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間黑三角的正式名稱是「牙齦間隙(open gingival embrasures)」,也就是牙齒之間呈現三角形的空隙。根據統計,大約有 67% 的 20 歲以上成人會出現這種情況。
雖然許多人是因為美觀因素而想要改善齒間黑三角,但其實出現這些空隙不僅僅是外表上的問題,也可能影響口腔健康,造成牙齦、骨骼和牙齒其他部位進一步的傷害。
為什麼會出現齒間黑三角?
如果你發現牙齒之間逐漸形成黑三角,最好先諮詢牙醫。齒間黑三角的成因多種多樣,其中不少與牙齦和牙齒的健康狀態有關。
牙齦萎縮
健康的牙齦組織通常是飽滿、粉紅色,且緊貼牙齒並填滿牙齒間隙。但隨著年齡增長、抽菸或出現牙周病(牙齦疾病),牙齦可能會慢慢萎縮或與牙齒脫離。這種情況下,牙根會暴露,容易受到細菌、牙菌斑或蛀牙的侵襲。
骨骼流失
牙周病、骨質疏鬆或其他疾病也可能導致牙根基部的骨骼流失。骨頭流失後,覆蓋在該區域的牙齦組織也會隨之萎縮,更容易形成齒間黑三角。
口腔衛生習慣
牙齦組織相當敏感,過度用力或方式不正確的刷牙,長期下來會損傷牙齦。另有研究指出,若使用過大的齒間刷等清潔工具,也可能造成牙齦退縮並引發黑三角。
矯正治療
如果你曾接受過牙齒矯正,在牙齒重新移位的過程中,可能會在牙齒之間產生一些微小縫隙。有時矯正器的鋼圈或其他裝置也會對牙齦造成刺激或傷害。一份研究指出,成年人戴牙套後,上門牙與下門牙間產生黑三角的機率分別約為 22% 與 36%。
牙齒形狀
有些人的牙齒呈長方形,牙齒咬合面與牙齦邊緣的寬度差不多;但也有人在牙齦邊緣處比較窄、咬合面較寬,使牙齒呈現「三角形」外觀。這類形狀更容易出現齒間黑三角。
牙齦組織薄弱
牙齦組織的厚度因人而異。有些人的牙齦先天較薄,或因為裝了牙冠、植牙或做過牙周手術,導致牙齦難以恢復到原本的飽滿狀態,更容易產生空隙。
如何去除這些縫隙?
根據齒間黑三角的成因與嚴重程度,治療方式也不同。以下方法可作為參考,並與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討論適合你的方案。
溫和的口腔清潔
建議每天使用牙線並早晚各刷牙,而且要注意使用正確且溫和的方式,避免傷害牙齦。如果齒間黑三角情況並不嚴重,且牙齦仍算健康,調整刷牙和牙線使用習慣後,牙齦有可能恢復到較理想的狀態。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治療
在某些案例中,牙醫會透過注射玻尿酸的方式來修復牙齦組織。相較於外科手術,這種方式較不疼痛、恢復也比較快。不過,因為此方法相對較新,尚缺乏更多研究來確認其效果能維持多久。
樹脂補綴
有些人會選擇用樹脂(Composite resin)來填補齒間的黑三角。牙醫可能會用粉色或接近牙色的樹脂(或同時使用兩種),將空隙填滿。這種方式無需開刀,但可能需要較長時間,因為樹脂必須分層塗抹才能看起來自然,同時也讓牙齦有時間適應較小的縫隙。
另外,牙醫也能在此過程中使用與牙齒顏色相近的樹脂貼片(veneer)來修飾牙齒的外觀。
牙套矯正
如果黑三角是因為過去的矯正治療或牙齒移動造成,或是單純希望藉由再次矯正來減少縫隙,也可以透過重新戴牙套讓牙齒靠攏。矯正過程需時較長,費用也不算低,但對於重視美觀的人可能是值得考慮的選項。
牙齒貼片
牙齒貼片(Veneers)通常以陶瓷或瓷牙片為主。透過貼片來修補縫隙、改善牙齒外觀是常見做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稍微修磨原本的牙齒表面,以確保貼片與牙齒能緊密結合。有人指出,貼片的使用年限約可維持 18 個月到 20 年不等。
外科手術方式
若牙齦萎縮嚴重,牙周專科醫師(專治牙齦疾病與植牙的牙醫)可能會建議進行牙齦移植。治療方式包含:
-
從口腔上顎取一小塊組織,移植到萎縮處。
-
如果牙根基部的骨頭流失,也可能需要做骨移植。
-
視牙齦退縮情況,醫師也可能利用「針孔手術技術」將牙齦組織微幅鬆動後,再利用膠原蛋白條重新固定,手術傷口較小、所需縫合較少,避免破壞該區的血液供應。
有研究指出,針孔手術在修復齒間黑三角方面,約有 96.7% 的成功率。
結論
齒間黑三角(開放性牙齦間隙)大多是牙齦退縮所造成,可能與年齡增長、激烈的清潔方式、牙周病、骨骼流失,以及個人牙齒與牙齦的形狀與厚度等因素有關。除了影響美觀之外,這些空隙也容易卡住食物與滋生細菌,導致更多口腔健康問題。
治療方式相當多元,從最基礎的改善刷牙與牙線習慣,到玻尿酸注射、樹脂補綴、牙套矯正、牙齒貼片甚至外科手術,都可以考慮。實際該採用哪一種方式,取決於個人情況與專業牙醫的評估。若你發現牙齒之間開始出現黑三角,儘早諮詢牙醫或牙周專科醫師,以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