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中,我們會有不同階段的大臼齒。通常在6歲和12歲時分別長出第一與第二大臼齒,第三大臼齒稱為智齒,通常在17到30歲之間長出。
臼齒的疼痛程度可能從隱隱作痛到劇烈刺痛不等,可能只局限於單顆牙齒,也可能整個口腔都感到不適。
有時,臼齒疼痛需要看醫生或牙醫進行治療。平時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並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可有效預防臼齒疼痛的發生。
臼齒疼痛的症狀
臼齒疼痛的症狀會根據其原因而有所不同,包括:
- 發燒
- 頭痛
- 耳朵附近疼痛
- 咀嚼時疼痛
- 對冷熱食物及飲品敏感
- 劇烈的疼痛感
- 鼻竇壓力感
- 牙齦腫脹或出血
- 下顎附近的壓痛感
- 顎部跳動式疼痛
- 顎部肌肉緊繃
- 夜間疼痛加劇
臼齒疼痛的可能原因與處理方式
臼齒疼痛可能與牙齒本身有關,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導致,以下為常見的9種原因:
對冷熱敏感
當牙齒琺瑯質耗損,使內層敏感神經暴露於外界時,就會出現對冷熱食物或飲品敏感的現象。可能的原因包括蛀牙、牙齒破裂、老舊的填補物或牙周病。
處理方式:
若敏感症狀較輕,可使用專為敏感性牙齒設計的牙膏,並以直向方式輕輕刷牙。
牙齒膿瘍(牙齒膿腫)
未治療的蛀牙可能導致臼齒發生感染,產生膿瘍(膿腫)。膿瘍可能位於牙根或牙齦線附近,外觀呈現膿包狀,通常源於蛀牙、牙齒外傷或接受牙科治療後感染。
處理方式:
治療可能包括根管治療,甚至進行手術清除感染組織,並可能需要加裝牙冠保護牙齒。
蛀牙(齲齒)與牙髓炎
蛀牙是由於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的牙齒腐蝕,有些人天生就較易蛀牙。受蛀牙影響的臼齒可能會感到劇痛或跳動式疼痛。
牙髓炎是牙齒內部發炎,通常由蛀牙引起。未治療會導致細菌感染,可能永久損傷牙齒。
處理方式:
可能需要填補、裝牙冠或進行根管治療。牙髓炎需牙醫徹底清潔牙齒內部後再封閉處理。
為了預防蛀牙,牙醫可能會建議孩童在6至14歲間的大臼齒塗上防蛀劑,這階段的牙齒特別容易蛀牙。
牙周病(牙周炎)
牙周病可能影響臼齒,導致咀嚼疼痛。牙周病引起牙齦組織發炎,損害齒槽骨,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牙齒脫落,甚至與冠狀動脈疾病及糖尿病風險升高有關。
處理方式:
牙醫可能清除牙結石和細菌、進行牙根整平術,並開立局部或口服抗生素。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補牙物或牙齒破裂
年齡老化或外傷可能導致牙齒或填補物破裂。症狀可能是突然出現的劇痛,或食用冷熱食物時才會有疼痛感。
處理方式:
牙醫能修復或更換受損牙齒與填補物,受損的臼齒無法自癒。
阻生智齒
智齒未能順利長出,卡在牙齦下方,會在第二臼齒後方引起劇烈疼痛。未治療的阻生智齒可能損傷其他牙齒與口腔組織。
處理方式:
牙醫通常建議手術拔除智齒以緩解疼痛並避免其他口腔問題。
鼻竇感染(鼻竇炎)
上排臼齒鄰近鼻竇,若有鼻竇感染,可能引起臼齒疼痛。
處理方式:
牙醫可能建議至耳鼻喉科檢查,確診後可使用非處方藥緩解鼻竇壓力。
磨牙與緊咬牙關
夜間睡眠時可能會無意識磨牙,導致臼齒疼痛,嚴重時會磨損琺瑯質。
處理方式:
牙醫可能建議配戴夜間護牙套,並提供行為與生活習慣調整建議。
顎關節(TMJ)疾病
顳顎關節障礙症(TMJ)導致下顎附近疼痛,影響咀嚼動作。
處理方式:
輕微症狀可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醫師開立肌肉鬆弛劑或接受物理治療,極端情況則需手術治療。
臼齒疼痛的居家緩解方法
臨時緩解臼齒疼痛的方法:
- 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或萘普生(Naproxen)
- 使用冰敷或溫熱敷緩解臼齒周圍疼痛
- 經醫師指示使用含苯佐卡因(benzocaine)成分的局部麻醉藥膏(2歲以下兒童禁用)
預防臼齒疼痛的日常建議
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預防與緩解臼齒疼痛:
- 避免高糖食物與飲品
- 均衡飲食,避免極冷或極熱的食物飲品
- 勿咬冰塊、爆米花顆粒等硬物
- 每天刷牙兩次,並每天使用牙線清潔
- 每四個月更換牙刷
- 定期牙醫檢查與洗牙
結語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並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可避免臼齒疼痛的發生。若持續出現疼痛,建議及早尋求牙醫診斷與治療,避免症狀惡化導致更嚴重的口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