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牙周病(gum disease)通常是造成牙齦出現洞的常見原因。有些感染,例如皰疹性齦口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也可能導致牙齦產生洞。
我們時不時都會遇到牙齦酸痛或發炎,但如果你發現牙齦上真的出現一個「洞」呢?通常可見牙齦某處看起來比較凹陷、凹槽或被侵蝕,這些狀況可能是牙周病或其他原因造成。
接下來,我們將更深入說明潛在成因、治療方式,以及你可以採取的預防措施。
可能導致牙齦或牙齦線出現洞的原因
以下是幾種可能讓牙齦出現洞的原因,並附上可能出現的其他症狀。
牙周炎(Periodontitis)
牙周炎是牙周病較為嚴重的階段。牙周病的開始通常與牙齒表面堆積的牙菌斑(plaque)有關。牙菌斑主要由細菌組成,這些細菌會利用我們食物中的糖分來獲取能量,同時產生的廢物會刺激並發炎牙齦,造成易出血的「牙齦炎(gingivitis)」。
當發炎繼續擴散至牙齦組織深部並影響到骨頭時,就可能演變成「牙周炎(periodontitis)」。依據美國牙醫學會的估計,30 歲以上的成人中約有 47.2% 受到牙周炎的影響。
牙周炎會造成牙齦組織與骨質的流失。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牙齦會往上(或往下)退縮,與牙齒之間形成空隙或「洞」。
其他牙周炎的症狀還可能包括:
- 紅腫的牙齦
- 牙刷或使用牙線時易出血
- 牙齦酸痛
- 口臭
- 牙齦萎縮
- 對溫度敏感的牙齒
- 牙齒鬆動
- 咀嚼時不適或疼痛
感染(Infections)
有時候,病毒或細菌的感染也會在牙齦上出現洞。例如皰疹病毒(HSV)引起的「皰疹性齦口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常見於首次感染 HSV 的兒童,但有時也會發生在成人身上。
當皰疹性齦口炎發作時,口腔內(包含牙齦)會出現病灶,這些病灶可能呈現凹陷或坑狀,甚至形成潰瘍。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
- 紅腫的牙齦
- 發燒
- 食慾不振
- 易怒、煩躁
- 倦怠感
- 淋巴結腫大
通常這類感染會自行痊癒。
另外也有其他較罕見的感染可能造成牙齦出現洞,例如放線菌病(actinomycosis)。該細菌感染可能影響口腔及下顎,雖然罕見,但在少數病例中已被記載會導致牙齦出現洞(已刪除「可信來源」字樣)。
拔牙後的齒槽(Open tooth socket)
拔牙後原本牙根所在的位置即會出現一個空的齒槽,看起來就像在牙齦上有個洞。隨著時間推進,該處會慢慢癒合,約 8 週左右開始填補骨質。
通常在拔牙後會有疼痛及腫脹的情況。癒合期間要盡量避免去干擾傷口,否則可能會導致「乾槽症(dry socket)」,使得暴露的神經與骨頭帶來劇烈疼痛。
壞死性牙周病(Necrotizing periodontal disease)
壞死性牙周病是一種罕見且來勢洶洶的牙周病,會造成局部組織壞死(necrosis),較常見於免疫力較弱的人群。
在壞死性牙周病的情況下,牙齦組織可能會呈現被「挖空」或「穿孔」的外觀,並可能伴隨痛性潰瘍。壞死部位也可能被白色或黃色的薄膜(假膜,pseudomembrane)覆蓋。
其他症狀包括:
- 劇烈疼痛
- 自發性出血
- 口臭
- 牙齦萎縮
- 淋巴結腫大
- 發燒
牙齦上的洞會出現在哪些位置?
牙齦上的洞所在位置,通常和其成因有關。
- 如果是拔牙後的齒槽,就會在原本拔牙的部位。
- 如果是牙周炎或壞死性牙周病,這些「洞」多半位在牙齦與牙齒交界的周圍,形成牙周囊袋或凹陷。
- 如果是感染導致的病灶,洞則可能出現於牙齦的任何位置。
牙齦上的洞長什麼樣子?
通常看起來會是局部牙齦組織陷下去或被侵蝕,形成凹陷或坑洞的情況。有些情況還可能見到潰瘍或白、黃的假膜。
牙齦洞要如何治療?
不同成因,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以下列出幾種可能的治療手段。
深層清潔(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深層清潔用於清除齒齦上及齒下的牙菌斑,是治療牙周炎的常見方法,也被稱為「深度洗牙」。
- 洗牙(Scaling):牙醫會去除牙面及牙齦袋深處的牙菌斑。
- 刮除牙根(Root planing):透過刮除並平整牙根表面,讓牙根更平滑,以利牙齦能重新附著在牙齒表面。
深度洗牙通常是門診進行。為了減輕不適,多會施打局部麻醉。若牙周炎範圍較廣,可能需多次回診。
牙周手術(Periodontal surgery)
若牙周病已相當嚴重,牙醫可能建議手術。手術方式有多種,例如:
- 翻瓣手術(Flap surgery):牙醫會在牙齦做小切口後翻開牙齦組織,以清除牙根或牙齒深層的牙菌斑,再將牙齦縫合貼合在牙齒表面,減少牙齦袋的深度。
- 再生手術(Regenerative procedures):翻開牙齦並清除深層牙菌斑後,牙醫會在失去組織或骨頭的部位放入骨或蛋白質材料,促進牙周組織或骨頭再生。
- 牙齦移植(Gum grafting):針對牙齦嚴重萎縮情況,可從口腔其他部位取下牙齦組織,移植到萎縮區域,覆蓋暴露的牙根。
抗生素(Antibiotics)
若牙周病嚴重或屬於細菌感染,牙醫可能會開抗生素抑制或殺死細菌。
預防或延緩牙周病的方法
以下措施有助於預防或減輕可能引起牙齦洞的問題。
每天刷牙與使用牙線
每天刷牙與使用牙線能減少牙菌斑的堆積,是預防牙周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議:
- 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各刷牙兩分鐘。
- 採用溫和的圓弧或小幅度畫圈方式,不要粗暴地前後來回刷。
- 牙刷刷毛與牙齦呈斜角,輕刷牙齦與牙齒交界處。
- 刷遍所有牙齒表面,包括舌頭表面也要輕刷。
- 每天使用牙線(或沖牙器、水牙線)清潔牙縫。
限制含糖食物
糖分是口腔細菌最喜歡的能量來源,過多的糖會加速牙菌斑堆積。盡量少吃糖果、蛋糕或含糖碳酸飲料等甜食,有助於控制牙周病風險。
定期看牙醫
即使每天細心刷牙與使用牙線,牙菌斑仍有機會累積。建議至少每六個月至牙醫診所做一次專業洗牙與檢查。如果牙齒或牙齦有任何不適或症狀,盡早尋求牙醫評估與治療。
如果沒有保險,也可留意社區或教學醫院等提供的低價牙科服務。
如果你吸菸,請戒菸
吸菸是牙周病和許多全身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戒菸並不容易,但對整體健康影響深遠。可以尋求專業醫師或戒菸門診協助,提高成功率。
結論
牙齦出現洞可能表現為局部凹陷、坑洞或凹槽。最常見的原因是牙周病的進展導致牙齦與骨頭的退縮。某些病毒或細菌感染也可能造成類似情況。
治療方式取決於原因:如果是牙周病,可能需要深層清潔或甚至牙周手術;若是細菌感染,則需要抗生素。
最好的預防方式是落實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限制糖分攝取、定期看牙醫、並戒菸。若發現牙齦異常情況,盡早諮詢牙醫能有效避免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