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症(Epilepsy)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世界各地、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皆有機會罹患。儘管許多人對癲癇狀況的印象仍停留在「倒地抽搐、口吐白沫」等劇烈畫面,但事實上,癲癇症狀相當多元,且不少癲癇病患只要配合正確治療,病情就能受到良好控制。
為了幫助大眾更深入瞭解癲癇,本篇將綜合多方資料,從癲癇定義、發病原因、症狀、前兆、治療,到日常生活照護與常見問題,一次為大家做完整解析。同時也提醒大家,神經內科領域對此病的研究與治療日益進步,因此癲癇症的控制越來越好。
什麼是癲癇?
癲癇是大腦腦細胞「突發且過度放電」引起的反覆性發作的疾病,可能造成暫時性意識混亂、抽搐、感官或行為異常等。臨床上,若一個人出現至少2次以上、且每次癲癇發作的間隔至少24小時的無明顯誘因癲癇發作,通常即可被診斷為癲癇。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大約有70%的癲癇患者能靠藥物或手術來有效控制,但仍有近30%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需要更複雜的治療方式,像是神經調控術或深腦刺激術等。
癲癇的發病原因
癲癇原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大類,或依照最新國際癲癇學會(ILAE)的分類,可歸納為「結構性(腦損傷)、基因、感染、代謝與免疫、未知原因」等。臨床上,部分患者也可透過腦波檢查與影像學來找出具體病因。
先天性原因
- 基因或遺傳因素:包括基因代謝異常、家族有癲癇病史等。
- 腦部發育畸形:先天性腦部構造異常。
- 生產時嬰兒腦缺氧:如難產或臍帶繞頸,導致新生兒腦部缺氧。
- 先天代謝障礙:新陳代謝相關基因突變。
後天性原因
- 頭部重創或外傷:車禍或跌倒造成的頭部外傷與腦部外傷,進而影響腦組織。
- 腦部感染:腦膜炎、腦炎、腦膿瘍等。
- 中風或血管病變:腦部血管若發生阻塞、破裂等,腦血管不通可能導致腦部缺氧。
- 腦部腫瘤:壓迫或破壞神經細胞,造成異常放電所處的區域出問題。
未知原因
部分患者檢查後找不到任何確切的原因,約佔40%以上,稱為原因不明的癲癇(Idiopathic Epilepsy)。
癲癇的常見誘因
儘管癲癇發作往往看似突如其來,但仍有一些誘因會大幅提高發作機率:
- 睡眠不足、過勞或情緒壓力大
- 發燒、感冒
- 喝酒或咖啡因攝取過量(某些人特別敏感)
- 突然減藥或自行停藥
- 荷爾蒙變化(如女性經期)
- 強光刺激、聲音刺激
- 藥物影響(如某些中樞神經興奮劑、鎮定劑不當使用)
此外,若未能妥善藥物控制,也可能增加癲癇的發作機率。
癲癇發作類型
臨床上,癲癇發作可分為兩大類:「部分性發作」與「全身性發作」。依照放電範圍大小、患者是否喪失意識等,還能再細分數種不同型態。
局部性發作
- 簡要說明:腦部單一區域或局部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可分為「單純性」與「複雜性」。
- 常見表現:
- 單純性局部發作:患者意識清楚,可能局部肢體抽搐、感到麻木、出現幻覺或幻嗅。
- 複雜性局部發作:意識障礙或混亂,可能自言自語、四處走動卻記不清過程。
全身性發作
- 簡要說明:由雙側大腦廣泛性放電引起,一開始即影響整個腦部。
- 常見表現:
- 失神性發作(小發作):暫時失去意識、瞪眼發呆數秒。
- 強直-陣攣性發作(大發作):倒地、意識喪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可能大小便失禁。
- 肌抽躍性發作:突然出現四肢或身體局部抽動。
- 失張性發作:瞬間失去肌肉張力而倒下。
大多數癲癇患者的發作型態相對固定,重複出現相同或相似發作的形式,為醫師判斷病情提供參考依據。尤其是兒童癲癇患者,早期診斷與治療格外重要。
癲癇發作前兆:6大徵兆
並非所有癲癇都會有前兆,但若患者留意到以下常見的6大發作前兆,應特別警覺、立即尋求安全處或通知他人:
- 大哭大叫:情緒突然激動、失控喊叫。
- 發呆:神情恍惚、出現短暫失神。
- 頭暈:感覺頭部不適、旋轉或空白。
- 麻木感:局部肢體或身體某處出現蟻走感、刺麻。
- 視聽幻覺: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影像、聲音。
- 聞到異味:幻嗅現象,如聞到莫名燒焦味、特殊難聞味道。
當癲癇患者或周遭家屬察覺到這些徵兆時,最好儘快讓患者找平坦、安全處坐下或躺下,並安撫其情緒,避免倒地或撞擊等二次傷害。
癲癇發作時的處理:5步驟
癲癇大發作來臨時,抽搐通常會在數秒至數分鐘內結束。以下為五大處理重點,能有效降低病患受傷風險:
- 不強行移動病人
不要試圖壓制或阻止肢體抽搐,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拉傷。 - 在頭下或身體下墊軟物
可使用衣物、枕頭減少抽搐撞擊時的傷害。 - 清除現場危險物品
將尖銳物或桌椅硬物移開,避免患者因抽搐而磕碰受傷。 - 讓病人側躺
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嘔吐物或口水阻塞氣管,預防呼吸障礙。 - 勿硬掰開嘴巴
切勿把手、筷子或硬物塞入患者口中,這樣反而可能造成牙齒斷裂或病人舌頭更嚴重受傷。
若發作時間超過5分鐘,或發作結束後病人意識與呼吸仍未恢復,就需盡快叫救護車送醫。這類緊急處理對癲癇病人相當重要。
何時該就醫?
如果癲癇患者符合以下任一情況,建議盡速就醫或呼叫救護車:
- 發作超過5分鐘仍未停止
- 連續兩次以上大發作,中間無恢復意識
- 患者合併發高燒或孕期、糖尿病等特殊體質
- 發作時造成嚴重外傷或頭部外傷
- 服藥後病情仍失控
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腦損傷或其他併發症,一旦出現任何危急訊號,務必盡快就醫。
癲癇可能帶來的後遺症與影響
- 意外傷害:發作時因無法控制動作,可能跌倒、溺水、車禍。
- 心理健康問題:憂鬱、焦慮、自卑感和自殺傾向等,需心理支持。
- 妊娠風險:癲癇女性懷孕時,若病情不穩定,對母體與胎兒都具威脅。
- 突然非預期死亡(SUDEP):雖然機率較小,但不可忽視。
- 社會污名與歧視:有些人對癲癇不了解,對患者產生偏見。
癲癇的治療方式
1. 藥物治療
- 抗癲癇藥物(AEDs)
健保目前給付十餘種抗癲癇藥,按時服藥是最重要的控管手段。 - 注意用藥安全
- 不可自行停藥或減量,否則易引發反彈性頻繁發作。
- 用藥初期副作用如嗜睡、噁心等,通常幾週後可改善。
- 若出現藥物過敏(皮疹、發燒、肝功能損害等),應立即告知醫師。
2. 手術治療
- 手術切除病灶
適用於「單一點放電」且藥物無法控制的頑固型癲癇患者。 - 神經調控術
針對多灶性放電或不適合切除者,如迷走神經刺激術或深腦刺激術。
3. 其他輔助療法
- 生酮飲食
常用於兒童頑固型癲癇,可藉高脂低醣飲食降低發作頻率,但需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監控。 - 生活型態調整
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大量刺激物等有助減少發作。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也能間接提升整體健康。
日常照護與預防重點
規律服用抗癲癇藥物
切勿自行停藥,應與主治醫師密切配合,並遵循台大醫院或各大醫療中心的用藥指導。
隨身攜帶癲癇日誌
記錄發作次數、型態、服藥資訊,便於醫師調整治療。
安全預防措施
- 避免獨自騎車或開車:台灣法規目前限制癲癇患者考駕照,其他國家則有不同規範。
- 洗澡採淋浴方式,避免泡澡時突發發作而溺水。
- 家中環境盡量避免尖角家具,降低撞擊風險。
減少引發因素
- 避免熬夜或壓力過大。
- 少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飲品。
- 避免觀看強烈閃爍影像(如過度頻閃的燈光或螢幕)。
情緒管理
規律運動、適當休閒紓壓,可減少因心理壓力引起的癲癇發作。
癲癇藥物治療注意事項【表格】
下表整理一些常見的抗癲癇藥物使用原則與注意事項,實際用藥仍須依醫師指示:
服藥時間與劑量
- 按照醫囑定時、定量服用。
- 切勿自行增減藥物劑量。
避免同時服用其他藥物
- 感冒藥、胃藥、鎮定劑等可能與抗癲癇藥交互作用。
- 若有需合併其他藥物,務必先諮詢主治醫師。
藥物初期副作用
- 可能出現嗜睡、暈眩、噁心等症狀,通常數週內會改善。
停藥或換藥評估
- 如果2~4年內都無發作,可考慮逐步減藥,但需經醫師評估。
- 不可自行停藥,以免誘發「癲癇重積狀態」。
藥物過敏與嚴重副作用
- 若出現皮膚紅疹、口腔潰瘍、發燒、黃疸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懷孕與藥物使用
- 部分抗癲癇藥物會提高胎兒先天缺陷風險,但若不控制癲癇,發作也可能危及母體與胎兒。
- 懷孕前需跟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或劑量。
維生素與飲食配合
- 可適度補充維生素B6,減少不適症狀。
- 避免瞬間大量喝水,防止電解質失衡引發發作。
同時,若醫師建議服用抗癲癇藥物,務必遵循醫囑,不可自行停用。
常見問題 (FAQ)
1. 癲癇會遺傳嗎?
少部份癲癇與基因有關,這類患者確實有一定遺傳機率,但並非100%會發病。多數(約九成)癲癇是由後天因素造成,遺傳風險相對低。
2. 若看到有人癲癇發作,我該怎麼做?
保持冷靜,避免強行壓制抽搐肢體;將尖銳、危險物品移開;必要時在患者頭下墊軟物並讓其側躺保持呼吸道通暢。發作若超過5分鐘或伴隨呼吸困難、外傷,需要立刻就醫。
3. 癲癇患者可以開車或騎機車嗎?
台灣目前規定癲癇患者不宜考取駕照,以維護自己與他人交通安全。國外有些地區會規定只要持續一段時間未發作,或經醫師證明控制良好,才得駕駛車輛。建議先諮詢醫師並確認當地法規。
4. 停藥條件是什麼?是不是得吃一輩子?
並非所有患者都得終身服藥。若2~4年內無任何發作,醫師可能會評估是否逐步減藥、停藥。然而,不可自行做決定,以免發作復燃且更難控制。
5. 懷孕期間還能繼續吃抗癲癇藥物嗎?
某些抗癲癇藥物會增加胎兒先天缺陷的風險,但若不控制癲癇,發作本身也可能危及母子安全。準備懷孕的癲癇患者應事先諮詢醫師,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並密切追蹤。
總結
癲癇並非不治之症;大多數患者只要持續、規律地接受正確治療,就能讓生活重回正軌。然而,依舊存在無法經藥物或傳統手段改善的頑固型癲癇群體,需要更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或神經調控療法。有些案例可藉由電腦斷層或MRI更精準定位腦部外傷、腦組織變化,對治療大有助益。
若能藉由社會大眾的正確認識與病患家屬的支持,癲癇患者往往能如常地學習、工作與生活。面對癲癇,我們除了防範突發的受傷風險,也要重視患者身心健康、社會支持,才是真正全方位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