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包括含氟牙膏在內的居家治療無法去除已經形成的蛀牙,但它們可能有助於預防新的蛀牙。若要去除蛀牙,仍然需要由牙醫進行處理。
蛀牙(齲齒)是牙齒表面堅硬組織出現的小洞。它們是由牙齒表面的細菌將糖轉化為酸而產生,最常見的菌種是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這些細菌會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中的酸會從牙釉質——主要由鈣與磷酸鹽組成的牙齒外層——中不斷侵蝕並去礦化,使得牙釉質出現細小破損。當酸性破壞擴散至牙釉質下方的牙本質層時,蛀牙便形成了。
居家治療
許多居家治療的觀念源自1930年代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認為蛀牙與飲食中缺乏維生素D有關。在這項研究中,增加維生素D攝取的孩童,其蛀牙數量有所減少。而同時減少穀物攝取的孩童,效果更好,可能是因為穀物容易黏附在牙齒上。
雖然維生素D不足可能讓牙齒更易受蛀牙侵襲,但現在我們知道這只是影響蛀牙風險的眾多因素之一。其他風險包含:
- 口乾或其他導致唾液分泌減少的健康狀況
- 進食容易黏附在牙齒上的食物,如糖果或黏性食物
- 頻繁攝取含糖食物或飲品,如汽水、穀類早餐、冰淇淋
- 受到胃酸逆流(胃灼熱)的影響
- 口腔清潔不充分
- 入睡前給嬰兒哺乳或喝牛奶
一旦蛀牙已經穿透牙本質,就無法在家自行去除。以下幾種居家方法也許能夠預防蛀牙,或在蛀牙尚未完全形成(即“前期蛀牙”)時,透過再礦化牙釉質受損區域來避免蛀牙進一步發展:
1. 無糖口香糖
研究顯示,飯後咀嚼無糖口香糖有助於牙釉質再礦化。含有木糖醇(xylitol)的口香糖已被廣泛研究,認為它可以刺激唾液分泌、提升牙菌斑pH值並減少變形鏈球菌的數量。然而,仍需要更長期的研究來證實其成效。
另外,一些含有酪蛋白磷酸胜肽-非晶型磷酸鈣(CPP-ACP)的無糖口香糖,對降低口腔中變形鏈球菌的效果可能比含木糖醇的口香糖更顯著。
2. 維生素D
維生素D有助於身體吸收從食物中攝取的鈣與磷酸鹽。研究發現,維生素D和鈣攝取量較高(例如從優格、牛奶等乳製品中獲得)與孩童較低的蛀牙率呈現某種關聯。此外,陽光照射也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
近年的研究也在進一步探討維生素D對牙齒健康的影響。
3. 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氟化物在預防蛀牙與再礦化牙齒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大量研究顯示,經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以有效預防蛀牙。大多數研究以兒童及青少年為對象,對成人及老年族群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4. 減少糖分攝取
這是大家最不想聽到的預防方法——減少糖的攝取量。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糖是造成蛀牙最主要的風險因素之一,並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
如果真的要吃甜食,盡量避免在一天中持續不斷地攝取;一旦糖留在嘴裡的時間過長,牙釉質就無法得到足夠的時間再礦化,蛀牙風險也就增加。
5. 油拔法
油拔法是一種古老的做法,通常使用芝麻油或椰子油在口中漱動約20分鐘後再吐掉。雖然有關“油拔法能排除體內毒素”的說法尚無科學證據,但有小型臨床試驗發現,用芝麻油進行油拔法,對於減少牙菌斑、牙齦炎以及口腔內的細菌數量,其效果與使用洗必泰(chlorhexidine)漱口水相當。然而,仍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來證實這些效用。
6. 甘草根
有研究顯示,中國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提取物能對抗造成蛀牙的部分細菌。有研究者更進一步開發了含甘草提取物的棒棒糖,用於預防蛀牙。初步的試驗指出,甘草棒棒糖能顯著降低口腔中變形鏈球菌的數量並防止蛀牙形成,但同樣需要更大規模和長期的研究來確認其效果。
就診
許多牙齒問題(包括比較嚴重的蛀牙)在早期階段不一定會引起任何疼痛或其他症狀。定期檢查牙齒是及早發現蛀牙的最佳方式,越早發現,治療就越簡單。
牙醫可能採取的蛀牙治療方式包括:
- 氟化物治療: 牙科診所使用的氟含量比市售牙膏或漱口水高,如果需要更高濃度的氟化物進行每日使用,牙醫也可能開具處方。
- 填補(補牙): 蛀牙一旦擴散超過牙釉質,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使用補牙材料填補。
- 牙冠: 牙冠是一種量身訂做的牙套,如果牙齒受損範圍較大,可透過牙冠覆蓋來保護並恢復牙齒外型與功能。
- 根管治療: 當蛀牙深入到牙齒內層的牙髓時,可能需要進行根管治療以清除感染並封閉牙髓腔。
- 拔牙: 如果蛀牙損害過於嚴重,可能必須將牙齒拔除。
結論
維生素D、油拔法、甘草棒棒糖、咀嚼口香糖等居家方法,本身無法直接去除既有的蛀牙,但它們或許能阻止蛀牙進一步惡化,並在蛀牙尚未完全形成(或牙釉質只是初期受損)時提供再礦化的機會,進而預防新的蛀牙產生。
一旦及早發現蛀牙,牙醫處理起來也會相對容易,因此務必定期進行牙齒檢查、確保口腔健康。若懷疑自己已有蛀牙,也請盡快安排牙醫諮詢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