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冠周炎(Pericoronitis)?
冠周炎(Pericoronitis,又稱牙冠周圍炎或智齒周圍炎)是一種發生在牙齒尚未完全萌發(長出)時,周圍軟組織發炎腫脹的狀況。「萌發」(eruption)是指牙齒在生長過程中,逐漸穿透牙齦而暴露在口腔內的過程。冠周炎也可能發生在尚未長出的牙齒周圍。
吸菸與口腔衛生不佳是冠周炎的可預防風險因素。冠周炎症狀依其嚴重程度而不同,從輕微疼痛、腫脹,到嚴重的下顎痙攣、咬合困難,甚至嚴重感染。冠周炎無法自行痊癒,必須尋求牙醫治療。
本文將完整介紹冠周炎的症狀、成因、診斷及治療方式。
冠周炎的症狀
冠周炎的症狀可依急性或慢性之不同而有輕重差異。
輕微症狀
冠周炎的輕微症狀可能包括:
- 患牙周圍牙齦疼痛、腫脹
- 咬合時難以避免碰觸到腫脹區域
- 發炎處有膿液滲出
- 口中出現難聞的氣味或怪異味道
嚴重症狀
冠周炎的嚴重症狀包括:
- 嘴巴難以張開
- 發炎牙齒側邊臉部腫脹
- 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炎)
- 發燒
- 路德維氏咽峽炎(Ludwig’s angina):一種罕見且可能致命的口底細菌感染
- 下顎痙攣(俗稱牙關緊閉)
嚴重症狀可能意味感染已蔓延至頸部與喉嚨,嚴重時可能影響正常呼吸,甚至危及生命。若出現嚴重症狀,應立即聯絡牙醫或醫療人員。
冠周炎症狀可根據發生頻率及強度,分成以下三個類別:
- 急性:症狀較嚴重,常伴隨嘴巴張開受限。
- 亞急性:症狀強度較低,不會有嘴巴張開受限。
- 慢性:症狀輕微且長期存在。
治療方式也會根據冠周炎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調整。
冠周炎的原因與風險因子
覆蓋在尚未完全萌發牙齒上的軟組織稱為牙齦瓣(operculum)。由於這個區域常堆積食物殘渣與碎屑,難以有效清潔,因此容易發炎感染。潮濕黑暗的環境提供了細菌理想的生長條件。
最常受冠周炎影響的是下顎的第三大臼齒(俗稱智齒)。冠周炎在青春期晚期及成人初期特別常見,因為此時智齒開始萌發。
導致冠周炎風險提高的因素包括:
- 智齒尚未完全萌發
- 存在牙齦瓣(易滋生細菌)
- 咬合創傷(對側牙齒造成軟組織損傷)
- 口腔衛生不佳
- 抽菸(不論每日吸菸數量)
- 免疫力低落(如病毒感染後恢復期、嚴重疲勞或情緒壓力)
冠周炎的診斷方式
牙醫通常透過口腔檢查來診斷冠周炎,有時需搭配X光檢查,以評估尚未萌發的智齒。
冠周炎的治療方式
冠周炎無法自行好轉,若未經治療,會逐漸惡化。但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通常能快速痊癒。
居家緩解方式
儘管有些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緩解症狀,但不應取代專業治療。牙醫可能建議:
- 溫鹽水漱口(特別在用餐後,以清除食物殘渣)
- 使用口腔沖牙器清潔患處
- 細緻且規律的口腔衛生(刷牙與使用牙線)
- 服用止痛藥(如布洛芬、乙醯胺酚)
避免使用熱敷,以免加重腫脹,尤其是當症狀嚴重如發燒或臉頸腫脹時。
專業醫療治療
冠周炎的專業醫療方式包括:
- 牙科清潔,清除患處食物殘渣
- 口服抗生素
- 使用抗菌漱口水
- 止痛藥物(可透過處方或非處方止痛藥)
感染消除後,後續治療可能包括:
- 觀察牙齒是否正常萌發並避免感染復發
- 轉介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需手術
- 移除受感染智齒
- 同時拔除上下智齒,避免上牙咬合刺激下牙患處造成重複感染
- 小型手術(牙齦瓣切除術,Operculectomy)移除覆蓋牙齒的軟組織
牙齦瓣有時會再度生長,需再度接受手術治療。
術後照護與追蹤
若拔除智齒,通常約一至兩週內會完全癒合,症狀逐漸緩解。術後建議包括:
- 定期追蹤回診,觀察癒合狀況與疼痛程度
- 嚴格遵循術後照護建議(如避免吸菸、吃軟質食物)
- 居家抗菌漱口與服用非處方止痛藥
- 維持良好口腔衛生(規律刷牙及使用牙線)
- 戒菸
冠周炎的預防方式
口腔衛生研究指出,搭配漱口水、經常刷牙可顯著降低冠周炎風險。
定期牙科檢查能協助及早發現智齒異常萌發,提早預防感染。牙醫定期洗牙也可防止食物殘渣堆積,降低冠周炎的發生機率。然而,即使勤奮保持口腔衛生,有些人仍可能罹患冠周炎。
結論
冠周炎是智齒萌發過程中常見的口腔疾病,症狀從輕微到嚴重都有。若懷疑罹患冠周炎,務必盡早尋求牙醫檢查及治療。治療方式包括清潔、抗生素、手術移除牙齦瓣或智齒。透過良好口腔衛生習慣與定期檢查,可有效降低冠周炎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