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後如何預防「乾性齒槽炎」?8大關鍵措施

拔牙手術後可能產生「乾性齒槽炎」(又稱牙槽骨炎)的風險。一般而言,拔牙後骨槽內會形成一層保護性的血塊以幫助傷口癒合;若血塊未能形成或意外脫落,即可能導致乾性齒槽炎。

乾性齒槽炎的發生率並不高,約為拔牙案例中的0.5%至5.6%,尤其常見於智齒拔除後。此症狀因神經末梢和骨頭裸露,會產生劇烈疼痛,也可能延緩傷口癒合。因此,採取預防措施十分重要。

預防乾性齒槽炎的8個注意事項

1. 禁止使用吸管

拔牙後24小時內避免使用吸管。吸吮動作可能導致保護性血塊脫落,增加乾性齒槽炎的風險。

2. 不要抽菸或使用菸草產品

抽菸可能增加乾性齒槽炎的風險。2023年的研究發現,吸菸者在拔牙後發生乾性齒槽炎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3倍。
尼古丁會干擾傷口癒合,因此拔牙後數天內應避免吸菸或使用含尼古丁的電子菸產品。

3. 食用軟質食物

傷口癒合期間應避免食用任何太硬或酥脆的食物,以免影響血塊穩定性,尤其是術後前24小時內更應嚴格限制,建議食用馬鈴薯泥、布丁等軟質食物。
術後第一週內可逐漸進食稍有硬度的食物,例如煮軟的義大利麵或柔軟的水果,但在牙醫確認傷口癒合前,仍需避免過硬食物。

4. 維持口腔衛生

拔牙後應輕柔地刷牙,避免傷及傷口,同時維持牙齒清潔,以防細菌堆積導致感染。感染可能干擾血塊形成,甚至導致血塊破壞並引起乾性齒槽炎。

5. 輕柔漱口

拔牙後保持口腔清潔很重要,但術後24小時內不宜過度頻繁或用力漱口。劇烈漱口可能影響血塊凝結或導致血塊脫落。

6. 避免飲用酒精飲料

術後幾天內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因為酒精會干擾血塊形成和傷口癒合。

7. 限制劇烈運動

即使平時習慣運動且體能良好,拔牙後頭幾天應避免劇烈運動,因為過度活動可能造成保護性血塊脫落。如果必須運動,也應保持輕度活動即可。

8. 留意藥物交互作用

拔牙前須告知牙醫目前服用的藥物,並討論這些藥物可能對拔牙過程造成的影響。

其中一類特別需注意的是血液稀釋劑(抗凝血劑與抗血小板藥物),常用於預防心臟病、中風、肺栓塞和深層靜脈血栓等疾病。

  • 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氯吡格雷)、抵克立得(噻氯匹定)等,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避免血栓形成。阿斯匹靈對血小板的影響無法立即逆轉,需要7至10天形成新血小板才恢復正常。
  • 抗凝血藥物:如Jantoven(warfarin,華法林)、Eliquis(apixaban,艾必克凝)、Pradaxa(dabigatran,達比加群)、Xarelto(rivaroxaban,利伐沙班),可抑制血液凝固過程,停止用藥後不同藥物的藥效持續時間不一。牙醫會透過血液檢測,了解凝血時間的狀況。

根據服用的藥物種類,牙醫可能建議暫停或調整用藥方式,但調整用藥前,務必先與處方醫師確認,以避免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此外,口服避孕藥也可能影響傷口癒合,因此可能需要暫時停藥,這段期間應使用其他避孕方法。

拔牙後的照護要點

拔牙後24小時內的處理對傷口癒合至關重要,可參考以下措施:

  • 使用牙醫建議的非處方止痛藥物或處方藥物緩解疼痛,但應避免使用阿斯匹靈。
  • 咬住牙醫提供的紗布,可有效止血,協助形成保護性血塊。
  • 充分休息,躺下時應保持頭部稍微抬高。
  • 冰敷可減輕腫脹,每次約敷10分鐘後移開冰袋休息5分鐘,如仍感不適再重複冰敷。

乾性齒槽炎的警示症狀

拔牙後數日內感到些許不適屬正常現象,但如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乾性齒槽炎的跡象,應立即聯繫牙醫:

  • 口腔出現難聞的氣味或異味
  • 拔牙處附近劇烈疼痛,通常術後1至3天內發生
  • 嚴重口臭
  • 輕微發燒
  • 傷口內可見裸露的骨頭

結論

乾性齒槽炎發生於拔牙後血塊未順利形成或脫落時,可能伴隨劇烈疼痛和其他不適症狀。遵守醫囑及改變生活習慣,有助降低此症狀的發生機率,使傷口更順利癒合。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