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膿瘍是指在牙齦處形成的膿包。膿瘍可以在身體許多部位產生,包括口腔內。有些人會在牙齒周圍形成牙齒膿瘍,但有時膿瘍也會出現在牙齦上。
牙齦膿瘍(也稱為「牙周膿瘍」)是一種疼痛且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的疾病。一旦出現牙齦膿瘍的徵兆,應儘早就醫治療。
牙齦膿瘍的成因
當口腔中的細菌在牙齒與牙齦之間產生感染時,就會形成牙齦膿瘍。有些牙齦膿瘍是由牙周炎引起,這種牙周炎通常與不佳的口腔衛生習慣有關。
牙周炎是一種牙齦發炎性疾病,當牙菌斑堆積在牙齦下方時便會發生。牙菌斑是帶有黏性、無色的細菌薄膜。如果沒有藉由規律的刷牙和使用牙線將牙菌斑清除,周圍組織就可能受到感染,進而形成膿瘍。
另外,如果牙周囊袋(由牙周疾病導致、圍繞在牙齒周圍的空隙)過深,食物殘渣與牙菌斑積聚在這些空隙裡,細菌也會大量繁殖,最終導致牙齦膿瘍。
免疫系統較弱也可能使人更容易罹患牙齦膿瘍,因為身體難以有效對抗感染。造成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可能包括過度疲勞、壓力或慢性疾病。
牙齦膿瘍的症狀
口腔和牙齦的一些問題在早期階段可能不明顯,症狀輕微。然而,牙齦膿瘍通常會引起明顯症狀:
-
受影響部位的持續、劇烈疼痛
-
觀察口腔時可見到腫脹和發紅
-
對熱或冷的食物與飲品產生敏感
-
咀嚼時的疼痛
-
鬆動的牙齒
-
嘴裡出現不好的味道(源自膿液流出)
-
膿液排出
-
發燒
牙齦膿瘍的診斷
若出現牙齦疼痛、壓痛、或口中有膿味,千萬不要忽視這些徵兆,應立即預約看牙醫。牙醫可能透過症狀判斷是否為牙齦膿瘍,也可能排除其他口腔問題。
在診察過程中,牙醫會檢查牙齦是否有感染跡象,如疼痛、腫脹與泛紅。此外,牙醫也可能建議拍牙科X光,以確認是否存在牙周病或牙齒感染(例如牙髓感染),並評估是否發生骨質流失。
即使牙齦膿瘍破裂並自行排膿,症狀暫時緩解,也仍然需要牙醫的評估和治療。
牙齦膿瘍的治療
必須注意的是,牙齦膿瘍不會自行痊癒,一定要到牙醫診所進行專業治療。
治療的首要目標是引流膿液並清除牙周囊袋中的任何殘留物。牙醫可能會建議進行「深層清潔」(俗稱洗牙),包括「刮除牙結石」與「平整根面」。這能有效地清除牙齦上、下方的牙菌斑和牙結石。
為了引流膿液,牙醫需要在膿瘍處切開,讓膿液排出。在手術前,通常會先在局部塗抹麻醉藥膏或進行適度的麻醉,以降低不適感。
如果牙科X光顯示感染已經造成骨質流失,牙醫可能會評估是否需要拔牙,或採取其它方式如骨質或牙齦組織再生的治療。如果膿瘍波及到牙齒的牙髓(內部血管、神經和結締組織),也可能需要做根管治療以去除受損的牙髓組織。
藥物治療
除了牙科處置外,牙醫可能會開立抗生素,特別是在無法完全排淨膿液、或有腫脹等症狀時。抗生素能減輕發炎、避免感染擴散或復發。如果疼痛加劇,牙醫也可能開立止痛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沒有在家自行治療牙齦膿瘍的有效方式。如果想在就醫前稍微減輕疼痛與不適,可以用溫鹽水漱口,或服用布洛芬等非處方消炎止痛藥來暫時舒緩症狀。
牙齦膿瘍的併發症
千萬別忽視牙齦膿瘍,若不治療,感染可能會蔓延至更深的牙齦組織,以及鄰近的牙齒與骨頭,導致更劇烈的疼痛與更嚴重的腫脹,甚至擴散到臉部或全身其他部位。
在極少數情況下,若感染進入血液循環,可能引發致命的「敗血症」。敗血症的症狀包括:
-
體溫高於華氏101度(攝氏38度)
-
呼吸困難
-
腹部疼痛
-
心跳過快
如何預防牙齦膿瘍
做好口腔衛生是預防牙齦膿瘍最有效的方法,包括規律的刷牙與使用牙線。建議每天早晚(或餐後)刷牙,減少牙菌斑在牙齦和牙齒表面堆積;且至少一天使用一次牙線,以清除殘留在牙齦縫隙的食物和牙菌斑。
也別忘了定期安排牙齒洗牙,一般建議每半年一次。牙醫能夠及早發現任何牙齦或牙齒問題,預防進一步病變和感染。
牙齦膿瘍的預後
如果及早就醫並接受治療,牙齦膿瘍的預後相當不錯。牙醫可透過排出膿液、消除感染來降低併發症的風險。然而,一旦延誤治療,牙齦膿瘍可能惡化,進而導致更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感染。
若發現牙齦出現疼痛、腫脹或膿液流出等情形,請盡速諮詢牙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