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可根據其位置和功能進行分類。位於口腔前部的尖銳牙齒負責將食物撕裂成較小的塊狀,而口腔後部較平坦的牙齒則負責將食物磨碎。這些後方較平坦的牙齒稱為臼齒(molars)。成人共有三組臼齒,每組包括口腔上下左右各一顆,共四顆。
從嬰兒期到青少年早期,人類會先長出一組20顆乳牙(baby teeth),之後乳牙脫落,再長出永久牙齒,這些牙齒將伴隨一生。然而,在這些永久牙齒中,最初只會長出兩組臼齒(共8顆)。通常在17到21歲之間,大多數成年人會長出第三組臼齒,這些臼齒位於口腔最深處。我們通常稱這組牙齒為智齒(wisdom teeth),因為它們最晚出現,被認為在人們更成熟、更「有智慧」時才萌發。
人類祖先的飲食通常比較粗糙(例如比現代人食用更堅硬的肉類),因此可能需要這第三組臼齒來協助咀嚼。
智齒何時長出?(When do wisdom teeth come in?)
人類出生時,所有未來會長出的牙齒其實早已存在於頭骨內部的位置中。首先會長出20顆乳牙,隨後乳牙脫落,然後長出32顆永久牙。第一組臼齒通常在6歲左右出現,第二組約在12歲左右,而最後的智齒則大約在21歲以前長出。
由於現代人飲食較為精緻簡單,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可能逐漸演化到不再需要智齒,因此部分人可能一生都不會長智齒。未來智齒可能會如同闌尾般成為完全沒有功能的器官,甚至完全消失。
儘管如此,多數成年人仍會長出智齒。一項研究發現,至少53%年齡25歲以上的人會至少長出一顆智齒,其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長出智齒。
你即使看不到自己的智齒,也不代表它們不存在。有些智齒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冒出來,可以透過X光檢查確認你的牙齦下是否存在智齒。
智齒可能帶來的問題(Problems with wisdom teeth)
隨著時間推移,人類的顎骨逐漸變小。科學家認為這種演化現象可能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理論是,隨著人類大腦逐漸變大,顎骨必須相應地縮小,以提供更多空間。智齒之所以容易造成問題,主要是因為現代人的顎骨太小,智齒無法順利地生長出來。
無論智齒是否可見,都可能引起口腔健康問題。未完全長出牙齦的智齒稱為阻生齒(impacted teeth)。有時,阻生智齒甚至可能比正常萌發的智齒造成更多問題。
智齒引發的常見問題包括:
- 牙齦感染
- 發炎與疼痛
- 牙齒擠壓與移位
- 蛀牙與牙周病風險提高
智齒感染(Wisdom tooth infection)
與其他牙齒相比,智齒更容易發生感染,主要原因包括其位置處於口腔最後端,難以使用牙線徹底清潔,使得細菌容易滋生。
智齒萌發時,口腔內通常已經充滿其他牙齒,智齒容易僅部分冒出牙齦,形成難以清潔的角落與縫隙。有時,軟組織可能會覆蓋部分冒出的智齒,引發稱為冠周炎(pericoronitis)的感染症狀。
智齒感染的症狀包括:
- 疼痛或敏感
- 牙齦腫脹或疼痛
- 牙齦發紅或流血
- 牙齒周圍有白色滲出物
- 口臭
- 口腔內異味
- 下顎疼痛與腫脹
- 下顎僵硬
- 嚴重時甚至難以呼吸、張口或說話
若感到後臼齒疼痛,應盡快預約牙醫進行檢查。
智齒感染的治療(Treating wisdom tooth infection)
治療智齒感染的方法取決於感染的嚴重程度與智齒的位置。牙醫通常首先會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待感染消除後,再透過牙科治療或手術,預防復發。
牙醫可能會選擇透過填補蛀牙或清理智齒周圍的縫隙,減少細菌累積的空間。
某些情況下,部分或完全拔除智齒可能是更好的方法,以保持口腔清潔,避免日後不適感。
你的牙醫會根據你的口腔狀況提供最適合的治療建議。
為什麼要拔智齒?(Why are wisdom teeth removed?)
即使智齒沒有感染症狀,有時仍然需要拔除。因為當智齒長出時,可能導致口腔空間不足,造成牙齒擠壓或錯位。牙醫可能建議在智齒開始萌發時,就進行預防性拔除,以免未來引起疼痛或牙齒移位問題。
有時在進行矯正(如戴牙套)前,牙醫也會建議先拔除智齒,以防未來智齒冒出導致矯正效果降低。
建議青少年就應接受智齒的評估與拔除,因為年輕人拔除智齒通常更容易復原,且避免根部與骨骼完全形成後增加手術難度。
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決定是否拔智齒時,應充分諮詢牙醫。如果決定不拔智齒,則需定期由牙醫密切觀察,以防後續問題。
拔除智齒的手術通常由牙醫或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執行。他們會清楚說明手術前後該如何照顧。
智齒拔除後的復原(Wisdom tooth removal recovery)
拔智齒後口腔更易受到感染,因此務必遵守牙醫的建議清潔傷口,包括用鹽水漱口、避免吸菸,以及避免食用含有小顆粒(如種子類)的食物,以防卡在傷口內。
一般智齒拔除後的復原約需數天,疼痛可能會持續約一週,建議向牙醫詢問適當的止痛藥。
雖然智齒拔除後可能感到不適,但對許多人來說,及早拔除是避免日後更多牙科問題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