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導致骨質流失與骨密度降低的骨骼疾病,會讓骨骼變脆弱,增加骨折的風險。
許多骨質疏鬆症患者都會擔心這種疾病是否會影響牙齒健康。簡單來說,骨質疏鬆不會直接影響牙齒。因為牙齒並非真正的骨骼,骨質疏鬆本身並不會改變牙齒的健康或組成結構。
但骨質疏鬆可能會間接影響牙齒,主要是因為此病會造成下顎骨的改變,而影響牙齒的支撐與穩定性。事實上,已有研究顯示骨質疏鬆與牙齒脫落的風險增加有明顯的相關性。
因此,除了刷牙之外,了解骨質疏鬆如何影響口腔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將介紹牙齒與骨骼的差異、最新研究成果、骨質疏鬆的治療方式,以及如何維護口腔健康。
牙齒的結構與骨骼不同
雖然牙齒與骨骼有些相似之處,但其組成並不相同。骨骼主要由膠原蛋白與磷酸鈣礦物質構成,而牙齒則包含以下主要結構:
- 琺瑯質(Enamel):覆蓋在牙齒表面的堅硬鈣化組織,不含活細胞。
- 牙骨質(Cementum):另一種堅硬組織,保護牙根。
- 象牙質(Dentin):位於琺瑯質與牙骨質之下,構成牙齒主要內部結構,提供牙齒支撐。
- 牙髓(Pulp):牙齒最內層,含有神經與血管。
骨質疏鬆症破壞的是骨骼內部生成新組織的能力,雖然牙齒外層琺瑯質外觀看起來像骨骼,但其並非由活組織構成。
研究結果:骨質疏鬆與牙齒脫落的關聯
已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骨質疏鬆症與牙齒脫落之間的聯繫,例如:
- 2009年的「Osteodent」研究測量了651位女性的骨密度,結果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女性平均比健康女性少約3顆牙齒。
- 2013年另一項研究收集了333人的資料,其中27%患有骨質疏鬆,研究結論指出骨質疏鬆與牙齒(特別是臼齒)的減少有顯著相關。
- 2017年更近的一項研究亦發現,印度南部的停經後婦女如果患有骨質疏鬆,牙齒脫落的機率也更高。
研究者雖肯定骨質疏鬆與牙齒脫落有關,但仍在進一步探討此相關性的確切原因。目前主要的理論是隨著骨質疏鬆症進展,下顎骨也會流失密度,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骨質疏鬆藥物對牙齒的影響
若你正在服用骨質疏鬆症藥物,應該和醫師討論這些藥物可能對牙齒產生的影響。不幸的是,有些用來強化骨骼的藥物,可能會對下顎骨造成損害。
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藥物治療為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雙磷酸鹽可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方式施用,強化骨骼並預防骨折。許多人服用此藥時會同時補充鈣或維生素D。
然而,雙磷酸鹽療法可能造成罕見的副作用——下顎骨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ONJ),特別是在接受牙科手術之後風險更高。高劑量或長期接受治療的患者(例如癌症患者)較易發生這種副作用。
保持骨骼與牙齒健康的方法
你可以透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來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包括:
- 均衡飲食。
- 每日攝取600至800 IU的維生素D。
- 每日攝取1,000至1,200毫克的鈣質。
- 避免吸菸或儘快戒菸。
- 限制酒精攝取量。
- 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若難以透過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與維生素D,可以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是否需服用補充劑。
牙齒的健康維護也不可忽視,美國牙醫協會(ADA)建議:
- 每天刷牙兩次,每次至少兩分鐘。
- 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 每日清潔牙齒間縫(牙線或齒間刷)。
- 減少含糖飲料及零食的攝取。
- 定期接受牙醫檢查。
若正在服用如雙磷酸鹽等抗吸收藥物,務必告知牙醫,尤其是接受拔牙等手術時,牙醫可相應調整治療計畫。一般不需中斷骨質疏鬆治療或避免手術,但可能需要特別安排。
認識自己的風險
如果你已經存在口腔健康問題,或具有骨質疏鬆風險因子,尤其需要特別注意口腔保健。
骨質疏鬆的風險隨年齡增加,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激素減少,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的治療方式
目前骨質疏鬆尚無根治方法,預防為最佳策略,但已有數種藥物與療法可延緩疾病發展或刺激骨骼生長:
- 雙磷酸鹽類藥物:通常為停經後女性的首選藥物,可減緩骨質流失。
-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s):如雷洛昔芬(Raloxifene),用於治療女性骨質疏鬆或乳癌。
- 荷爾蒙替代療法:補充雌激素或睪固酮,改善停經後骨質疏鬆。
- 降鈣素:調節鈣質的合成荷爾蒙,FDA已批准用於特定停經後女性。
- 抗體藥物(如Denosumab、Romosozumab):抑制骨質分解,促進新骨生成。
- 副甲狀腺素療法(如Teriparatide、Abaloparatide):促進骨質再生。
- 鈣質與維生素D補充劑。
- 物理治療:增強肌肉與骨骼,預防骨折。
總結
牙齒並非骨骼,不會直接受骨質疏鬆影響,但疾病可能間接損害下顎骨進而影響牙齒。養成健康生活與口腔保健習慣,能有效預防與緩解骨質疏鬆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