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牙齒齲齒)是指原本堅固的牙釉質受到破壞而形成的空洞。幼兒每天進食後,牙齒表面會形成一層黏性的牙菌斑,裡面充滿了食物中的糖分。
如果牙菌斑沒有被正確清除,細菌就會產生酸性物質,侵蝕牙齒的琺瑯質,最終形成蛀洞。
常見的蛀牙原因包括:
- 刷牙習慣不佳
沒有定期刷牙會使糖分滯留在牙齒上,轉化為酸性物質,每次進食後,這些酸性物質能攻擊牙齒長達20分鐘。 - 飲食習慣
經常食用含糖食物或一天內頻繁進食,都容易造成牙齒上的酸性物質堆積,削弱牙釉質。 - 使用奶瓶
睡覺時含著奶瓶、喝果汁或把奶瓶當成安撫奶嘴的幼兒容易蛀牙,尤其常發生在上排中間的兩顆門牙。 - 遺傳因素
某些幼兒可能因為遺傳因素(如琺瑯質較弱、唾液分泌不足或牙齒形狀特殊)更容易蛀牙。
幼兒蛀牙的症狀與早期徵兆
早期階段的蛀牙,幼兒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因此定期看牙醫就變得非常重要。牙醫能及早發現並治療蛀牙,以免蛀牙嚴重到無法透過補牙治療。
早期徵兆:
- 牙齒上出現白色斑點(蛀牙的最初期現象)
- 牙齒表面顏色變為淺棕色(早期蛀牙跡象)
- 牙齒或牙齦附近感覺疼痛
- 對熱或冷的食物或飲料敏感
其他可能症狀:
蛀牙加劇時,牙齒顏色可能變為深棕色甚至黑色。除了身體症狀或疼痛,還有其他不明顯的跡象:
- 進食困難:因為牙痛,幼兒可能會拒絕吃某些食物。
- 體重增加困難或營養不良:若幼兒無法均衡飲食,可能影響營養攝取。
- 情緒不安:年幼的孩子無法表達疼痛,可能會哭鬧、煩躁或拉扯耳朵。
如果蛀牙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牙齒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劇烈疼痛、牙齒周圍膿腫或臉部腫脹。若懷疑感染,應盡速與牙醫或小兒科醫生聯絡。
幼兒蛀牙應何時就醫?
幼兒在長出第一顆牙齒時就可能有蛀牙的風險。美國牙醫協會(ADA)建議,在幼兒長出第一顆牙或滿一歲前,就應該進行第一次牙科檢查。隨後每半年應定期檢查。
若孩子出現牙痛或其他蛀牙症狀,應盡快就醫。牙醫會:
- 瞭解幼兒的牙齒病史
- 仔細檢查牙齒
- 必要時進行X光檢查,以評估蛀牙程度
牙醫會根據情況,安排後續治療或持續監測。
幼兒蛀牙的治療方式
治療蛀牙的方法取決於蛀牙的嚴重程度。如果蛀牙處於早期階段,牙醫可能會建議透過加強口腔衛生與專業氟化物治療,幫助牙釉質恢復。
補牙(牙體復形)
補牙是透過鑽牙去除蛀牙的部分,然後填充銀粉(汞齊)、樹脂(複合材料)或壓克力等物質。治療通常一次完成,但若幼兒有多處蛀牙,可能會分次處理。
過程中需注射麻醉劑止痛;若幼兒難以接受,可詢問牙醫是否可使用笑氣等鎮靜方法。
其他治療方式:
- 牙冠(牙套):蛀牙較嚴重時,可能需要使用牙冠套在牙齒上。
- 拔牙:若牙齒感染嚴重或受損,需拔除並安裝牙齒空間維持器,保留恆牙長出空間。
緩解幼兒牙痛的居家方法
若無法立即看牙醫,可暫時緩解牙痛:
- 非處方止痛藥:可服用兒童用乙醯胺酚(如兒童泰諾林),服藥後要刷牙,以避免藥物中的糖分滯留。
- 鹽水漱口:用1茶匙鹽溶於1/4杯溫水,幼兒漱口後吐掉即可(需確保幼兒能理解指令)。
- 冷敷臉頰:臉部腫脹時,用冰袋或冷凍蔬菜包住毛巾冷敷。
- 丁香油:以橄欖油或椰子油稀釋丁香油,輕敷於疼痛部位(小心防止吞食棉花)。
如何找到經濟實惠的幼兒牙科醫療資源?
如果沒有牙科保險,可透過以下方式尋求低成本或免費牙科服務:
- 聯繫當地衛生局或社區健康中心。
- 申請政府補助計畫,如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或兒童健康保險計畫(CHIP)。
- 關注「Give Kids a Smile」等免費牙科檢查活動。
- 洽詢當地牙醫學校或牙科衛生學院,這些機構常提供低價或免費牙科服務。
如何預防幼兒蛀牙?
- 每天幫幼兒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豌豆大小量即可)。
- 每天至少使用牙線一次。
- 提供健康零食與餐點,如乳製品,並以白開水取代果汁。
- 不要讓孩子抱著奶瓶或含著果汁、牛奶睡覺。
- 定期牙醫檢查,每半年一次。
- 詢問牙醫關於氟化物治療或牙齒防護漆的建議。
總結
乳牙雖是暫時性牙齒,但對於未來的牙齒健康有重要影響。將幼兒牙科檢查視為健康檢查的一部分,及早預防與治療蛀牙,能守護孩子一輩子的健康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