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上的割傷通常可以透過家庭護理(例如用鹽水漱口、冷敷)自行癒合,但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專業醫療協助。
口腔受傷相當常見,尤其是小孩以及容易跌倒或從事接觸性運動的人。雖然牙齦割傷不像其他口腔外傷那麼普遍,但仍有可能發生。
了解如何及時在家處理牙齦割傷,有助於傷口癒合並預防感染。也需要知道何時該尋求醫師或牙醫的協助。
以下內容說明如何應對牙齦割傷,以及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何處可能會受傷
你可能在嘴巴或臉部外圍有受傷的經驗,但也有可能在口腔內部、緊鄰牙齒上方的牙齦發生割傷。造成這類傷口的原因可能包括:
- 跌倒
- 運動傷害
- 尖銳物品放入口中
另外,在牙齒之間的牙齦也可能受傷。這種情況較少因跌倒或外傷所致,較常見的原因包括:
- 不正確的使用牙線
- 使用過硬的牙刷刷毛
- 使用牙籤等工具
外觀
牙齦割傷通常會大量出血,因為牙齦與舌頭、嘴唇一樣,血液供應十分豐富。
除了出血和牙齦組織撕裂之外,你可能還會注意到牙齦顏色和質地的變化,同時要留意是否有感染跡象。
牙齦顏色
牙齦割傷初期會導致紅腫,隨著傷口癒合,該區域可能暫時呈現白色。
口腔內部傷口轉白並不少見,這是對外傷的正常反應,通常會在幾天內消退。
腫脹
受傷後,牙齦可能會腫脹,看起來比原本更大,也可能呈現紅色,並伴隨觸痛或不適感。
感染
以下症狀可能表示感染:
- 發燒
- 打寒顫
- 傷口處有膿液滲出
- 從傷口向外擴散的紅色條紋
- 口腔內疼痛加劇
- 受傷牙齦區域進一步腫脹
治療方式
牙齦割傷雖然看起來令人擔心,但大多數情況都可以在家自行處理。
居家護理
- 止血:先用乾淨的布或紙巾輕壓牙齦 5~10 分鐘,幫助止血。也可以用冷水漱口,清除傷口上殘留的雜物。
- 鹽水漱口:有助於保持傷口清潔,防止感染。作法:在 1 杯溫水中加入 1 茶匙鹽並攪拌,然後漱口幾秒鐘。可在一天內視需要重複,尤其是用餐後。
- 調整飲食:暫時改為軟質食物,以減少不適並幫助牙齦割傷癒合。避免過熱、辛辣或酸性食物。也可含冰塊或吃冰棒舒緩腫脹。
- 冷敷:可用涼水沖濕的軟布輕敷受傷處,每次約 20 分鐘,協助消腫。
- 藥物:若有輕微疼痛和不適,可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Advil)或乙醯胺酚(Tylenol)。服用前先諮詢醫師意見,並遵照指示使用。
臨床治療
- 縫合:雖然牙齦較少需要縫合,但若傷口嚴重且持續出血,可能仍需要進行。縫線可能是可自行吸收,也可能需要在約一週後由醫師或牙醫拆線。
- 抗生素:若牙齦割傷已出現感染跡象,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醫師會開立抗生素處方,一般至少服用 7 天。一定要按照規定完成整個療程,即使症狀已有所改善。
癒合時間
雖然牙齦容易疼痛且更容易出血,但它們也有更快癒合的特性。輕微的牙齦割傷通常在 3~4 天內就能癒合。
如果割傷比較嚴重需要縫合,或是出現感染,癒合時間可能會更久。
何時需要就醫
如果牙齦割傷在幾天內沒有好轉,最好儘早就醫。
有時候,牙齦割傷可能在治療後仍然發生感染,一旦感染擴散,情況可能加劇。輕度感染可用口服抗生素居家治療,嚴重情況可能需要住院。
若牙齦割傷持續出血,或是原本好轉又再度惡化,也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以下情況也算緊急狀況:
- 持續壓迫超過 10 分鐘,出血仍未止
- 呼吸困難
- 吞嚥困難
- 牙齦腫脹或疼痛到無法閉合嘴巴
另外,如果你的牙齦無明顯割傷卻莫名出血,或伴隨其他症狀(如疼痛),應讓牙醫評估是否有牙周病。牙周病是慢性牙齦疾病的學名,常見於長期忽視口腔清潔者。症狀包括:
- 刷牙或使用牙線後出血
- 牙齦萎縮
- 牙齦發紅、腫脹
- 口臭
- 牙齒鬆動
- 咬合改變
若及時治療,牙周病在初期可能是可逆轉的。
如有碰到牙齒受傷伴隨牙齦出血,不論是否可見割傷,都應該諮詢牙醫。
重點
牙齦割傷多半由放入口中的尖銳或堅硬物品,以及跌倒或外傷引起。大部分的輕微牙齦割傷只要透過家庭護理即可自行痊癒。
如果出現新的或惡化的症狀,例如疼痛過度、出血不止或傷口有膿液滲出,建議立即就醫,以接受進一步的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