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疣(viral warts)是日常生活中相當常見的皮膚問題,卻因外觀多變、易與其他皮膚疾病混淆,加上具有傳染力,往往讓人困惑或忌憚。根據許多皮膚科門診統計,幾乎每10個人就有1人曾經或正在被病毒疣所困擾。
本文將完整整理常見的病毒疣種類、臨床症狀、病毒疣治療方式與日常預防要點,並針對容易混淆的疾病(例如雞眼、菜花等)做出比較分析,希望協助讀者掌握病毒疣的正確知識,保護自己與周遭人的健康。
什麼是病毒疣?
病毒疣是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HPV, Human Papillomavirus)感染造成的皮膚表皮增生性皮膚病變。HPV病毒種類繁多,現已知至少100多種型別,而不同型別的HPV會在人體不同部位形成特定形態的疣。例如:
- HPV 1型:常引起腳底疣(足部疣)
- HPV 2、4型:常見於尋常疣(手部、身體表面)
- HPV 3、10、28型:與扁平疣(尤其臉部)較相關
- HPV 6、11型:常導致生殖器疣(俗稱菜花)
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疣主要侵犯表皮層,雖不會直入體內血液,但若未積極處理,病毒疣會接觸傳染給他人或擴散至自身其他部位;某些特定型別的HPV也與癌症(如子宮頸癌、肛門癌等)有關,尤其在免疫力低下者或長期反覆感染的情況下,風險更顯著。因此,及早發現與治療相當重要。
病毒疣的常見種類
以下列出4種常見的病毒疣類型,並說明其感染HPV型別、典型外觀與好發部位:
尋常疣(Verruca vulgaris),也稱尋常性病毒疣
- 好發部位:手指、手背、四肢或指甲邊緣
- 常見病毒型別:HPV 2、4
- 外觀特徵:為膚色或灰棕色,表面粗糙,呈顆粒或小突起狀,有時可見黑點(微血管乾涸硬化所致)或斑塊。個數可能從單顆到多顆不等,呈散在或群聚分布。
足部疣(Plantar warts)
- 好發部位:腳底(足底)、腳跟或足趾間
- 常見病毒型別:HPV 1
- 外觀特徵:病灶表面常增厚、角質化(厚皮狀),且多呈現往皮膚內生長的現象。有時會因走路承重或摩擦而出現疼痛,尤其位於壓力點處。表面刮除後,常見黑色小點(乾涸血管)。
扁平疣(Flat warts)
- 好發部位:臉部、額頭、頸部、手臂
- 常見病毒型別:HPV 3、10、28
- 外觀特徵:為較小而扁平、光滑、呈膚色或淺咖啡色的小丘疹。常成群出現或「線狀」排列。有些患者在數週至數月內會自行消退,但也可能長期存在。
生殖器疣(Genital warts;俗稱菜花)
- 好發部位:男性陰莖、女性外陰或肛門周圍
- 常見病毒型別:HPV 6、11
- 外觀特徵:表面可呈現粒狀或凸起丘疹,後期可能增大呈花椰菜狀;具有高度傳染性,主要藉由性接觸傳播。
病毒疣的成因與傳染途徑
1. 傷口與皮膚表面破損
病毒疣的感染往往透過皮膚黏膜上微小傷口入侵表皮層。凡是受壓、摩擦或過度乾裂之部位,都可能會長疣並提供病毒入侵的「門戶」。
2. 接觸傳染
最常見的傳染方式是接觸傳染,可以是直接碰觸到他人的病毒疣病灶,也可能是經過間接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拖鞋等)。兒童在學校玩耍時,或家庭成員間互相接觸,都可能導致群聚或交叉感染。
3. 公共場所的潮濕環境
游泳池、公共澡堂、健身房、更衣室等潮濕、溫暖的場所往往利於HPV病毒存活。赤腳走在地面或使用共用拖鞋、毛巾,都可能讓病毒附著於皮膚。
4. 性接觸
針對生殖器疣(菜花)而言,性行為是不容忽視的傳播途徑。而免疫力低下或合併其他性病者,則更容易反覆感染、復發。
病毒疣與雞眼、菜花、其他皮膚問題的差異
病毒疣常被與「雞眼」或「菜花」混淆,以下以表格形式比較:
項目 | 病毒疣(一般型) | 雞眼(Corns) | 生殖器疣(菜花) |
---|---|---|---|
病原 | 人類乳突病毒(HPV 1、2、3、4等) | 皮膚長期受壓或摩擦所形成的角質化硬塊 | 人類乳突病毒(HPV 6、11等) |
好發位置 | 手背、手指、足底、臉部等不特定部位 | 鞋子易壓迫或摩擦的腳底、足趾關節處 | 生殖器、肛門周圍 |
外觀 | 表面粗糙、常見黑點(乾涸血管),可單顆或多顆 | 表面光滑,中心常見半透明或黃白色硬核,皮膚紋理多被擠壓中斷 | 凸起或花椰菜狀顆粒,可呈粉色或肉色 |
是否傳染 | 具傳染性,可直接/間接接觸傳染 | 無傳染性 | 傳染力強,主要經由性接觸 |
治療重點 | 常用冷凍治療、外用酸類藥物、免疫調節劑或電燒、雷射等方式 | 減少摩擦壓迫、外用酸類、冷凍治療 | 常用冷凍、雷射、手術切除、免疫調節劑 |
從表中可知,雞眼本質是皮膚長期受壓所導致的角質增生,並沒有病毒感染的機制;而**生殖器疣(菜花)**則屬於病毒疣的一種特例,主要位於生殖器及肛門區域,傳染性相當高,需要提高警覺。
臨床症狀與可能風險
- 局部疼痛或搔癢:病毒疣雖多半無明顯不適,但有時候足底疣因走路時不斷受壓,可能出現疼痛;尋常疣或扁平疣若遭到外力摩擦,也可能造成局部搔癢或破皮。
- 擴散或多顆病灶:病毒疣可通過自體接種(自我傳染)擴散到鄰近皮膚,嚴重時甚至以群聚形式出現,形成「甜甜圈疣」(doughnut wart)或「群集疣」,也可能形成多處的病灶。
- 惡性轉變:一般皮膚表面病毒疣極少轉變為癌症,但生殖器疣若持續感染高危險型(HPV 16、18…)者,與子宮頸癌、陰莖癌、肛門癌有一定相關性。
- 心理壓力:有些人會擔心外觀造成困擾,或是感染給家人、朋友,因而產生心理壓力。
病毒疣的治療方法
治療原則可分為「破壞病灶」與「誘發免疫力」兩大方向。實際選擇何種方式,皮膚科醫師需考量病患的病灶大小、深度、好發位置、患者痛感忍受度與年齡等綜合評估。
冷凍治療
- 原理:使用-196°C液態氮局部噴灑或以棉棒沾取方式,將疣表面的角質層迅速凍結、壞死,最後結痂脫落。
- 優點:不易留下大疤痕,是皮膚科最常使用的第一線治療。
- 缺點:多數需要每1~2週治療一次,視病灶大小可能需多次療程;治療當下會有疼痛或水泡。
外用酸類藥物(水楊酸、A酸、三氯醋酸)
- 原理:利用酸性物質軟化並去除增厚角質,加速表皮代謝,破壞病毒疣組織。
- 適用範圍:足部疣、尋常疣、扁平疣;生殖器疣則常用三氯醋酸(TCA)或其它免疫調節藥。
- 使用建議:配合醫師指示使用,不可長時間敷用或超量塗抹,以免正常皮膚被侵蝕造成糜爛或疼痛。
免疫調節劑(如 Imiquimod 乳膏)
- 原理:透過增強皮膚局部免疫反應來對抗受病毒感染的表皮細胞,常用於生殖器疣,也有部分醫師應用在扁平疣或頑固性病毒疣。
- 優點:刺激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較能防止復發。
- 缺點:健保未給付,藥價較高;可能產生輕度刺激或紅腫等副作用。
電燒、雷射
- 原理:使用高溫電燒或使用雷射(如二氧化碳雷射、染料雷射等)破壞疣體微血管與病變組織。
- 適用:常用於單顆或數量不多、但較頑固深厚的病毒疣。
- 注意事項:過程疼痛,通常需局部麻醉;有時產生煙霧含HPV,術者需做好防護;治療後的復原需護理傷口,防止感染或留疤。
手術切除
- 原理:直接切除病灶,適合面積不大、但深入皮膚或不易用其它方式處理的個案。
- 風險:可能留下疤痕或有復發機會;需局部麻醉。
注射方式
- 局部注射疫苗:有醫師會利用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或部分治癌藥物注射到病灶處,透過激發免疫力清除病毒。
- 考量:屬於自費且疼痛度較高,目前未列為常規建議,較常用於頑固性病毒疣。
治療時間:因個人體質、免疫力、病灶深度而異,從幾週到幾個月不等。有時病毒疣可能在完全根除前,周圍出現新的病灶,因此需要有耐心並規則回診追蹤。
預防病毒疣的方法
維持皮膚完整:
保持手腳皮膚滋潤、避免過度龜裂或搔抓傷口。當皮膚出現傷口、濕疹、乾裂時,應及早護理並尋求醫師建議。
避免直接接觸:
切勿搔抓或摳除疣體,以免自體接種;感染者可用OK繃或紗布覆蓋病灶,防止碰觸或把病毒帶到其他部位。
公共場所做好防護:
在游泳池、健身房、公共澡堂等潮濕地點,盡量自備拖鞋、毛巾,避免赤腳接觸地面;用過公共器材後要勤洗手。
個人物品分開使用:
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拖鞋、指甲剪等貼身物品。一旦家人已有病毒疣,儘量將該部位遮蓋,以免無意間傳給其他人。
維持免疫力:
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減少過度壓力,能讓身體免疫系統更好地抵禦HPV病毒,也有助於維持全身免疫力。
HPV疫苗接種:
- 目前的二價、四價或九價HPV疫苗主要用來預防子宮頸癌、外陰癌與生殖器疣(即HPV 6、11、16、18等)。然而,多數手腳病毒疣(如HPV 1、2、3、4)不在疫苗涵蓋範圍內,因此打HPV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種類的病毒疣。
- 但對於預防生殖器疣(菜花)具有顯著效果,建議青少年及成年人在感染前或仍有機會受惠時施打。
常見問題解答
病毒疣能自行痊癒嗎?
有些患者(尤其兒童及免疫力較好者)的病毒疣在數月或一年內可能自行消失。然而,病毒疣具有傳染風險,若任其不管,除了可能愈長愈多之外,也會增加傳染給他人的風險,因此多數醫師仍建議積極處理或追蹤。
如何分辨「病毒疣」與「雞眼」?
主要可以從成因和外觀判斷:
- 病毒疣由HPV感染,表面較粗糙,刮除後可見小出血點或黑點(乾涸血管)。
- 雞眼則因局部重複摩擦或壓迫所致,刮除後可見半透明硬核,沒有明顯黑點。
若不確定,最好就醫讓皮膚科主治醫師以皮膚鏡或臨床經驗來鑑別。
病毒疣治療後為何又復發?
病毒疣可能殘留微小病灶尚未清除,或接觸到新的病毒來源;免疫力偏弱、皮膚破口多時也容易反覆被感染。因此建議依照醫囑定期回診、做好皮膚護理及預防措施,以降低復發風險。
生殖器疣(菜花)是否都會導致癌症?
並非所有HPV 6、11型引起的生殖器疣都會直接演變為惡性腫瘤,但若合併感染其他高危型(如16、18、31、33等),罹患子宮頸癌、陰莖癌或肛門癌的風險會上升。建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並配合定期婦科檢查(抹片檢查)。
治療病毒疣可以申請保險理賠嗎?
保險理賠與否,需看個人保單條款。有些醫療險或手術險可能對門診處置(如冷凍治療、電燒治療)並不理賠,或者需符合保單中「2-2-6條款」(門診小型手術)才會給付,建議先諮詢保險公司或查看保單細節。
總結
病毒疣雖然是常見且大多局限於表皮的皮膚問題,但其傳染力與易復發性使得不少人困擾。面對病毒疣,建議及早就醫、明確診斷,並評估冷凍治療、外用藥物、電燒、雷射或免疫療法等合適方案。同時做好個人衛生與防護措施,例如避免赤腳走公共場所、不與他人共用貼身物品、保持皮膚完整與充足免疫力,都能有效降低感染與復發的風險。
若懷疑自己或家人感染病毒疣,切勿自行擠壓或過度嘗試民俗療法,以免延誤治療或擴大感染。尋求皮膚科專業醫師協助,不僅能加速清除病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皮膚傷害與焦慮,讓皮膚恢復健康清爽。只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勤於觀察自身皮膚狀況,就能「疣」不得你!一起遠離病毒疣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