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特維氏咽峽炎的症狀與治療

魯特維氏咽峽炎(Ludwig’s Angina)是一種罕見的細菌感染,影響口腔、頸部與下顎。在嚴重情況下,此感染可從頸部擴散至縱隔腔(位於兩肺之間,心臟所在的區域),導致患者胸痛。魯特維氏咽峽炎在成人身上比兒童更常見。

此病最常見的起因是牙齒感染擴散,伴隨劇烈疼痛、敏感與腫脹。儘管治療通常有效,但大約8%的病例可能致命,通常是因為腫脹造成緊急呼吸道阻塞。

本文將詳述魯特維氏咽峽炎的症狀、診斷與治療,並解釋潛在的併發症,強調迅速接受治療對完全康復的重要性。


魯特維氏咽峽炎的症狀

魯特維氏咽峽炎常始於牙齒膿瘍,導致膿液堆積於牙齒內部。感染隨後向口腔、下顎、頸部等其他區域擴散。

炎症反應會導致頸部及以下區域腫脹:

  • 下頜下空間(Submandibular space,頭頸部的面部空間)
  • 下顎骨(Submaxillary,位於下顎骨下方區域)
  • 舌下區(Sublingual space,舌頭下方)

魯特維氏咽峽炎常見症狀包括:

  • 發燒、虛弱、疲勞
  • 流口水
  • 舌頭腫脹引起的語言困難
  • 吞嚥困難
  • 口底疼痛,尤其是舌頭移動時更明顯
  • 耳痛
  • 頸部紅腫疼痛(炎症所致)

隨病情惡化,症狀可能包括:

  • 因持續缺氧而導致的意識混亂或其他精神改變
  • 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或出現異常呼吸聲(如喘鳴)
  • 胸痛(因縱隔腔炎症引起)

魯特維氏咽峽炎如何發生?

最常見原因是牙齒或牙齦感染擴散。當感染擴散到口腔、喉嚨、頸部及胸部的其他組織時,病情會更加嚴重。免疫力較弱者特別容易感染。

潛在併發症

若未即時治療,可能發生以下危險的併發症:

  • 嚴重感染導致氣性壞疽(Gas gangrene):細菌快速繁殖產生毒素與氣體,破壞組織、細胞與血管。
  • 呼吸困難
  • 敗血症(細菌入血)
  • 骨髓炎(感染擴散至骨骼)

呼吸道阻塞是魯特維氏咽峽炎最常見的致死原因。


魯特維氏咽峽炎是否屬於急症?

出現此症狀需立即就醫。隨病情惡化,舌頭腫脹可能阻塞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若出現呼吸問題,應立即撥打119尋求緊急醫療協助。


魯特維氏咽峽炎的病因

本病的基本病因為細菌感染,常見致病菌包括:

  • 甲型β溶血性鏈球菌(Group A beta-hemolytic Streptococcus)
  • 厭氧菌(無氧細菌)如色素性類桿菌(Bacteroides)

常見致病微生物包括:

  • 草綠色鏈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
  •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牙齒感染(通常與口腔衛生不良相關)是魯特維氏咽峽炎的主要原因。此外,其他原因包括:

  • 創傷(如下顎骨折)引起的口腔感染
  • 拔牙後感染
  • 免疫系統受損的慢性疾病
  • 舌頭穿孔(穿環)
  • 耳朵感染
  • 唾液腺結石

如有牙齒感染或膿瘍,應立即治療以避免併發症。


如何診斷魯特維氏咽峽炎?

醫師會詢問病史、症狀及最近是否有牙齒問題,並透過檢查確認下顎與頸部明顯腫脹區域。

主要診斷方式:

  • 從舌頭下方受感染處採取液體樣本進行顯微鏡檢查與細菌培養。
  • 利用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振造影(MRI)觀察口腔、下顎與頸部的水腫、膿液或氣體形成,評估是否可能造成呼吸道壓迫。

魯特維氏咽峽炎的治療方式

由於呼吸道阻塞與此病高度相關,因此必須密切觀察,隨時準備處理呼吸道緊急狀況。

緊急處理呼吸道

立即處理呼吸道阻塞為最優先事項,通常會插入鼻腔或口腔呼吸管,或透過氣管切開術緊急維持呼吸道暢通。

初期治療

早期治療包括:

  • 靜脈注射抗生素,密切觀察病情。
  • 在停止靜脈注射後,持續口服抗生素。

不建議在家自行治療。

晚期治療

若已出現膿瘍,則需要手術引流(通常以針頭引流),降低感染擴散風險。

出院後注意事項

通常須接受牙科評估。若牙齒有膿瘍或感染,可能需接受根管治療,由牙髓專科醫師進行。


魯特維氏咽峽炎的預後如何?

抗生素問世前,此病死亡率高達50%以上。現代治療後,死亡率約8%,但若未治療或出現併發症,存活率將降低。


如何預防魯特維氏咽峽炎?

儘管罕見,此病大多可預防。預防方法包括:

  • 定期接受牙科檢查與清潔,維護口腔健康。
  • 每日刷牙與使用牙線。
  • 如口腔出現感染或疼痛,應立即就醫。
  • 避免不必要風險(如舌頭穿孔)。
  • 若口腔受傷未癒合,應立即就醫檢查。

結論

魯特維氏咽峽炎為口腔、頸部與下顎組織的嚴重感染,可能致命。及時就醫治療通常能成功痊癒,預防重點在於保持口腔健康與及早就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