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或深褐色斑點出現在牙齦上通常是無害的,可能是輕微的瘀傷、痣或黑色素沉著斑。然而,某些狀況下這些黑斑也可能預示更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口腔癌。若發現牙齦有新的黑斑,或已存在的黑斑出現疼痛、形狀顏色大小變化等情形,建議儘早諮詢醫師或牙醫師。
瞭解引起牙齦黑斑的常見原因,有助於判斷是否需要立即就醫,或可留待下一次牙科檢查時再提出討論。
1. 瘀傷
牙齦和身體其他部位一樣可能受傷。跌倒撞到嘴巴、進食帶有尖銳邊緣的食物,甚至是過度用力刷牙或使用牙線,都可能使牙齦受傷而產生瘀傷。牙齦瘀傷常呈現深紅或紫色,有時也會顯示出深棕或黑色,並可能伴隨輕微出血或疼痛。
大多數牙齦瘀傷不需特別治療即可自行痊癒。但若經常無故出現瘀傷,且找不到明顯外傷原因,則可能與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有關。這種情況會導致血液不易凝固,常見症狀包括流鼻血、牙齦出血等。由於可能原因多樣,若懷疑自己有血小板減少症,請務必與醫師討論以尋求適合的治療方式。
2. 萌牙血腫(Eruption Hematoma)
當牙齒準備長出時,有時會在牙齦下形成充滿液體的囊腫,稱為「萌牙囊腫」(eruption cyst)。若囊腫內混有血液,則可能呈現深紫色或黑色,此時則稱為「萌牙血腫」(eruption hematoma)。這通常是因囊腫受到撞擊或外力造成的出血所致。
兒童長乳牙與恆牙的過程中,萌牙血腫相當常見。大多數情況下,等到牙齒順利萌出後,囊腫便會自行消失。如果牙齒一直沒有萌出,醫師可能會進行小範圍手術,切開囊腫讓牙齒萌出。
3. 銀汞紋(Amalgam Tattoo)
若您曾接受蛀牙填補治療,填補材料中的銀汞顆粒有時會殘留在牙齦或口腔黏膜中,造成深色斑點,看起來就像「紋身」一樣,故被稱為銀汞紋。醫師通常透過觀察就能判斷此斑點是否由銀汞導致。
銀汞紋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也無法移除或改善。若想預防類似情況,下次進行填補治療時,可以請牙醫師使用橡皮障隔離牙齦,以避免填補材料跑進周圍軟組織。
4. 藍色母斑(Blue Nevus)
藍色母斑是口腔內的良性痣,可能呈現藍色或黑色,外觀圓形,可平坦也可能略微隆起。這類痣通常類似雀斑大小。
目前尚不明確藍色母斑的確切成因,不過常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出現,且女性較為常見。
醫師也常能以外觀判斷這是否為藍色母斑,通常不需任何治療。但若痣的形狀、顏色或大小有變化,醫師可能會建議做切片檢查,排除癌化的可能。
5. 黑色素沉著斑(Melanotic Macule)
黑色素沉著斑是一種良性的色素斑,看起來就像一般的「雀斑」。它們可以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包括牙齦在內。黑色素沉著斑直徑通常介於 1 到 8 毫米之間,且不會出現其他不適症狀。
目前醫學界尚未完全釐清此斑點的確切成因。有些人天生就帶有黑色素沉著斑,也有人在後天出現。某些疾病(例如愛迪生氏病或 Peutz-Jeghers 症候群)也可能伴隨這種斑點。
黑色素沉著斑本身不需治療,但若顏色、大小或形狀開始改變,醫師可能會進行切片檢查以排除惡性病變。
6. 口腔黑棘皮瘤(Oral Melanoacanthoma)
口腔黑棘皮瘤是一種罕見的病症,會在口腔不同部位(包括牙齦)出現深色斑點,通常好發於年輕人。這些斑點是良性的,對健康並無不良影響。
目前尚不明確確切成因,但可能與咀嚼或口腔摩擦導致的黏膜微創傷有關。這些黑斑通常不需治療。
7. 口腔癌(Oral Cancer)
在口腔中長出的癌症也可能導致牙齦出現黑色斑塊。若黑斑與其他症狀並存,包含口腔潰瘍、異常出血、腫脹、慢性喉嚨痛或聲音改變時,更要提高警覺。
為確定黑斑是否與癌症有關,醫師可能會先進行切片檢查,並使用電腦斷層(CT)或正子斷層(PET)等影像工具檢查癌細胞是否擴散。
如果確認是癌性病灶且尚未擴散,醫師可能選擇以手術切除;若已有擴散跡象,則可採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以抑制或消滅癌細胞。
飲酒過量與使用菸草製品是口腔癌的主要高風險因子。若要預防口腔癌,應適度飲酒並避免使用菸草。
結論(The bottom line)
大部分牙齦黑斑都屬於良性,可能是因牙齦受傷、色素沉著或在兒童時期萌牙而產生的現象。然而,也有少數黑斑和口腔癌有關。若發現牙齦上出現新的黑斑,建議向醫師或牙醫師諮詢。即便黑斑本身並非癌性,仍需定期觀察其大小、形狀及顏色是否有任何改變,以確保口腔健康。
如有任何疑慮或伴隨疼痛、出血、難以癒合的傷口或其他異常症狀,應儘快就醫,透過專業診斷與檢查來安心面對或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