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會預期智齒會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初期長出。然而,儘管許多人有一到四顆智齒,也有些人完全沒有智齒。
智齒是口腔中位於最後方的第三大臼齒。儘管智齒的生長非常常見,但也經常會引發一些問題。
當智齒突破牙齦時,你可能會感覺疼痛。如果你的口腔空間不足,智齒可能會卡在牙齦下,形成阻生齒。無論哪種情況,都可能需要拔除。
為什麼有些人沒有智齒?
透過牙科X光檢查可以確認你是否有智齒。如果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智齒,你可能會覺得驚訝,甚至擔心口腔健康出了問題。但事實上,沒有智齒並不代表有問題。
根據牙科研究期刊的資料,估計約有5%到37%的人缺少一顆或多顆智齒。缺乏智齒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可能與遺傳有關。如果你的父母其中一方沒有智齒,你也可能沒有。
其他可能影響智齒是否生長的因素還包括環境、飲食與咀嚼功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你看不到智齒,也不代表它不存在。有時智齒會阻生在牙齦內而無法長出。牙科X光可以檢查到這類情況,你的牙醫可能會建議拔除以避免感染和疼痛,或持續追蹤,只有在造成問題時才拔除。
智齒什麼時候會長出?
智齒的長出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第三大臼齒通常會在17歲到21歲之間出現。不過,有些人會更早或更晚才長出智齒。
如果需要拔除智齒,建議年輕時進行較佳。雖然年紀較大也可以安排手術,但年輕時牙齦周圍的骨骼較軟,牙根的神經尚未完全發育完成。
因此,拔除手術會更容易些。如果年齡增長,拔除智齒可能更困難且疼痛感更強烈。
智齒的用途是什麼?
智齒拔除手術非常常見,主要原因是人類的口腔通常只能容納約28顆牙齒。如果四顆智齒全長出,總數達32顆,就會造成牙齒擁擠問題。
既然口腔只適合28顆牙齒,那智齒的用途到底是什麼呢?
一種說法是,智齒曾經是遠古祖先用於替換磨損或缺失牙齒的重要後備牙齒。現代人因飲食較軟且口腔衛生習慣較佳,因此較少發生牙齒脫落問題。
遠古祖先飲食堅硬且沒有定期牙齒護理,可能容易出現蛀牙或牙齒缺失的情況,因此智齒可能在當時具有額外的咀嚼功能。
然而在現代社會,智齒的實際用途已經非常少,甚至通常帶來的麻煩大於好處。
智齒可能引發哪些併發症?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一定要拔除長出的智齒,尤其當你口腔空間足夠的時候。有些人即使智齒沒造成問題,也會主動拔除以避免未來可能的併發症。但也有人直到出現疼痛症狀才會尋求治療。
如果你因為沒有症狀而延遲拔除,未來可能仍需進行口腔手術。智齒停留在口腔越久,造成問題的風險越高。
常見的智齒併發症包括:
- 牙痛:
智齒萌發過程中經常伴隨後方牙齦疼痛,起初可能輕微且間歇性,但隨時間推移疼痛可能加重,甚至難以咀嚼或說話。疼痛多半來自智齒對口腔神經的擠壓。 - 紅腫和發炎:
智齒生長時牙齦可能發紅腫脹。 - 阻生齒(埋伏齒):
有時候智齒會被顎骨或其他牙齒擋住而無法完全萌發,導致劇烈疼痛。此外可能伴隨牙齦囊腫,甚至完全看不到牙齒冒出的跡象。 - 口腔感染:
智齒萌發時細菌可能卡在牙齦內,引起口腔感染。感染的症狀包括:- 疼痛
- 紅腫
- 顎骨敏感
- 口臭
- 嘴裡有難聞的味道
- 蛀牙(齲齒):
食物容易卡在智齒附近,導致智齒或鄰近牙齒出現蛀牙,且因位置較難清潔,容易加重問題。 - 牙齒移位:
若口腔空間不足,智齒萌發會擠壓其他牙齒,使其排列錯亂或歪斜。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
如果你感到牙齒疼痛或發現智齒開始冒出,應該盡快看牙醫。牙醫會透過X光檢查確定你有多少顆智齒。
若出現疼痛或其他症狀,牙醫通常會建議安排口腔外科拔除智齒,以降低以下併發症風險:
- 口腔感染
- 骨質流失
- 神經疼痛
- 蛀牙
- 牙齒排列移位
如果智齒沒有造成任何問題,牙醫可能會建議持續追蹤,等到未來有症狀再進行拔除。不過要記得,年紀越大,智齒拔除手術會變得越困難。因此若出現問題,應盡早處理。
結論
有些人沒有智齒,這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日後拔除智齒的麻煩。如果你有智齒但沒有造成任何不適,建議每六個月定期接受牙科檢查。
牙醫可以密切追蹤智齒生長狀況,適時建議進行拔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