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炎是什麼?種類、成因、風險與症狀

牙齦炎(gingivitis)是牙齦發炎的情況,通常由細菌感染所引起。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更嚴重的感染──牙周炎(periodontitis)。

根據美國牙科協會,牙齦炎和牙周炎是成年人口中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齦感染的種類

大多數牙齦炎是由牙菌斑(plaque)過度增生所造成。除了不當的口腔衛生,還有許多其他促成因素,例如:

  • 特定藥物:如苯妥因(phenytoin)、環孢素(cyclosporine)、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以及口服或注射式的避孕藥等。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牙齦組織增生,使牙菌斑更難清除。
  • 維生素 C 嚴重缺乏(在美國很少見)。
  • 荷爾蒙變化:例如懷孕、停經期等。
  • 白血病
  • 重金屬暴露:例如鎳(常見於某些飾品)。
  • 接觸到鉍(bismuth):可能存在於某些化妝品中。

有些情況的牙齦炎與牙菌斑增生無關,包括:

  • 特定病毒或黴菌感染(如鵝口瘡)。
  • 阻生齒(智齒或其他未完全長出的牙齒),牙齦覆蓋牙齒的部分可能會積聚食物殘渣而引發牙齦炎。

牙齦炎的成因

牙齦其實在較牙齦邊緣更下方的部位與牙齒貼合,這形成一個稱為齦溝(sulcus)的小空間。食物和牙菌斑若滯留於此,便會引起牙齦感染或牙齦炎。

牙菌斑是一層細薄的細菌膜,不斷在牙齒表面形成。當牙菌斑累積並硬化後便成牙結石(tartar)。若牙菌斑延伸至牙齦下方,可能導致感染。

若未加以控制,牙齦炎可能使牙齦與牙齒分離,引起以下問題:

  • 損傷支撐牙齒的牙齦軟組織與骨骼
  • 牙齒鬆動、不穩
  • 若感染持續惡化,可能導致牙齒脫落

牙齦炎的風險因素

以下是導致牙齦炎與牙周炎的常見風險因素:

  • 抽菸或嚼菸草
  • 糖尿病
  • 某些藥物,如:
    • 口服避孕藥
    • 類固醇
    • 抗癲癇藥
    • 鈣離子阻斷劑
    • 化學治療藥物
  • 牙齒不整齊(排列不正)
  • 不合適的假牙或牙科修復物
  • 補牙材料破裂或損壞
  • 懷孕
  • 基因因素
  • 免疫力降低(例如 HIV 感染)

牙齦炎與牙周炎的症狀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已有牙齦疾病,因為有時不會出現明顯症狀。然而以下症狀可能表示已有牙齦疾病:

  • 牙齦紅腫、觸痛或腫脹
  • 刷牙或使用牙線時牙齦出血
  • 牙齦退縮,牙齒看起來變長
  • 牙齒鬆動
  • 咬合方式改變(咬合不正)
  • 牙齦與牙齒間有膿液
  • 咀嚼時感到疼痛
  • 牙齒對冷熱產生敏感
  • 部分假牙不再貼合
  • 口氣不佳且刷牙後仍無法改善

何時就醫

若懷疑自己有牙齦疾病,或出現牙齦紅腫、易流血等早期徵兆,應盡快與牙醫師聯繫。早期介入可以逆轉牙齦炎。


牙齦炎的診斷方式

在牙科檢查時,牙醫師可能會用探針輕觸牙齦以檢查發炎程度,並測量牙齦與牙齒之間的齦溝深度,通常正常深度為 1~3 毫米。牙醫師可能也會安排 X 光檢查以判斷是否有骨質流失。

若診斷出牙齦炎,可能會轉介至牙周病專科醫師(牙周醫師)做進一步治療。


牙齦炎的治療方式

要治療牙齦炎,必須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並盡可能戒菸以及妥善控制糖尿病等潛在疾病。若需要戒菸,醫師可協助制定適合的戒菸計畫。

其他治療方式包含:

  1. 深層清潔牙齒
  2. 抗生素藥物
  3. 手術治療

深層清潔牙齒

在無需手術的情況下,可以透過以下技術去除牙菌斑和牙結石,減輕牙齦刺激:

  • 刮治(Scaling):清除牙齦上方和牙齦下方的牙結石。
  • 牙根整平(Root planing):磨平牙根表面上的粗糙區域,移除牙菌斑和牙結石。
  • 雷射治療:可能在減少疼痛和出血的情況下去除牙結石。

藥物治療

可使用多種藥物來控制牙齦炎:

  • 含氯己定(chlorhexidine)的抗菌漱口水:用於抑制口腔中細菌。
  • 含氯己定的緩釋片:在牙根整平後放入牙齦囊袋以持續釋放抑菌作用。
  • 含米諾環素(minocycline)的抗生素微球:在刮治與牙根整平後放入牙齦囊袋。
  • 口服抗生素:用於持續性牙齦發炎的狀況。
  • 多西環素(doxycycline):此種抗生素可防止特定酵素對牙齒造成損害。

手術治療

若牙齦炎嚴重到導致牙齦或骨組織流失,可能需要手術。牙周醫師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

  • 瓣膜手術(Flap surgery):將牙齦翻開以清除深層牙菌斑和牙結石,之後將牙齦縫合回適當位置。
  • 骨或組織移植:當牙齒與下顎骨受損嚴重時,需要藉由移植促進骨或組織再生。
    • 牙齦移植手術(Gum graft surgery):取自顎部的組織覆蓋牙根裸露部位,以預防進一步的牙齦與骨質流失。
    • 骨移植手術:先進行與瓣膜手術類似的程序,再加入骨移植以促進下顎骨修復。
  • 牙冠增長術(Dental crown lengthening):針對牙齦組織較多的人,牙周醫師可修整牙齦與牙骨,讓更多牙齒表面露出。有時也會在進行特定美觀或修復性治療前先執行此手術。

如何預防牙齦疾病

維持適當且持續的口腔衛生習慣能有效預防牙齦疾病,包括:

  • 定期看牙醫
  • 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刷牙至少兩次
  • 每天使用牙線清潔牙齒間隙

同時,均衡飲食對維持牙齒與牙齦的健康也十分重要。


牙齦疾病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

研究顯示,牙周病可能會提高下列健康問題的風險:

  • 糖尿病
  • 心臟疾病
  • 中風
  • 肺部疾病
  • 早產或低體重兒的風險上升

雖然牙齦疾病與上述健康狀況有關聯,但尚未證明它們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仍需進一步研究以釐清詳細機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