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之間有縫隙或空隙相當常見,通常並不需過度擔心。對孩童來說,這些縫隙可能隨年齡增長而自然閉合,但也有些縫隙會一直存在。
造成牙齒間縫隙的因素很多,例如牙齒大小與顎骨大小不相稱、牙周病、缺牙或童年吸吮拇指等習慣。
不論牙縫大小,你可能會因此感到不自在,並想尋求方式來解決。不過沒有一種解決方案能適用所有人,因此最好向牙醫諮詢,以了解適合你的治療選項。
以下將介紹幾種常見的牙縫修補方法:
1. 牙齒矯正(Braces)
牙齒矯正利用持續的力量逐漸將牙齒拉近,藉由持續施加壓力,逐步將牙齒移到正確的位置,從而閉合牙齒之間的縫隙。
牙齒矯正適用於大小不一的牙縫,有時甚至可以修復因缺牙而造成的縫隙。
牙齒矯正的好處是能一次改善整個口腔,並移動所有牙齒,適合有多處牙縫的人。此外,牙齒矯正也可使排列不齊的牙齒變整齊,調整下顎位置,獲得更佳的咬合。
常見牙齒矯正類型:
- 傳統金屬矯正器(traditional metal braces)
- 陶瓷矯正器(ceramic braces)
- 舌側矯正器(lingual braces)
- 自鎖式矯正器(self-ligating braces)
- 隱適美(Invisalign)透明牙套
除隱適美為可拆式透明牙套外,其他類型皆需黏著矯正托槽在牙齒上。若牙縫較小,或不希望他人注意到矯正裝置,可考慮隱適美透明牙套。
隱適美透明牙套進食或飲用時可取下,更容易保持口腔清潔。然而,隱適美的費用較傳統牙齒矯正高,而且因為可拆卸,也有遺失風險。此外,配戴舒適度也可能不及傳統矯正器。
2. 瓷牙貼片(Veneers)
瓷牙貼片也是修補牙齒縫隙的另一種選擇。牙醫會依據牙齒狀況量身訂製薄薄一層的材料(貼片),再將其黏合於牙齒正面。
瓷牙貼片耐用且不易染色或碎裂。材料顏色可與自然牙齒一致,而且由於貼片比原牙略寬,能夠有效遮蓋牙縫,無需使用矯正器。
常見的牙貼片包括瓷貼片與樹脂貼片,甚至還有可拆式貼片可選擇。
貼片優點包括抗污性佳、色澤自然,且不易破損,使用壽命約10年以上。然而,貼片的缺點是價格高昂,每顆牙齒可能需要新台幣三萬元以上。
3. 牙齒樹脂填補(Dental bonding)
與瓷牙貼片類似,牙齒樹脂填補也利用複合樹脂材料來閉合牙縫。
但與貼片不同的是,牙醫會直接將複合樹脂塗抹於牙齒上,接著塑型修飾材料直到牙縫消失為止。
樹脂材料乾燥後會牢牢黏附於牙齒上,並擁有自然牙齒的觸感與外觀。
樹脂填補的優點是費用比貼片便宜許多,但其強度較低,容易有裂縫、破損或染色的風險。
此外,牙齒樹脂填補的使用年限也較短,可能每5至10年便需重新修補一次。
4. 人工植牙(Dental implants)
雖然某些矯正器可以閉合因缺牙而產生的縫隙,但並非所有情況皆可適用。
若你曾經失去牙齒或拔牙,牙醫可能會建議進行人工植牙來填補牙縫。
植牙是利用人造牙根支撐人工牙齒。進行植牙時,牙醫需透過手術將人工牙根植入顎骨。待人工牙根與顎骨癒合後,再安裝人工牙齒。
人工植牙的優點是設計永久使用,雖然每15年左右可能需更換人工牙冠。缺點則是需要進行口腔外科手術,費用高昂,且完成整個植牙程序包括癒合期可能需數個月。
DIY居家補牙法是否安全?
對於較小牙縫,你可能會想:「我能不能用居家DIY產品自行修補?」
雖然市面上有一些不需牙醫的牙縫修補產品,但這些產品具有一定風險。
例如牙縫帶(gap bands)是一種小型橡皮圈,套在牙齒上以產生張力,類似牙齒矯正原理。但此種DIY療法可能傷害牙齦與牙槽骨,甚至導致牙齒脫落,因此並不建議使用。
另一種DIY方法是利用熱塑型塑膠材料,經過加熱後直接黏在牙齒縫隙中。但這僅能暫時修補,材料無法永久黏附於牙齒,還可能脫落導致誤吞風險。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牙醫會依據下列因素協助你挑選最適合的牙縫修補方式:
- 牙縫產生原因
- 牙縫大小
- 整體口腔健康
- 預算考量
一般來說,若需要修補多處牙縫或同時改善咬合不正或排列不齊,牙齒矯正是很好的選擇。
若你只有一兩個較小的牙縫,可考慮貼片或牙齒樹脂填補。而若牙縫較寬,不適合貼片,牙醫可能建議進行人工植牙。
結語
牙縫通常不會帶來健康問題,主要屬於美容上的考量。好消息是,牙縫修補有多種方案,適合不同預算。
建議尋求專業牙醫諮詢,以選擇安全有效的療法,並避免可能導致危險及不可靠的DIY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