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吸收(Dental Resorption)指的是牙齒部分結構逐漸喪失的現象,通常是由牙齒受到損傷或未及時處理的牙齒疾病(如蛀牙)所引起。
「吸收」是一種常見的牙齒損傷或刺激,會導致牙齒部分組織流失。受影響的牙齒結構可能包括:
- 牙髓(位於牙齒內部)
- 牙骨質(覆蓋牙根表面的組織)
- 牙本質(位於牙釉質下方的第二硬組織)
- 牙根
牙齒吸收通常從牙齒外層開始,逐漸往內部深入。
除了牙齒結構的喪失外,可能會伴隨牙齦腫脹,或牙齒上出現粉紅色或黑色斑點等症狀。然而,牙齒吸收的症狀並不總是明顯易察覺。
牙齒吸收可能引發感染、牙齒歪斜、牙齒脫落,以及其他可能對牙齒、牙齦和顎骨造成永久性損害的問題。如果懷疑自己有牙齒吸收問題,應盡快尋求牙醫協助。
牙齒吸收的類型(Types)
牙齒吸收根據發生位置可分為內吸收(Internal Resorption)和外吸收(External Resorption)。外吸收通常較容易被察覺,因為它發生在牙齒的外表面。
內吸收(Internal Resorption)
內吸收發生在牙齒內部,相較於外吸收較少見,且男性發生率較高。曾接受過大量口腔手術的人(例如牙齒移植)更容易發生內吸收。
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有內吸收的問題,因為這僅影響牙齒內部組織,通常是在例行牙科檢查時拍攝X光片,才由牙醫或牙科衛生師發現。
內吸收的牙齒在X光片上,會顯示牙齒內部組織缺失所形成的黑色區域。
外吸收(External Resorption)
外吸收比內吸收更為常見,可以發生在牙齒的任何外側區域,包括牙根和牙骨質表面。
外吸收的牙齒外觀可能呈現深孔或缺損。牙根外吸收在X光片中可能顯示牙根長度變短,並且牙根末端呈現扁平狀。
正常的乳牙吸收現象(Baby Teeth)
牙齒吸收對恆牙來說可能造成長期傷害,但對乳牙而言,牙齒吸收是一種正常的發育過程。隨著兒童成長,乳牙的牙根會經歷自然吸收,以讓位給永久牙。
乳牙的自然吸收不同於奶瓶齲齒(Bottle Rot)。奶瓶齲齒多因嬰幼兒夜間持續使用含糖奶瓶導致牙齒受到糖分包覆所致。
牙齒吸收的成因(Causes)
有多種原因可能導致牙齒吸收:
- 外吸收通常因口腔或牙齒受傷而導致周圍骨骼和牙齦組織流失,例如長期佩戴牙套、磨牙或美白牙齒造成。
- 內吸收最常由牙齒物理性損傷或未及時治療的蛀牙所引起。然而,牙齒吸收的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明朗。
牙齒吸收的可能併發症(Complications)
牙齒吸收可能引起以下併發症:
- 感染
- 牙齒歪斜
- 牙齒脆弱與變色
- 牙齒缺損或碎裂
- 類似蛀牙的孔洞
- 牙齒脫落
- 牙根萎縮
- 疼痛
如果對自己牙齒外觀不滿意,治療牙齒吸收後可進一步尋求美容牙科的協助。
牙齒吸收的症狀(Symptoms)
牙齒吸收的症狀並不總是明顯,許多人甚至可能數年未察覺。但隨著病情加重,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牙根、牙冠或牙齒內部的疼痛
- 牙齒呈現黑色或粉紅色變色
- 牙齦腫脹、紅腫
- 牙齒間距異常
- 牙齒脆弱且易碎裂
- 牙齒出現類似蛀牙的孔洞
牙齒吸收的診斷(Diagnosis)
診斷方法取決於牙齒吸收的位置:
- 內吸收:牙醫或牙科衛生師在口腔X光片中發現牙齒內部黑色區域,並詢問牙齒受傷或口腔手術病史。診斷過程通常包括實體檢查、冷热敏感測試,以及X光片評估受損範圍。
- 外吸收:外觀較明顯,診斷方法與內吸收類似,但通常較容易察覺。
牙齒吸收的治療方法(Treatment)
牙齒吸收的治療取決於牙齒受損位置和嚴重程度。治療目的在於保存尚未嚴重損傷的牙齒部位,並移除已經受損的組織以防止進一步的吸收:
常見治療方式包括:
- 根管治療
- 牙冠修復
- 牙齦手術
- 拔牙(當牙齒無法挽救時)
牙齒吸收通常會影響牙齒外觀,治療後可透過植牙或牙齒貼片(瓷貼面)恢復自然美觀的笑容。
總結
對兒童來說,牙齒吸收是正常生理現象;但對成年人而言,牙齒吸收通常表示牙齒已受損傷,可能造成永久性傷害甚至牙齒脫落。
牙齒吸收的症狀可能在病情嚴重時才明顯,這時牙齒往往已經從外到內逐漸蛀蝕。併發症可能非常嚴重,未即時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牙齒喪失。
若發現牙齒間距異常、疼痛或牙齒外觀出現變化,務必盡早尋求牙醫評估。定期接受專業口腔檢查及清潔,是預防牙齒吸收最有效的方法,能及早發現並治療,避免症狀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