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矯正器(俗稱「牙套」)是一種能在一段時間內緩慢移動牙齒位置的裝置,用來矯正像是齒列不整或上下顎咬合不正等問題。配戴牙套期間,牙齦可能會腫脹或感到疼痛,特別是在剛開始戴牙套或每次調整後。這種不適通常是暫時性的,但有時候也可能提示潛在的牙周疾病,如牙齦炎。以下將探討牙套導致牙齦腫脹的原因、治療方式以及預防方法。
原因
配戴牙套時,可能出現牙齦腫脹或不適的原因包含以下幾點:
-
口腔衛生不佳
牙套表面或矯正器周圍更容易殘留食物與牙菌斑,導致細菌滋生並引發牙齦發炎(牙齦炎)。 -
牙齒移動產生的刺激
牙套會施力讓牙齒移動,這種持續且微小的施壓可能引起牙齦局部發炎,即使維持良好的刷牙習慣,仍可能感到輕微不適。 -
身體狀況
有些患者若有糖尿病或肥胖問題,更容易出現牙齦發炎等口腔問題。
牙齒移動
牙齒的重新排列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牙套給予的持續輕微壓力會讓牙齦和齒槽骨產生改變,因而出現輕度發炎或酸痛。剛開始配戴牙套或每次回診調整後,牙齦暫時的腫脹與疼痛通常在幾天內就會緩解。維持規律的刷牙和使用牙線可幫助減少這種不適。
牙齦炎
當牙齒開始移動時,齒縫間可能會出現空隙,更容易囤積食物殘渣與牙菌斑。如果因為牙套阻擋,導致刷牙或使用牙線時無法徹底清潔,牙菌斑便會堆積,誘發牙齦炎並引起牙齦腫脹。若未即時處理,牙齦炎可能進展到更嚴重的牙周炎,造成齒槽骨的破壞,因此在矯正期間更需落實高標準的口腔清潔。
牙齦增生(Gingival hyperplasia)
在某些情況下,由於牙齦受到刺激或牙菌斑堆積,可能出現「牙齦增生」的現象(又稱牙齦增大或肥厚)。配戴牙套期間若有牙齦增生,多半可以藉由加強刷牙、使用牙線等方式減緩;通常在牙套拆除後的 6~8 週左右,若口腔衛生良好,增生的牙齦會逐漸恢復。但如果牙齦組織已經變得較為纖維化,則可能需要牙醫師以手術或雷射方式去除。
居家療法
若牙齦只是輕微腫脹或酸痛,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居家護理方式:
-
溫鹽水漱口
每天使用溫鹽水漱口數次,有助於減輕牙齦腫脹與不適。 -
止痛消炎藥物
可使用非處方的消炎止痛藥(如 NSAIDs)來暫時減輕疼痛與發炎。 -
避免堅硬或難咀嚼的食物
減少咀嚼負擔,能緩和牙齦壓力。 -
徹底使用牙線
建議使用無蠟牙線或牙線穿針器(floss threader),才能有效清除齒縫與牙套間的牙菌斑;或使用沖牙器(waterpik)輔助,但仍以傳統牙線清潔最徹底。
治療方式
如果牙齦腫脹是由牙齦炎所導致,定期造訪牙醫診所進行洗牙與檢查,並加強在家護理,可有效改善。若牙齦嚴重腫脹或增生到看起來幾乎「蓋住」牙齒,應立即就醫:
-
增生組織的去除
當牙齦過度增生嚴重且居家護理效果不佳時,可能需要牙醫師或正畸醫師使用手術或雷射將多餘的組織切除。
預防
雖然在矯正期間,牙齦出現輕微腫脹是常見情況,但加強清潔習慣能大幅降低嚴重發炎的機率,也能避免牙周疾病(牙周炎)的進一步發展。建議:
-
選擇軟毛電動牙刷
電動牙刷容易操作且能深入清潔,但注意選擇軟毛刷頭,以免傷害牙齦。 -
使用牙線穿針器
幫助將牙線引導到牙套或矯正器下方,確實清理牙縫及牙齦邊緣。 -
搭配抗菌漱口水
每次刷牙後使用抗菌漱口水,可抑制牙菌斑生成。 -
避免容易卡在牙套的食物
如牛排、玉米棒、硬糖、爆米花等,盡量減少食用,降低牙套周圍清潔難度。
何時該看醫師
-
最初配戴牙套時
牙齦腫脹可能持續約一週。 -
每次調整後
牙齦不適或疼痛通常在 1~3 天內緩解。 -
超過預期時間仍未改善
若腫脹或疼痛超過上述時程沒有減輕,就需要讓牙醫師或正畸醫師進行檢查。 -
被矯正器刮傷或流血
如果金屬托槽或矯正線導致牙齦出血或潰瘍,也應告知醫師,以調整牙套或使用保護蠟減少摩擦。
重點
配戴牙套期間,牙齦腫脹是相當常見的狀況,尤其在剛開始或每次緊調後的一段時間。大部分的腫脹與不適都能在幾天至一週內自行緩解。然而,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對於預防與改善牙齦炎、牙齦增生等問題相當重要,包括規律刷牙、使用牙線以及定期檢查與專業洗牙。若腫脹嚴重或長期不退,就應立即尋求牙醫師或正畸醫師的協助,以確保矯正治療順利進行並維持牙齒與牙周組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