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咬合不正是指牙齒排列位置異常,可能導致口腔健康出現併發症。若未加治療,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牙齒咬合不正也常被稱為:
- 牙齒擁擠(Crowded Teeth)
- 錯咬合(Crossbite)
- 深咬合(Overbite)
- 戽斗(Underbite)
- 開咬(Open bite)
當牙齒排列不當時,可能導致咀嚼功能等重要功能受影響。了解這種情形並及時治療,有助於保護口腔及消化系統健康。
特徵(Features)
咬合(Occlusion)是指牙齒的排列狀態。理想情況下,牙齒應在口腔內排列整齊,無擁擠或過度間隙,也不應嚴重扭轉或歪斜。
正常情況下,上排牙齒應略微覆蓋下排牙齒,上方臼齒的尖端應與對應的下方臼齒凹槽相吻合。
當牙齒排列脫離上述標準時,即稱為咬合不正(Malocclusion)。咬合異常的類型有許多種,任何形式的牙齒排列異常都應予以重視。
牙醫專業人士能協助確認上排牙齒排列是否正常,防止咬傷臉頰與嘴唇;同時也能協助確認下排牙齒排列是否正確,以保護舌頭免受傷害。
咬合不正的病因(Causes)
牙齒咬合不正通常與遺傳有關,可代代相傳。然而,某些特定狀況或習慣可能改變下顎骨的形狀和結構,包括:
- 唇顎裂(cleft lip and palate)
- 3歲以後仍頻繁使用奶嘴
- 幼童時期長期使用奶瓶餵養
- 幼童時期有吸吮拇指的習慣
- 顎骨受傷導致排列異常
- 口腔或顎骨出現腫瘤
- 異常形狀或阻生的牙齒
- 牙科治療導致填補物、牙冠或牙套尺寸不合適
- 呼吸道阻塞(如過敏、腺樣體或扁桃腺肥大引起的口呼吸)
咬合不正的症狀(Symptoms)
根據咬合不正的類型,症狀可能輕微或嚴重,常見的症狀包括:
- 牙齒排列不當
- 臉部外觀改變
- 經常咬傷內頰或舌頭
- 咀嚼或咬合時感到不適
- 說話方式改變,可能出現口齒不清或大舌頭
- 使用口呼吸而非鼻呼吸
診斷與分類(Diagnosis)
牙齒咬合不正通常在常規牙科檢查時被診斷出來。牙醫可能透過視診及牙科X光檢查牙齒排列狀況。
若牙醫檢測出咬合不正,會依據其類型及嚴重程度進行分類。牙齒咬合不正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Class 1)
上排臼齒與下排臼齒的位置正常重疊,但其他牙齒排列卻出現擁擠或間距過大的情形。
這種類型的咬合不正咬合位置基本正常,但牙齒排列並不嚴重,是最常見的類型。
第二類(Class 2)
又稱為深咬或暴牙(嚴重上顎前突),上排牙齒及顎骨顯著覆蓋下排牙齒與顎骨。
如果第二類咬合不正是因下顎過小導致,則稱為下顎後縮(Retrognathism)。
第三類(Class 3)
又稱為戽斗或下顎前突,下排牙齒覆蓋上排牙齒。
通常由下顎骨過大所引起,稱為下顎前凸(Prognathism)。
治療方式(Treatment)
多數輕度咬合不正者不需特殊治療。然而,如果咬合不正較嚴重,牙醫可能轉診至矯正牙科醫師進行進一步治療。
根據咬合不正的類型,矯正醫師可能推薦不同的療法,包括:
- 佩戴牙齒矯正器(Braces)矯正牙齒位置
- 使用牙科矯正裝置或維持器調整牙齒排列
- 拔除牙齒改善牙齒過度擁擠
- 牙齒修型、美容牙齒黏著術或牙冠治療
- 手術調整或縮短顎骨長度
治療過程可能引起某些併發症,包括:
- 牙齒蛀蝕風險提高
- 疼痛或不適感
- 矯正器材(如牙套)造成口腔刺激
- 治療期間咀嚼或講話困難
如何預防咬合不正?(Prevention)
咬合不正的預防具一定難度,因為大多數情況由遺傳因素所致。然而,根據2018年的研究回顧,顎骨與牙齒的發育也受環境因素影響。
因此家長應避免幼童長期使用奶嘴與奶瓶,以減少對顎骨發育的影響,並鼓勵幼兒盡早停止吸吮拇指。
及早發現咬合不正,能縮短後續治療時間並減少治療難度。
預後(Outlook)
無論兒童或成人,專業牙科醫師通常都能有效矯正咬合不正。
兒童若能及早接受治療,不但能縮短治療時間,還能降低日後的牙科治療費用。
成人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治療通常較耗時且費用較高。因此,越早治療,效果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