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增生是指牙齒周圍的牙齦組織過度增生。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種,但通常與口腔衛生不佳或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有關。
若不加以治療,牙齦增生可能會影響牙齒的排列,並增加罹患牙周病的風險。輕微的牙齦增生可透過改善口腔衛生習慣來緩解,但在較嚴重的情況下,需要透過手術治療。
牙齦增生也可稱作:
-
牙齦過度增生 (gingival overgrowth)
-
牙齦腫大 (gum enlargement)
-
肥大 (hypertrophy)
-
肥厚性牙齦炎 (hypertrophic gingivitis)
牙齦增生的症狀
牙齦增生可能會引發疼痛,並影響整體口腔健康。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是牙齦變紅且容易出血。
其他與牙齦過度增生相關的症狀還包括:
-
牙齦敏感
-
發炎
-
疼痛
-
口臭
-
牙齒上累積大量牙菌斑
在較嚴重的情況下,牙齦可能完全覆蓋牙齒,不僅影響清潔,也會影響牙齒的排列。若牙齒被牙齦組織覆蓋,將難以徹底清潔,進而增加牙周病風險。若在年幼時就發生牙齦過度增生,還可能影響恆牙的正常萌發。
牙齦增生的成因
牙齦(牙齦)過度增生通常是由發炎引起,也可能是藥物誘發的副作用。以下是常見可導致牙齦增生的藥物:
-
抗癲癇藥
-
免疫抑制劑
-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用於治療高血壓及其他心臟相關疾病)
在停止使用相關藥物後,牙齦增生通常會顯著改善或自行消退。
其他成因可再區分為三大類:發炎性牙齦增生、全身性因素、以及遺傳性牙齦纖維瘤 (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
1. 發炎性牙齦增生
牙齦增生可能直接因發炎所致,而發炎往往是因牙菌斑累積造成。食物殘渣、細菌以及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都可能導致牙菌斑堆積,進而引起牙齦發炎。
發炎會使牙齦變得敏感、發紅並且容易出血。若能養成適當的口腔清潔習慣,包括每天使用牙線和正確的刷牙方式,即可有效改善此種情況。
2. 全身性因素
另外,牙齦增生也可能與生理或全身性因素有關。例如懷孕、荷爾蒙失衡,以及白血病等疾病都可能促使牙齦過度增生。其他可能引起牙齦增生的疾病或狀況包括:
-
HIV
-
糖尿病
-
貧血
-
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
淋巴瘤 (lymphoma)
-
維生素缺乏
只要去除或治療這些根本原因,通常能使情況得到改善。以懷孕為例,在產後此類牙齦腫大症狀也會逐漸緩解。
同時,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也是減少此疾病風險、改善症狀的重要關鍵。
3. 遺傳性牙齦纖維瘤 (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 HGF)
HGF 是一種罕見的口腔疾病,會造成牙齦緩慢且持續地增生。雖然通常自孩童時期開始,但往往到成年後才會被明顯察覺。
此疾病所導致的牙齦過度增生主要源於體內膠原蛋白過度產生。在部分病例中,牙齦甚至可能覆蓋大部分或全部的牙齒表面。
牙齦增生的治療
牙齦增生的治療取決於其潛在原因。在許多情況下,只要落實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就能預防或緩解牙齦增生。然而,若此現象是由藥物或疾病引起,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已改善口腔衛生、接受專業治療或調整藥物,牙齦增生仍可能反覆出現。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透過手術切除多餘的牙齦組織。牙周專科醫師可利用手術刀或雷射進行此類手術。
常見的牙齦切除方式包括:
-
雷射切除 (Laser excision)
牙周專科醫師會利用雷射移除發炎的牙齦組織,並在移除後清除牙根周圍的牙菌斑堆積。 -
電燒手術 (Electrosurgery)
透過電流切割或移除過度增生的牙齦組織。 -
牙周翻瓣手術 (Periodontal flap surgery)
暫時將牙齦與牙齒分離並向上翻開,讓醫師能清楚移除發炎組織並清潔牙菌斑或牙結石。 -
牙齦切除術 (Gingivectomy)
切除部分包圍牙齒的牙齦組織,去除病變的牙齦後再縫合並修整剩餘牙齦。
預後
牙齦增生是一種導致牙齦組織過度增生的口腔問題。在嚴重情況下,牙齦甚至可完全覆蓋牙齒,使口腔清潔變得相當困難。大多數情況下,只要落實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就能減緩或改善此症狀。然而,有些情形需根據潛在原因進行相對應的治療。若您出現異常症狀或對口腔健康有疑慮,請儘快預約當地的牙醫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