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是最後一組長出的臼齒。當智齒萌發時,你的顎骨通常已經發育完成,因此可能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智齒順利長出,這可能導致疼痛或其他問題。
如果你的智齒健康、完全萌出且沒有引起疼痛或其他不適,通常不需拔除。
但若你感到智齒周圍疼痛、不舒服或腫脹,就必須儘早預約牙醫進行檢查。
根據一篇2007年的文章引用之舊資料顯示,大約85%的人一生中至少需要拔除一顆智齒,因為可能出現智齒阻生(impaction)、感染或牙齒錯位等併發症。
即使智齒目前沒有明顯不適,牙醫有時也會建議拔除,以作為預防性措施。
什麼情況需要拔除智齒?
在下列情況下,牙醫可能會建議你拔除智齒:
阻生智齒(Impacted wisdom teeth)
所謂阻生智齒,是指智齒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正常生長,可能會橫向生長、朝向或遠離其他牙齒生長,或是完全卡在牙齦下方無法萌出。
阻生智齒可能導致疼痛、腫脹、感染,甚至傷害鄰近的牙齒。
感染或牙齦疾病(Infection or gum disease)
智齒附近可能形成食物殘渣與細菌聚集的空間,增加感染及牙齦疾病的風險,尤其在難以清潔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
若智齒經常出現感染,或牙齒嚴重蛀蝕,牙醫可能會建議拔除智齒,以避免問題惡化。
牙齒擁擠或錯位(Crowding or misalignment)
若智齒缺乏足夠空間萌發,可能推擠其他牙齒,導致牙齒排列擁擠或移位,影響咬合並造成咀嚼困難。
若智齒可能導致牙齒錯位或干擾牙齒矯正治療,牙醫通常會建議拔除。
囊腫或腫瘤(Cysts or tumors)
少數情況下,阻生智齒周圍可能形成囊腫或腫瘤,這些病變可能破壞周圍骨骼,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智齒出現症狀卻未拔除,有哪些風險?
出現症狀的智齒可能導致持續性的疼痛、腫脹與牙齦敏感,疼痛程度從輕微不適到劇烈、持續的搏動感都有可能。
長期的疼痛可能影響日常活動,例如進食、說話和刷牙。
牙齦疾病(Gum disease)
因為智齒位於口腔最後方,通常難以徹底清潔。
如果智齒只部分萌出,牙齒與牙齦之間會形成間隙,更易導致牙菌斑與細菌堆積,增加牙齦疾病(牙齦炎或牙周病)的風險。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導致牙齦發炎、出血,甚至最終造成牙齒脫落。
蛀牙(Tooth decay)
由於清潔智齒周圍較困難,可能導致蛀牙產生。隨著智齒生長,它們可能壓迫鄰近牙齒,也造成這些牙齒蛀牙。
這可能引發更複雜的牙齒問題,需要進一步治療,例如填補或根管治療。
下顎僵硬(Jaw stiffness)
若智齒阻生且角度不正,可能對下顎骨施加壓力,導致下顎僵硬,甚至限制嘴巴的開合程度。
極端情況下,這可能導致下顎骨或周圍組織受到傷害。
結論
根據個人狀況,你可能需要或不需要拔除智齒。如果智齒出現阻生、感染、擁擠或其他問題,拔除智齒可能是必要的。
但如果你的智齒健康且沒有引發問題,則可能不需要拔除。牙醫能協助你評估口腔健康的最佳處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