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牙醫、研究人員以及醫師開始探討口腔健康與整體健康之間的關聯。其中一個重點便是牙周病與心臟疾病的互動關係。
所謂牙周病,也就是牙齦的發炎狀態。若未加以控制,可能造成牙齦、牙齒與支撐牙齒的骨骼組織受損。至於心臟疾病,則指一系列與心臟相關的問題,包括心臟病發作與中風,而主要成因通常是關鍵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
繼續閱讀以了解更多這兩種疾病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降低相關風險。
研究結果
部分近期研究顯示,牙周病與心臟疾病之間存在一定關聯。在一項2014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同時罹患牙周病與心臟疾病的受試者,發現如果這些人有妥善處理牙周病,他們在心血管照護方面的花費可比沒有接受適當牙周照護的人低了10%到40%。這些結果支持了「牙周健康會影響心臟健康」的觀點。
另外,有研究回顧也得出了類似結論,指出牙周病會使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增加約20%。同時,研究也顯示仍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來釐清這兩者的關係。
基於這些研究,美國牙醫協會與美國心臟協會也都認同牙周病與心臟疾病之間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推測原因在於,牙齦的發炎與細菌可能最終導致重要血管的狹窄或阻塞。
牙周病與其他疾病
除了與心臟疾病可能有關,牙周病與口腔健康也和其他疾病有潛在關聯,例如:
- 骨質疏鬆症:部分研究顯示,骨密度降低會引起下顎骨的流失,最終可能因基礎骨骼較弱而導致牙齒脫落。
- 呼吸道疾病: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進入肺部並引起包括肺炎等感染;對已有牙周病的人而言,風險更高。
- 癌症:有研究指出,牙周病可能增加某些癌症(如腎臟、胰臟及血液相關癌症)的風險,但仍需更多研究驗證。
- 類風濕性關節炎(RA):初步研究顯示RA和牙周病之間可能存在關聯,但仍需更多研究釐清。
同時,也有些情況會提高罹患牙周病的風險。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因為身體發炎指數升高,以及較容易感染,故更易罹患牙周病;但若血糖控制得宜,可降低這項風險。
而孕婦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變化和血液循環增加,也較容易出現牙齦問題。
了解更多:預防和治療懷孕牙齦炎的5種方法 »
症狀與診斷
牙周病的症狀
定期看牙醫有助於及早發現並治療牙周問題。若你出現下列任何牙周病徵兆,也請務必告知牙醫:
- 口中持續有異味
- 牙齦腫脹、紅腫
- 牙齦敏感,容易出血
- 咀嚼時感到疼痛
- 牙齒特別敏感
- 牙齦萎縮,或看起來牙齒變長
- 牙齒鬆動,咬合改變
有上述症狀不一定代表一定有牙周病,必須由牙醫進行正式診斷。牙醫除了詢問症狀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外,也會檢查牙齒並參考個人病史。就診時,牙醫可能會:
- 用牙周探針測量牙周囊袋的深度
- 檢查牙齦是否有發炎及牙菌斑堆積
- 拍X光觀察下顎骨是否有骨質流失
- 檢查敏感牙齒是否因牙齦退縮而暴露牙根
心臟疾病的症狀
若醫師懷疑你可能有心臟疾病,診斷時會根據你的病史、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以及身體檢查結果。常見的心臟疾病症狀包括:
- 胸痛(心絞痛),通常是因心臟缺氧所致
- 心律不整
- 呼吸急促
- 感到莫名疲憊
- 頭暈或感到輕飄飄
- 突然意識混亂或思考障礙
- 體液滯留(水腫)
- 心臟病發作
醫師也會檢查血液及評估家族史、體重等心臟疾病風險因素,並可能進一步安排:
- 心電圖(EKG):紀錄心臟的電活動
- 胸部X光:檢視心臟及胸腔其他器官
- 血液檢查:評估血中蛋白質、血脂與血糖等指標
- 運動心臟壓力測試:檢視運動時心跳和呼吸的異常變化
預後
研究顯示,牙周病與心臟疾病之間確實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口腔中的細菌累積與發炎若持續惡化,最終可能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不過,仍須更多研究來進一步釐清其作用機轉。
預防
以下健康生活習慣不僅有助於維持良好口腔衛生,也能降低牙周病與心臟疾病的風險:
- 每天至少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兩次(包含舌面);可請牙醫示範正確的刷牙方法。
- 每天至少使用牙線一次,清潔牙齒與牙齦間的縫隙。
- 規律使用漱口水。
- 選用經可靠機構認可的口腔清潔用品。
- 避免吸菸或嚼食菸草。
- 飲用含氟的水。
- 多攝取蔬菜、高纖食物、低糖水果,以及以植物性蛋白為主的均衡飲食。
- 若有糖尿病,務必維持血糖在健康範圍。
- 每年定期拜訪牙醫兩次,進行牙齒清潔與檢查。
- 留意早期牙周病徵兆,如牙齦流血、口臭等,如有疑慮請儘早告知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