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上的腫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牙齦上出現腫塊,可能是囊腫、口腔潰瘍,或潛在感染的徵兆。大多數情況下,牙齦上的腫塊並不是嚴重的問題,但如果腫塊造成強烈疼痛、沒有改善,或你仍然擔心,應該盡快聯絡醫師或牙醫。

許多人在某個時間點都會經歷牙齦疼痛或刺激,不少時候是牙菌斑和其他細菌累積所致,這些堆積也會導致牙齦出血和發紅。但如果是牙齦上出現新的腫塊,往往更令人緊張。

雖然發現新腫塊常令人擔憂,但牙齦上的腫塊通常不算醫療急症。以下將介紹七種常見原因,並說明何時需要更加注意,或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警訊。


1. 囊腫(Cyst)

囊腫是內含空氣、液體或其他軟質物質的小囊泡。牙齦囊腫常出現在牙齦、牙齒附近。

大多數口腔囊腫會形成在死髓牙或埋藏牙的根部周圍。它們生長緩慢,除非感染,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一旦感染,可能會感到在腫塊周圍的疼痛與腫脹。

如果囊腫體積夠大,長期下來可能會對牙齒施壓,甚至造成下顎骨的脆弱。大部分牙科囊腫能透過簡單的手術移除。


2. 膿腫(Abscess)

長在牙齦上的膿腫稱作牙周膿腫,常由細菌感染引起,內含膿液。這種膿腫可能感覺起來軟軟熱熱的,且經常十分疼痛。

常見症狀包括:

  • 突然出現的抽痛,且越來越嚴重
  • 一側疼痛可放射至耳朵、下巴或脖子
  • 躺下時疼痛加劇
  • 牙齦或臉部紅腫

若有牙周膿腫,應儘快就醫。牙醫會先去除感染源並排出膿液,嚴重時可能需要拔牙或進行根管治療。


3. 口腔潰瘍(Canker sore)

口腔潰瘍是小型潰瘍,可能出現在牙齦基部。它與病毒引起的唇皰疹不同。雖然口腔潰瘍通常無害,但在口腔內部時會相當疼痛。

常見症狀包括:

  • 白色或黃色潰瘍點,周圍呈現紅色
  • 潰瘍區域平坦或稍微隆起
  • 強烈壓痛感
  • 吃東西或喝水時感到疼痛

大部分口腔潰瘍在一到兩週內可自行癒合。期間可以使用非處方止痛藥膏來減輕不適。


4. 纖維瘤(Fibroma)

口腔纖維瘤是牙齦上類似腫瘤的常見原因之一。纖維瘤是發生在受到刺激或受傷的牙齦組織上、且不具惡性的一種腫塊。若出現在牙齦上,通常與假牙或其他口內裝置的刺激有關。

纖維瘤也可能出現於:

  • 口腔內側頰部
  • 假牙下方
  • 舌頭兩側
  • 嘴唇內側

纖維瘤本身不會疼痛,通常摸起來堅硬、光滑、呈圓頂狀。有時也會像是皮膚贅生物,可能顏色比周圍牙齦略深或略淺。

大部分情況不需要特別處理,但若體積過大,醫師可以透過手術移除。


5. 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

口腔化膿性肉芽腫是口內(包括牙齦)出現的紅色腫塊,看起來通常是充血、紅腫且易出血。原因尚不完全明瞭,但一般認為小創傷或刺激可能是誘因。

部分女性在懷孕期間也會出現,推測荷爾蒙變化也是因素之一。

化膿性肉芽腫常見特徵:

  • 質地柔軟
  • 不會感到疼痛
  • 顏色呈深紅或紫色

治療方式通常是手術切除。


6. 下頷骨骨隆起(Mandibular torus)

下頷骨骨隆起(複數形為 tori)是發生在上下頷骨的額外骨質增生,這種在口腔出現的骨性凸起相當常見,但確切成因尚不明朗。

下頷骨骨隆起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成群,並且可出現在口腔兩側或單側。

常出現位置包括:

  • 下頷骨內側
  • 舌頭側邊附近
  • 牙齒下方或上方

下頷骨骨隆起通常生長緩慢,外形可能各異。摸起來一般堅硬、光滑,而且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


7. 口腔癌(Oral cancer)

口腔癌(有時稱為口腔腫瘤)是發生在口腔任何部位的癌症,包括牙齦。

長在牙齦上的癌性腫塊可能看起來像是小的增生、腫塊或組織變厚。

其他口腔癌症狀包括:

  • 無法癒合的潰瘍
  • 牙齦上的白色或紅色斑塊
  • 出血的傷口
  • 舌頭疼痛
  • 下巴疼痛
  • 牙齒鬆動
  • 進食或吞嚥時疼痛
  • 吞嚥困難
  • 咽喉疼痛

若你擔心腫塊有惡性可能,應盡快就醫。醫師可執行牙齦切片檢查(取少量組織進行檢驗)。如果確定是癌症,醫師會與你討論治療方案,例如化療、放射治療、手術,或多種方式併用。


牙齦上的警訊

大部分情況下,牙齦上的腫塊並非嚴重疾病。然而,如果在發現腫塊的同時出現以下症狀,應盡快就醫:

  • 發燒
  • 抽痛、搏動性疼痛
  • 嘴裡有惡臭或異常味道
  • 傷口遲遲不癒合
  • 傷口持續惡化
  • 腫塊持續數週不消失
  • 口腔或嘴唇內部出現紅白斑塊
  • 會出血的傷口或腫塊

如果有上述情況或仍感到憂慮,建議盡快諮詢專業醫師或牙醫,以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