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齒後還是很痛?教你快速緩解下顎不適的小秘訣

智齒是位於口腔最內側的第三大臼齒,上下左右各有一顆。大多數人都擁有四顆智齒,分別在上下顎的左右兩側。

智齒通常是最後長出的牙齒,通常在17到25歲之間萌發。

智齒在生長過程中或手術拔除後,都可能導致下顎疼痛。

以下將介紹智齒如何引起下顎疼痛,以及緩解疼痛的方法。

拔除智齒後的下顎疼痛

在美國,許多人會接受智齒拔除手術。牙醫可能建議拔除智齒的原因包括:

  • 引起疼痛及腫脹。
  • 空間不足,智齒無法正常萌發。
  • 智齒影響到其他健康牙齒。
  • 智齒僅部分萌出,出現蛀牙跡象。
  • 引發感染或牙周病,或兩者兼具。

拔除智齒後常見的不適症狀包括:

  • 拔牙區域腫脹。
  • 下顎腫脹,導致嘴巴張開時感到不適。

雖較少見,但拔除智齒後也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下顎骨、鼻竇、神經或鄰近牙齒受損。
  • 乾槽症(dry socket),此症狀是因拔牙處凝結的血塊脫落,造成劇烈疼痛,影響傷口癒合。
  • 牙槽感染,通常是由食物殘渣或細菌滯留在牙槽內所致。

手術完成後,牙醫會告知如何處理疼痛與腫脹,也會指導傷口護理的方法,通常包括縫線和紗布填塞。

一般護理建議包括:

  • 服用止痛藥。
  • 使用鹽水漱口。
  • 使用冷敷。
  • 定時更換紗布。
  • 吃軟質食物,如蘋果泥或優格。
  • 維持充足水分攝取。
  • 不要吸菸。

如果疼痛持續、加重或出現其他症狀,請立即與牙醫聯絡。

智齒萌發過程中的下顎疼痛

如果智齒本身健康且位置正確,通常不會造成疼痛。疼痛多半是由於智齒的萌發方式所致,例如:

部分萌發

若因空間不足導致智齒無法完全從牙齦中萌發出來,牙齦上可能殘留一塊組織覆蓋在智齒上方。

此組織可能引起牙齦腫脹和疼痛,並容易殘留食物殘渣及細菌,引發牙齦感染。

阻生(埋伏牙)

如果下顎空間不足,智齒可能會被困在下顎骨中,無法完全從骨骼與牙齦中萌發出來,即稱為阻生或埋伏牙。

阻生智齒的症狀包括下顎僵硬及疼痛,尤其在智齒周圍區域更加明顯。

錯位或長歪

智齒可能會以歪斜或錯誤的方向生長。

錯位智齒的症狀包括擠壓其他牙齒而造成不適,並會在口腔內產生壓力與疼痛感。

居家緩解智齒導致下顎疼痛的方法

如果智齒區域感到疼痛,應盡早向牙醫求診。牙醫能確保疼痛不是由其他口腔疾病所導致,並提供適當治療。

在等待就醫的期間,可以嘗試以下居家緩解方式:

  • 冰敷:在疼痛的臉頰外側敷上冰袋,每次15至20分鐘,每天數次。
  • 止痛藥: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布洛芬(Ibuprofen,如莫痛寧)、萘普生(Naproxen,如亞力服)等,皆能有效緩解疼痛與腫脹。
  • 丁香油(Clove oil):丁香油因具有抗菌與止痛效果,有些人推薦用於緩解口腔疼痛。

結論與建議

你無法阻止智齒萌發,也無法避免智齒阻生。但最佳對策是定期接受牙醫檢查,建議每六個月檢查一次。

牙醫會持續觀察智齒的生長與萌發情形,並在症狀變嚴重前給予建議的治療措施。

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務必立即預約牙醫診療。平日注意口腔衛生,必要時可採用如冷敷或非處方止痛藥等簡單且非侵入性的方式來緩解疼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