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疾病是許多成人常見的問題,可能導致牙齦發紅或流血。治療通常包括清除牙齦下的細菌,以及在家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牙周疾病是指牙齒周圍區域的感染,包括牙齦、部分齒槽骨以及牙周韌帶。
你可能會透過一些常見的早期症狀注意到這種輕微的口腔感染,例如牙齒周圍的牙齦發紅或輕微出血,這稱為牙齦炎。
根據牙周病的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與手術方式,例如清除牙菌斑和細菌,或在牙齦下方使用藥物治療感染。
你可能需要接受不只一次治療,而牙醫也可能決定分次處理口腔不同區域。如果沒有妥善治療,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牙齒與口腔更嚴重的問題,甚至會影響你的整體健康。
關於牙周病
牙周病是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的感染,包括牙齦、牙槽骨及牙周韌帶。
牙周病的早期階段稱為牙齦炎(gingivitis),常見症狀為牙齦泛紅或輕微出血。如果不及早治療,牙周病會惡化,對口腔甚至整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牙周病在30歲以上的成人中非常普遍,6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更高。
牙周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牙齦出血
- 牙齦腫脹
- 持續性口臭
- 咀嚼時疼痛
- 牙齒突然變得敏感
- 牙齒鬆動
- 牙齦萎縮
牙周病若未及早治療,可能會增加下列疾病的風險:
- 中風
- 心臟疾病
- 糖尿病
- 呼吸道疾病
評估階段
牙醫會對患者的牙周病進行全面評估,根據嚴重程度與其他因素(例如整體口腔健康),制訂適合的治療計畫,可能分數次治療不同區域。
牙醫或口腔衛生專業人員會逐一檢查每顆牙齒及周圍牙齦,進行數字分級評估(稱為牙周病的「分期」)。一些牙醫用1至4級,另一些可能使用更高數字來區分嚴重程度或病程發展速度。
根據評估結果,牙醫將與患者討論導致牙周病的可能原因,並建議相關的口腔衛生與健康習慣。
非手術治療
牙周病的初期治療通常是非手術方式,主要透過深層潔牙(牙根整平術,root planing)清除牙齦上下的牙菌斑與牙結石。
此過程包括將牙結石從牙齦線上下刮除,並清除牙齒表面的粗糙區域,減少細菌積聚。
牙醫也可能使用抗生素,包括口服系統性抗生素或局部抗生素凝膠。這些藥物通常不能單獨根治牙周病,但可提升深層潔牙的效果。
其他牙醫可能使用的藥物包括:
- 處方抗菌漱口水
- 抗菌凝膠芯片(antiseptic chip),是一種含有藥物的小型明膠片
- 酵素抑制劑,含有低劑量的去氧羥四環黴素(doxycycline),可抑制破壞性酵素
外科治療方式
若非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或感染的牙周囊袋過深難以清潔,牙醫團隊可能會建議進行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稱為牙齦瓣手術(flap surgery),牙醫會輕輕掀開牙齦,深入清潔囊袋內的牙結石,接著縫合牙齦,使之更緊密貼合牙齒。
其他可能的外科治療包括:
- 骨缺損整平術(leveling shallow bone defects)
- 再生手術(regenerative surgery),修復深層骨缺損
這些手術的目的是移除牙齒與骨頭之間因牙周病產生的囊袋,防止細菌、牙菌斑和牙結石再次堆積。
手術過程中可能需接受全身麻醉。術後可能會感覺疼痛,或出現牙齦敏感、腫脹及出血情況。
骨移植與組織移植
如果牙周病導致牙槽骨或牙齦組織流失,牙醫可能建議在進行手術縮減囊袋的同時進行骨移植或組織移植,以促進骨頭或牙齦組織再生。
- 骨移植(bone grafting):牙醫將天然或合成骨材料植入骨缺損部位,以促進骨再生。
- 引導組織再生術(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透過網狀薄膜隔開牙槽骨與牙齦組織,避免牙齦長入骨缺損區域,協助骨組織正確再生。
- 牙齦移植(gum grafting):使用來自口腔其他區域或合成軟組織的移植材料,覆蓋暴露的牙根。
術後照護
不論接受哪種牙周治療,牙醫術後可能會開立抗生素,並給予特殊的術後護理建議,例如是否需食用軟質食物等。
牙周治療後在家中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相當重要,包括:
- 正確的刷牙方式
- 每日牙線清潔
- 使用醫師建議的藥物或漱口水
若未妥善維持口腔衛生,牙周病可能再次復發。
牙醫將詳述需要遵守的口腔衛生規範,並建議避免菸草產品,以達最佳術後成效。
重點整理
牙周病未經治療可能增加中風、心臟疾病、糖尿病及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甚至導致牙齒脫落。
然而,只要配合牙醫指示並持續維護良好口腔衛生,牙周病的治療成效通常相當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