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顫抖且不停發抖嗎?你可能只是覺得冷,這是我們最常聯想到的原因。但你知道壓力、戒斷症狀,甚至某些疾病也會引起牙齒打顫嗎?
牙齒打顫可能代表身體出現一些你未曾察覺的狀況。以下將介紹牙齒打顫最常見的幾種原因,以及如何處理。
寒冷的環境
這是最典型的牙齒打顫原因。
當身體溫度降至低於正常範圍(約36.5至37.5°C)時,人體會自動啟動「發抖」的升溫機制。
你可能知道人體正常溫度為37°C(98.6°F),但正常範圍其實很廣。當身體溫度降低時,即稱為「低溫症」(hypothermia)。
發抖時,全身肌肉會快速、不自主地收縮與放鬆,以產生熱能,提高體內溫度。
這些肌肉包括臉部和顎部,如顳顎關節(TMJ)肌群。這些肌肉快速收縮放鬆,會導致上下牙齒互相碰撞,造成牙齒打顫。
情緒壓力或恐慌
磨牙症(Bruxism)是壓力、焦慮及恐慌的常見症狀,而這種磨牙行為也可能伴隨牙齒打顫。
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焦慮與憂鬱與磨牙症有明顯相關。當你處於壓力或焦慮狀態時,牙齒可能會不自覺地打顫。
另一項從1955到2014年間的研究回顧指出,隨著現代壓力、情緒問題的增加,磨牙症的病例也越來越常見。
至於這些情況導致牙齒打顫的確切原因,目前尚不明朗,但可能與肌肉痙攣及顫抖有關。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會導致牙齒打顫。已知抗憂鬱及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引起磨牙症及牙齒打顫,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
另一個藥物如舍曲林(Sertraline,商品名Zoloft)會透過影響腦內的神經元,特別是血清素與多巴胺水平,引起磨牙症及牙齒打顫。
其他可能引起牙齒打顫的藥物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Prozac)及帕羅西汀(Paroxetine,商品名Paxil)。
藥物或酒精戒斷症狀
戒斷藥物或酒精時,牙齒打顫與發抖是常見的症狀之一,這稱為「藥物誘發性震顫」(drug-induced tremors)。
由於大腦已經習慣這些物質帶來的大量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分泌,一旦停止使用這些物質,大腦必須重新調整,導致稱為運動障礙症(Dyskinesia)的狀況,造成肌肉不自主的抽動,包括臉部肌肉痙攣,引起牙齒打顫。
即使是停止咖啡因攝取,也可能出現短暫的牙齒打顫,因為咖啡因屬於影響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精神作用藥物。
神經系統疾病
牙齒打顫可能是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跡象,例如「口顎肌張力障礙症」(oromandibular dystonia, OMD)。此疾病導致顎部、臉部及口腔肌肉不自主地收縮放鬆。
雖然OMD的確切成因尚未明確,但已有研究指出可能與以下狀況有關:
- 腦部受傷
- 不合適的假牙
- 拔牙後的創傷
- 特發性扭轉肌張力障礙(ITD)基因的攜帶者可能出現症狀
另外,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也可能導致牙齒打顫,因為疾病影響了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水平,導致肌肉痙攣。
牙齒打顫的治療方式
治療牙齒打顫的方法,取決於造成牙齒打顫的根本原因,以下是可能的治療方式:
磨牙症(Bruxism)
- 可服用氯硝西泮(Clonazepam,商品名Klonopin)治療睡眠時磨牙
- 施打肉毒桿菌素(Botox)至顎部肌肉
- 使用咬合板或護齒套
壓力、焦慮或憂鬱
- 使用加巴噴丁(Gabapentin,商品名Neurontin)等藥物治療因焦慮或SSRIs藥物引起的磨牙症
- 透過諮詢或心理治療減少壓力與憂鬱來源
藥物或酒精戒斷症狀
- 使用緩解疼痛與震顫的藥物
- 使用可幫助戒斷的藥物,如可樂定(Clonidine,商品名Kapvay)或美沙酮(Methadone)
- 逐漸減少藥物劑量,緩慢戒斷
口顎肌張力障礙症(OMD)
- Botox注射至顎部肌肉
- 使用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商品名Tegretol)
帕金森氏症
- 使用增加或調節多巴胺的藥物
- 手術植入腦部電極,或在腸道附近裝設藥物輸送幫浦
什麼時候該看醫生?
如果牙齒打顫的狀況發生時你並沒有覺得寒冷,就應提高警覺,尤其同時出現身體其他部位肌肉痙攣時,更要盡快看醫生。
若牙齒因長期打顫或磨牙而明顯磨損或損傷,建議尋求牙醫協助。
結論重點
如果你的牙齒在寒冷時顫抖,只要及時保暖,通常並不需擔心。
但如果牙齒無明顯原因經常性打顫,建議深入了解可能的潛在原因,並做適當的生活調整,以避免問題惡化。
若你正在經歷藥物或酒精戒斷症狀伴隨牙齒打顫,請立即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