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怎麼辦?原因、症狀、檢查、治療與常見問題

腎結石是泌尿系統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20歲以上成年人約有10%的盛行率,男性尤甚。結石形成原因繁多,包括水分攝取不足、高鹽、高草酸、高動物蛋白飲食、遺傳與代謝疾病等。雖然小型結石多無症狀,但當結石移動造成尿路阻塞時,往往引發劇烈腰腹疼痛甚至血尿,嚴重時恐損傷腎功能甚至引發感染。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腎結石的成因、類型、症狀表現、檢查方式與治療預防方法,幫助讀者全面掌握並有效預防腎結石。

腎結石是什麼?

腎結石(屬於尿路結石的一種)是泌尿系統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台灣與美國相關統計,20 歲以上的人約有 10% 的盛行率,且男性發病率較女性高。腎結石形成的過程通常與代謝、遺傳以及飲食習慣有關;結石主要由無法溶解的礦物質或結晶在腎臟內沈積而成,可能隨著尿液流動落入輸尿管、膀胱或尿道。

小顆結石通常無明顯症狀,但一旦堵塞或結石較大,就會造成下腹或腰部劇痛(疼痛感明顯,疼痛位置涵蓋腰至腹部)、排尿困難、血尿等問題。如果未及時處理,恐導致腎水腫、腎功能受損,並引發腎臟疾病,甚至增加感染風險。

腎結石原因與類型

1. 水分攝取不足

飲水量不足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當身體缺水時,尿液量不足、濃度升高,使礦物質更容易結晶沈澱形成的結石。

2. 飲食因素

  • 高鈉食物:過量的鹽分會提高尿液中的鈣濃度,增加草酸鈣或磷酸鈣結石的風險。
  • 高草酸攝取:如菠菜、堅果、可可、濃茶、啤酒等,草酸過剩會與鈣結合成草酸鈣結石。
  • 高動物性蛋白質、高普林:如紅肉、內臟、海鮮等,體內分解後容易形成尿酸代謝物,導致尿酸結石風險上升;同時也會增加尿液中鈣排泄,進一步促使鈣結石形成。
  • 過量維他命 C、鈣片:若長期服用鈣片、維他命 C 保健品且未遵照正確劑量,可能使鈣或草酸量升高。

3. 家族與疾病因素

  • 遺傳因素:家族成員若有腎結石病史,自己也較容易罹患。
  • 內分泌異常:例如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會讓鈣含量上升。
  • 泌尿道感染:感染性結石(如磷酸銨鎂)常見於細菌感染較頻繁的族群。
  • 代謝性疾病:如痛風、高尿酸血症、腎小管酸中毒等,也會干擾尿液中礦物質的平衡。

4. 腎臟結石成份與常見類型

  • 鈣結石(草酸鈣、磷酸鈣):最常見,占 70%~85%,屬於主要結石的成分之一。
  • 尿酸結石:約占 5%~10%,常見於蛋白質攝取過量、嘌呤代謝異常或脫水者。
  • 感染性結石(磷酸銨鎂):或稱磷酸性結石,多與尿路感染、細菌繁殖有關。
  • 胱胺酸結石:較少見,常源自家族遺傳性因素。

腎結石的位置與症狀

腎結石(亦包含尿道結石)在不同部位常見的症狀表現:

結石位置 症狀表現
腎臟 多無明顯症狀,或僅有隱隱的腰部悶痛
輸尿管 腎絞痛(劇烈腰痛、下腹痛),排尿困難,可能合併血尿或噁心嘔吐
膀胱 尿液滯留、尿頻、解尿疼痛
尿道 尿流變細、排尿困難、尿道刺痛
  1. 無症狀期:當結石仍停留在腎臟內,體積尚小,通常感受不到不適。
  2. 急性疼痛期:結石脫落進入輸尿管後,可能引起腎絞痛。患者常覺得腰側或下腹部忽然劇痛,並伴隨噁心、嘔吐、冒冷汗等。
  3. 血尿:結石在尿路中摩擦黏膜,造成黏膜破損出血,導致尿液顏色呈粉紅、紅或褐色。
  4. 感染、發燒:若結石使尿液滯留並合併細菌感染,患者可出現發燒、寒顫,甚至敗血症的風險。

檢查方式

通常由泌尿科醫師建議進行以下檢查方式:

  1. 尿液檢驗:檢測尿液酸鹼值、蛋白、潛血,或是否有細菌感染等。
  2. 腹部 X 光:最基本的初步影像檢查,可以顯示鈣質成分結石的位置;但若結石為尿酸成分或腹部脹氣,X 光偵測率較低。
  3. 腎臟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暴露,可快速檢測腎臟有無積水與結石陰影。
  4. 靜脈注射泌尿道攝影(IVP):經靜脈注射顯影劑後,分階段拍攝 X 光,可評估腎臟、輸尿管、膀胱的結構與功能。
  5. 電腦斷層(CT):三維立體掃描,可清楚顯示結石大小與位置。對鈣化偵測度高,亦能發現腹腔其他異常(如血管病變、腫瘤)。

治療方法

1. 保守治療

  • 小於 0.5 公分的結石:若結石體積小,約半公分以下,配合醫師處方的擴張輸尿管藥物及止痛藥,加上多喝水、多走動或跑步、跳動,有機會自行排出。這種腎結石治療方式常用於早期患者。
  • 止痛與解痙:急性疼痛發作時,需使用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解痙藥,減輕不適並促進排石。

2. 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

  • 適用範圍:可針對小於約 1~2 公分、位置適合的結石。
  • 特色:非侵入性,不需開刀,利用震波從體外打碎結石,使其變小以利自然排出。
  • 優點:恢復期短、併發症相對低。
  • 缺點:大結石或較硬的結石碎石效果較差,碎石後的小碎片仍須排出,可能引發二次疼痛。

3. 輸尿管鏡碎石術

  • 硬式或半硬式輸尿管鏡:透過尿道置入內視鏡,可處理輸尿管中下段結石,配合雷射或氣動彈道碎石裝置打碎結石。
  • 軟式輸尿管鏡(RIRS):可深入至輸尿管上段或腎臟內盂及腎盞,镜體彎曲度更佳,能處理腎臟較複雜位置的結石;且沒有手術切口,術後恢復快。

4. 經皮腎造廔碎石術(PCNL)

  • 適用對象:大型或較大的結石(超過 2 公分),以傳統體外震波碎石術或輸尿管鏡碎石術較難處理。
  • 手術方式:從腰背部在皮膚上打小洞通入腎臟鏡,直接將結石粉碎後取出。
  • 優點:較適合大塊結石,清除率高。
  • 缺點:為有創性手術,可能造成較大組織創傷、出血風險亦較高。

腎結石術後照護與飲食原則

術後觀察與休養

  • 有些手術可能會置放輸尿管支架或導尿管,須遵照醫師建議的時間拔除。
  • 注意是否有發燒、嚴重血尿、持續疼痛等情況,出現異常需儘速回診。對腎結石患者來說,預防感染尤其重要。

多喝水

  • 術後同樣要維持足夠的水分攝取,建議每天 2~3 公升以上。
  • 也可適度補充水果含水量如西瓜、哈密瓜等,但應注意糖分攝取。

合理攝取鈣質與維他命 C

  • 不要盲目減少鈣質攝取,避免體內草酸吸收過多。
  • 依醫囑補充保健食品,避免過量。

減少高草酸、高普林、高鈉飲食

  • 少吃濃茶、咖啡、菠菜、堅果、內臟、海鮮及各種醃漬或高鹽食物。
  • 高蛋白食物要適量,勿長期過度依賴肉類。

控制體重、適度運動

  • 肥胖者更易引發代謝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也與結石風險上升有關。
  • 建議養成規律走路、跑步或跳動等運動習慣,有助於血液循環與小結石排出。

預防腎結石的撇步

  1. 充足水分:每天飲用 2~3 公升水,必要時可增加至 12 杯(每杯 250 毫升)以上。
  2. 適度蛋白質:每日動物性蛋白質總量控制在適當範圍(約 0.8~1.0 克/體重公斤),避免過量。
  3. 減少草酸攝取:如菠菜、甜菜、巧克力、濃茶等,建議與高鈣食物錯開食用。
  4. 減少鹽分:控管每日鈉攝取量,每天不宜超過 2400 毫克鈉。
  5. 適量補充鈣質:透過乳製品、深色葉菜攝取足量天然鈣質,若需保健品請遵醫囑。
  6. 避免高嘌呤食物:例如動物內臟、雞湯、海鮮等,會產生較多尿酸。
  7. 規律作息,避免憋尿:久坐或憋尿會使尿液濃縮,加重結石機率。
  8. 控制體重:維持正常 BMI,有助於穩定代謝狀況。

常見問題(Q&A)

腎結石一定會痛嗎?

不一定。結石停留在腎臟內且體積小時,可能毫無症狀。一旦移動到輸尿管並造成阻塞,就會出現劇烈疼痛(腎絞痛)。

可以自行判斷腎結石大小而不去就醫嗎?

不建議。雖然小結石可能自行排出,但仍需透過影像檢查確定結石大小與位置,以避免忽略潛在感染或腎功能受損的風險。

多喝牛奶會增加腎結石風險嗎?

適量攝取並不會。反而過度限制鈣質反而會讓草酸吸收量增加。若有特殊疾病或慢性腎臟病,仍需依照醫囑控制鈣攝取量。

腎結石與膀胱結石、輸尿管結石有何差別?

它們屬於「泌尿道結石」的不同位置。結石通常在腎臟形成,隨尿液流到輸尿管或膀胱,位置不同,治療方式及症狀也略有差異。

術後導尿管不舒服怎麼辦?

導尿管可能造成下腹不適或頻尿感,但為了確保術後泌尿道暢通,暫時保留是必要的。若疼痛或血尿較明顯,需儘快回診。

總結

腎結石的風險與腎結石原因多與水分攝取不足、飲食結構不均衡以及遺傳因素、代謝異常等息息相關。由於小結石在體內時往往無顯著症狀,許多腎結石患者直到結石堵塞輸尿管引發劇烈痛感或出現血尿才發現。

對於小於 0.5 公分的結石,增加水分攝取、服用醫師建議的藥物、配合運動往往能達到自然排石效果;但若結石過大或併發腎臟功能不全、感染等問題,就必須尋求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像是體外震波碎石、軟式輸尿管鏡碎石或經皮腎造廔碎石術。

此外,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在預防結石復發中至關重要:大量飲水、降低高鈉、高草酸、高普林、高動物蛋白的食物攝入量,並維持適當的運動和正常作息,都是遠離結石反覆發作的關鍵。

資料來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