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疼痛可能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有些牙痛的原因較為嚴重,有些則不然。確認牙痛的原因,是減輕疼痛、回歸正常生活的第一步。以下將介紹牙痛症狀、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緩解。
你的牙痛是哪一種類型?
牙痛有時難以明確指出疼痛來源,可能會感覺牙齒、下巴、耳朵、額頭、臉頰或頸部有輻射性的疼痛或隱隱作痛,甚至難以確定痛點。以下症狀可協助判斷:
-
運動或跑步時,單顆或多顆牙齒突然感到尖銳疼痛。
-
對冷熱溫度變化敏感。
-
持續的隱隱作痛,疼痛程度可能輕微到劇烈(可能集中於一顆牙,或向耳朵、鼻子放射)。
-
劇烈的跳動性疼痛,可能伴隨腫脹(疼痛可能單側放射到耳朵、下巴或頸部)。
牙痛的常見原因
蛀牙(齲齒)
蛀牙是在牙齒上形成的小洞,起初可能不會感到疼痛,只有牙醫能精準診斷。如果只有單顆牙疼痛,可能是蛀牙已經變深或波及牙齒內部。蛀牙的成因包括口腔衛生不佳、常食用含糖食物,也可能因藥物導致口乾(例如制酸劑、抗組織胺和降血壓藥物)所致。
牙齒膿瘍
牙齒膿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囊袋,可能因牙周疾病或未治療的蛀牙導致。有兩種膿瘍類型:牙周膿瘍(位於牙齒旁邊的牙齦組織)與根尖膿瘍(通常由蛀牙或牙齒受傷造成,位於牙齒根部)。
牙髓炎
牙髓炎是牙髓(包含神經與血管的牙齒內部組織)發炎,多數因未治療的蛀牙所致,較少由牙周膿瘍引起。若不及時治療,牙齒可能壞死並導致劇烈疼痛。
牙釉質磨損變薄
牙齒表層的牙釉質可保護牙神經末梢,當牙釉質逐漸磨損時,牙齒易對冷熱食物、冷空氣敏感。酸性、甜食、黏性食物也可能引發疼痛。刷牙太用力或使用硬毛牙刷,也會逐漸磨損牙釉質。
老舊的牙科治療或牙齒裂痕
老舊的補牙、裂縫或破損的填補物,會暴露牙齒內部,增加敏感性與疼痛感。
牙齦退縮
牙齦組織萎縮,導致牙根暴露而產生敏感性與疼痛。原因包括刷牙過度用力、口腔創傷、口腔衛生不佳或遺傳。
牙周病(牙齦疾病)
牙齦炎是牙周病的輕度形式,如不治療會惡化成牙周炎,破壞牙齒周圍的組織與骨骼,產生疼痛與發炎。
顳顎關節(TMJ)疾病
TMJ疾病造成下顎關節與周圍肌肉疼痛,也可能引起耳朵疼痛,甚至輻射至牙齒,伴隨臉部疼痛或頭痛。常見原因包括睡眠中磨牙或緊咬下顎,患者通常早晨起床後疼痛加劇。
鼻竇阻塞與感染
鼻竇感染(鼻竇炎)或鼻腔腫脹、阻塞,可能導致上後牙疼痛,伴隨眼睛周圍或額頭疼痛。過敏或感冒也可能引發這種情況。
阻生齒(埋伏牙)
阻生齒是指未能穿透牙齦、卡在牙齦或骨頭內的牙齒,智慧齒最常見。阻生齒有時不會疼痛,但可能造成牙齒擁擠,或產生鈍痛或尖銳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朵或鼻子。
糖尿病
經常性的高血糖可能影響口水分泌,增加細菌與牙菌斑,導致牙齦病、蛀牙及牙齒疼痛。
心臟疾病
因為牙痛來源並不總是明顯,若有嚴重或持續超過一、兩天的牙齒或下顎疼痛,應看牙醫或醫師。
下顎疼痛可能是心絞痛或心臟病發作徵兆。若合併以下症狀,應立即至急診或撥打119:
-
呼吸困難
-
出汗
-
噁心
-
胸痛
牙痛的治療方法
-
部分鼻竇感染可使用抗生素、鼻噴劑、類固醇鼻噴劑或抗組織胺緩解。
-
牙釉質較薄可使用抗敏感牙膏改善。
-
增加飲水可改善口乾。
-
減少食用酸性或含糖食物。
-
定期溫和刷牙,避免損傷牙釉質。
-
定期牙科檢查,以確認老舊治療狀況。
-
若有蛀牙,補牙即可緩解疼痛。
-
TMJ疾病可戴夜間牙套減輕磨牙,配合冥想、瑜伽等降低焦慮的方法。
-
牙周感染與膿瘍需使用抗生素或抗菌漱口水,牙醫可能須清潔患處。
醫師能提供的治療
-
若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病,醫師將針對病情及牙痛症狀建議合適治療。
-
嚴重牙周病可能需要深層潔牙或手術。
-
阻生齒通常由口腔外科醫師拔除。
-
嚴重裂牙、牙髓炎或牙膿瘍可能需要根管治療,某些情況則需拔牙。
結論
養成良好的牙科習慣是避免牙痛的最佳方式,每天輕柔刷牙與使用牙線,避免過度用力或使用硬毛牙刷。若疼痛持續,請盡速尋求牙醫或醫師協助,以獲得適當的治療,儘早解除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