |
---|---|---|---|---|---|
王小姐(病例1) | 50 | 下顎牙齦萎縮、怕掉牙 | 長期刷牙不當 & 牙周病 | 1. 基本牙周治療 2. 改善刷牙習慣 3. 牙根覆蓋術 |
牙齦發炎趨緩,萎縮區部分恢復,牙齒敏感與搖晃大幅改善 |
張先生(病例2) | 23 | 喝冷水牙齒酸痛 | 刷牙力道過猛,頰側牙齦破損 | 1. 非手術牙周治療
2. 牙齦增厚移植術 |
敏感度降低,牙根幾乎完全覆蓋,美觀度提高 |
劉小姐(病例3) | 28 | 矯正中門牙牙齦退縮美觀問題 | 薄型牙齦 + 矯正中牙齦易發炎 | 1. 評估矯正力道
2. 進行牙根覆蓋術、提高角化牙齦厚度 |
術後牙齦厚度與覆蓋度改善,繼續配合矯正,維護牙周穩定 |
方先生(病例4) | 45 | 牙周病治療後牙縫變大、敏感 | 嚴重牙周炎導致骨頭流失 & 牙齦萎縮 | 1. 翻瓣或牙周再生手術
2. 去敏感治療 3. 必要時做植牙重建 |
牙周炎受控制,局部牙齦補強後,敏感度降低,咀嚼功能提升 |
常見問題(Q&A)
牙齦萎縮後還能自己長回來嗎?
若是輕微發炎導致的牙齦紅腫,在控制牙周炎症後,牙齦可恢復健康;但如果已經是「實質性的牙齦萎縮」,基本上屬於不可逆變化,無法讓牙齦萎縮長回如初,須透過手術方式(如牙根覆蓋術)補回或改善。
牙齦萎縮一定要補牙肉嗎?
不一定。如果萎縮程度不大或不影響美觀、功能,沒有太大敏感問題,經專業牙醫師評估後,不一定需要牙根覆蓋手術。但是,一旦牙齦萎縮的情況導致敏感、骨破壞或美觀問題,就建議考慮手術補救。
矯正會不會讓牙齦萎縮更嚴重?
如果配合良好的口腔衛生和矯正力道控制,並不一定會發生牙齦萎縮。只要正確掌握矯正節奏,避免牙齦疾病或過度外力施加,一般矯正不會造成嚴重萎縮。但若原本就是薄型牙齦,需要與矯正醫師與牙周醫師緊密合作。
可以吃什麼來補牙齦?
單憑「食補」無法使已萎縮的牙齦長回來。然而,充足的維生素C、維生素D、鈣質與蛋白質,有助於維持牙齦、骨骼及結締組織健康,預防萎縮加速。同時也要維護整體口腔健康,這才是防治根本。定期洗牙、戒菸、改善刷牙方式才是預防重點。
牙齦萎縮後是否適合用電動牙刷?
電動牙刷選擇柔軟的刷毛頭,配合正確使用方法,通常不會損傷牙齦。甚至因為震動頻率均勻,能更加有效清除牙菌斑。但是,必須避免強力壓迫牙齦,或選用太硬的刷頭。
總結
牙齦萎縮是一個複雜、涉及多重因素的口腔問題,包括口腔衛生、刷牙方式、牙周病、假牙等外力因素,甚至抽菸、遺傳因素及生理老化都可能影響萎縮程度。儘管在萎縮後,想「自然」長回原狀並不容易,但只要及早發現、接受專業牙周評估與治療,仍能有效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甚至透過「補牙肉」手術和其他牙周再生手術,達到美觀與功能的雙重改善。有時也可透過牙冠或其他修復方式配合補牙肉手術,更進一步恢復美觀與咀嚼。
綜合來說,正確的口腔清潔(定期刷牙、使用牙線、牙間刷)、定期牙周檢查與洗牙,搭配避開過度外力與抽菸等不良習慣,才能有效保護珍貴的牙周組織。若已經出現刷牙敏感、牙齦發炎、牙縫增大等症狀,建議盡快前往牙周病專科或信賴的牙科醫師處做完整檢查與諮詢,以維護長久的牙周健康與微笑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