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智齒(智慧齒)有助於避免許多牙科併發症,例如蛀牙、牙齒擁擠與阻生齒問題。智齒通常於17至21歲左右萌發,為第三大臼齒。然而,此項手術本身也存在一些風險。
為了避免感染,手術後必須遵循醫師的護理指示。拔除智齒之後,仍然可以且應該刷牙,但要特別輕柔,避開拔牙處的傷口,直到傷口完全癒合為止。
此外,您需使用抗菌漱口水來保持傷口潔淨,並在術後幾天內食用液態與軟質的食物。
並非所有人都有智齒,也不是所有智齒都需要拔除。牙醫或口腔外科醫師會根據您的個別口腔情況給予最合適的建議。
以下詳細介紹智齒拔除後的正確刷牙方法:
智齒拔除術後的傷口照顧
智齒拔除後,遵照執行手術醫師的術後指示非常重要。
手術後需避免劇烈活動及運動。如果您有抽菸習慣,在傷口癒合期間應盡可能避免抽菸。
術後當天應安排充分休息,因此建議在當日或隔日請假或安排於休假時進行手術。
由於全身麻醉後無法開車,務必請家人或朋友協助接送。
術後最初24小時或更久,需維持液態飲食,以減少咀嚼對傷口的壓力與口腔的不適感。
術後最初幾天也應避免使用吸管飲用飲料,因為吸管使用可能增加口腔壓力,刺激傷口。
若感到腫脹不適,可以使用冰敷紓緩,必要時服用止痛藥,並盡可能休息。
某些醫師可能建議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也可能開立處方止痛藥。但要避免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因其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您仍可刷牙及使用牙線,但應避免刷洗拔牙部位,以免將細菌帶入傷口。
若因疼痛不適而需暫停刷牙一兩天也是可以的,醫師通常會提供抗菌漱口水協助清潔傷口。
哪些人需要拔除智齒?
並非所有人的智齒都需要拔除,許多人一生中都不需要進行智齒拔除手術。然而,有些人可能因為缺乏醫療資源或經濟因素而未能進行智齒拔除手術,即使移除智齒對他們的牙齒健康有益。
牙醫可能建議您拔除智齒的原因包含:
- 智齒造成牙齦或下顎疼痛與發炎。
- 智齒阻生(卡在牙齦或骨骼中無法正常萌發)。
- 智齒可能妨礙未來或目前的其他牙科治療。
- 智齒擠壓其他牙齒,導致牙齒擁擠。
透過口腔檢查及牙科X光檢查,可幫助牙醫確認您智齒的數量及在口腔內的位置。
智齒拔除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多數人智齒拔除後,最初幾天會感到疼痛或不適。這種疼痛通常很快就會消退,使用非處方藥或處方止痛藥即可緩解。
若術後的疼痛原本已減輕,但數日後又突然加劇,可能表示傷口感染。感染跡象包括:
- 傷口有分泌物流出
- 腫脹加劇
- 明顯疼痛、壓痛或敏感
- 口腔產生異味
有時智齒拔除可能導致神經損傷或周圍牙齒受損,使您的舌頭或臉部短期內感覺麻木。
乾性齒槽(Dry Socket)是另一種可能的併發症,當拔牙後傷口未正常癒合,暴露神經和血管,會導致疼痛向下顎甚至頭部擴散。乾性齒槽的疼痛通常約持續一週,若合併感染可能更久。
阻生智齒或已蛀牙的智齒,在拔除前也可能發生感染。因此,若您出現牙齒疼痛或疑似感染症狀時,務必及早向牙醫諮詢。
正確的刷牙技巧
牙醫建議的正確刷牙方法包括:
- 每次刷牙2分鐘,每天2次。
- 使用含氟牙膏。
- 以輕柔且圓圈式的動作刷牙。
- 記得刷洗舌頭。
- 刷牙後吐出口內牙膏,接著以清水漱口。
智齒拔除後,應立刻更換新的牙刷或刷頭。因為舊牙刷可能累積細菌,術後尤其容易造成感染風險,避免在傷口初期癒合階段將細菌帶入口腔。
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每3至4個月更換一次牙刷,也建議在細菌或病毒感染疾病後立即更換牙刷。
結論與重點提示
智齒拔除手術後仍可刷牙,但應避免刷到拔牙處的傷口。
術後需特別注意避免細菌感染,需更換牙刷,避免堅硬食物,暫停幾天牙線的使用,並依醫師指示使用抗菌漱口水。
務必仔細遵循醫師給予的術後護理指引,如有感染跡象,立即聯絡您的醫師,以獲得即時的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