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開咬?
當一般人提到「開咬」(Open Bite)時,多指的是「前牙開咬」(Anterior Open Bite)。
前牙開咬的特徵是上下前排牙齒向外傾斜,導致即使嘴巴閉起來,上下前牙也無法互相碰觸。
開咬屬於一種錯咬合(Malocclusion),意思是當嘴巴閉起來時,牙齒無法正確對齊。
開咬的成因
開咬主要是由四個因素引起:
- 吮吸拇指或奶嘴: 當一個人習慣性地吸拇指、奶嘴或其他異物(如鉛筆),會造成牙齒排列的壓力,進而形成開咬。
- 舌頭前推(舌推習慣): 當一個人在講話或吞嚥時習慣性地將舌頭推到上下前牙之間,會造成牙齒間出現間隙,形成開咬。
- 顳顎關節疾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或TMJ): 顳顎關節疾病會造成慢性下顎疼痛,有時患者會使用舌頭將牙齒向前推,以重新調整下顎位置,這也會導致開咬。
- 骨骼發育問題: 當上下顎的發育非平行生長而出現分離現象時,即稱為骨骼性開咬,通常受遺傳因素影響。
開咬的治療方法
開咬的治療方法有許多種,牙醫師會依據患者的年齡與乳齒或恆齒的生長情況給予特定建議。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
- 行為矯正
- 機械性矯正(如傳統牙套或隱形牙套Invisalign)
- 外科手術
對於大部分乳牙仍然存在的兒童,若停止引起開咬的行為(如吮吸拇指或奶嘴),開咬通常可自行改善。
若在乳牙脫落、恆牙生長的過渡階段發現開咬,尚未完全發育完成的情況下,通常會建議行為矯正,例如透過治療來改善舌推習慣。
當恆牙生長過程中仍維持與乳牙相同的開咬模式時,牙醫或正畸醫師可能建議透過客製化牙套矯正牙齒位置。
對於恆牙已完全生長的成人患者,通常會建議行為矯正結合牙套矯正。在嚴重的狀況下,可能需要進行顎骨手術,透過手術將上顎重新定位,並以金屬骨板及螺絲固定。
其他治療方式包括使用滾輪裝置(Roller Appliance)限制舌頭向前牙推動的能力,或是透過頭帽(Headgear)施加外力促使顎骨正確生長及牙齒排列。
為什麼一定要治療開咬?
開咬所導致的副作用涵蓋從美觀問題到牙齒磨損甚至斷裂:
- 外觀影響: 有開咬的人可能會對自己牙齒的外觀感到不滿,因為牙齒看起來向外突出。
- 說話困難: 開咬可能影響說話與發音,例如許多開咬患者可能出現口齒不清(如舌尖音困難或口齒漏風)。
- 飲食困難: 開咬可能導致咬合不佳,使患者無法有效地咬合與咀嚼食物。
- 牙齒磨耗與損傷: 因為後牙過於頻繁的接觸與磨損,可能引發不適,甚至導致牙齒斷裂或其他口腔問題。
若你感受到上述的任一種副作用,應儘速與牙醫師或正畸醫師預約諮詢,討論可能的治療選項。
開咬的治療展望
開咬問題在任何年齡階段都能接受治療,但在成人牙齒尚未完全生長時治療會相對更簡單、疼痛程度也較低。
建議在兒童約七歲左右且仍保有部分乳牙時,就應進行口腔評估檢查。此階段適合透過行為矯正等程序預防開咬,避免未來生長時持續惡化。
對成人而言,開咬問題的治療通常較為複雜,可能需要結合行為治療、機械矯正(如牙套)甚至需要外科手術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