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對於「孕吐」「腳腫」「背痛」等不適症狀已經有心理準備,卻往往忽略了「牙齒疼痛」也會在孕期中悄然找上門,形成孕婦牙痛的困擾。若正好碰上夜深人靜,牙痛更是折磨得人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本文將詳細整理導致「懷孕牙齒痛到睡不著」的原因、常見口腔問題、可能的緩解與治療方式,以及預防重點,協助媽媽安然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為何懷孕更容易牙齒痛?
懷孕期間,身體會因荷爾蒙變化而出現許多生理機制的改變,影響牙齒健康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五大面向:
荷爾蒙分泌劇烈改變
- 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增高,使孕婦牙齦組織的血流量上升,導致牙齦痛、更敏感、易出血與發炎。
- 孕婦體內的內分泌系統變化,讓牙齦腫痛反應更明顯,也容易產生孕婦牙齦炎或更嚴重的妊娠牙齦炎。
- 牙齦組織對牙菌斑和細菌的刺激反應增強,增加懷孕牙齦炎或牙周病的風險。
孕吐與胃酸逆流
- 懷孕初期常見的孕吐,使口腔更容易受到胃酸腐蝕,琺瑯質脫鈣後變得敏感,增加蛀牙風險。
- 若同時有胃食道逆流,酸性物質頻繁倒流到口腔,也會侵蝕牙齒表面,加劇疼痛。
飲食習慣改變
- 很多孕媽咪在孕期偏愛甜食、酸性飲料,甚至少量多餐,若未同步增進口腔清潔頻率,牙菌斑與牙結石堆積就會更快。
- 高糖、高澱粉食物促使口腔細菌大量繁殖,也容易導致蛀牙與孕婦牙齦腫痛問題。
免疫系統調整
孕期身體為了保護胎兒,免疫系統會有一定程度的調整,對口腔細菌的防禦力下降,可能使孕婦更易出現牙齦發炎、流血等症狀。
孕婦本身較勞累,忽略口腔衛生
孕期不適(例如噁心、背痛、疲倦)也可能讓孕媽咪較少刷牙或使用牙線,口腔衛生做得不夠徹底,導致牙齒問題惡化。
常見懷孕期口腔問題
以下列出孕期中常見的牙齒與牙齦狀況,並在表格中提供主要的症狀表現與可能原因:
問題 | 主要症狀 | 可能原因 |
---|---|---|
孕期牙齦炎 | 牙齦紅腫、出血、敏感 | 荷爾蒙變化導致牙齦對牙菌斑過度敏感 |
蛀牙(齲齒) | 牙齒酸痛、對冷熱敏感 | 飲食習慣偏甜、多餐,加上胃酸侵蝕與口腔清潔不足 |
牙周病 | 牙齦腫脹、牙槽骨受損、口臭、甚至牙齒鬆動 | 牙齦炎未即時處理而惡化,或長期口腔衛生不佳 |
智齒發炎 | 智齒附近牙肉疼痛、紅腫,咀嚼困難 | 智齒位置不正或半埋,導致牙菌斑堆積感染 |
妊娠牙齦瘤 | 牙齦局部突起、紅腫易出血 | 孕期荷爾蒙改變+牙菌斑刺激,常見於懷孕中期(多在產後消失) |
懷孕牙齒痛到睡不著:3 大常見原因
懷孕激素分泌增加
孕激素改變往往導致孕婦牙齒敏感度提高,牙齦更容易因食物殘渣或牙菌斑刺激而發炎,產生牙齦問題,表現為腫脹、疼痛,甚至連喝水都會痛。
智齒發炎
若智齒半埋或位置不正,牙菌斑難以清除,導致局部細菌繁殖,形成牙周囊袋,引發劇烈疼痛。
妊娠齒齦瘤
多在懷孕第二孕期(約4~6個月)出現,牙肉長出紅色肉芽,略帶疼痛與敏感,不過大多可在產後自行消退。
孕期牙痛怎麼辦?治療與舒緩方式
若因牙齒痛的症狀已經影響飲食和睡眠,建議優先就醫。若進一步檢查需接受治療,通常在「懷孕中期(第4~6個月)」進行最安全。以下整理多種治療方法及建議:
1. 立即就醫,讓醫師評估
洗牙或基本補牙
這類治療對孕婦安全性高,在牙醫師評估下即可進行,可減少牙菌斑堆積,預防牙齦炎加劇。
X 光檢查
牙科X光範圍局限於頭頸部,並會提供鉛衣保護腹部與頸部,劑量極低,對胎兒影響有限。若醫師認為有必要,可放心接受,但仍應告知懷孕週數。
局部麻醉或補牙
局部麻醉劑劑量相當少,代謝速度也快,通常對寶寶健康影響不大。建議事先與牙醫師溝通,便於醫師調整麻醉方式。
2. 智齒拔除或牙周病處理
拔智齒
若嚴重腫痛且非拔不可,多在懷孕中期處理為佳;若情況能忍受,則評估延後至產後。
牙周病嚴重需手術
如牙齒已鬆動、化膿,或牙周骨破壞大,醫師會在第二孕期安排必要的牙科治療或拔除,以免因長期發炎影響母體與胎兒健康。
3. 孕期常見的居家緩解方法
- 溫鹽水漱口:有助於抑制細菌與緩解牙齦發炎。
- 冰敷或冷敷:能暫時降低局部疼痛及緩解腫脹,每敷3分鐘休息3分鐘,避免凍傷皮膚。
- 選用孕婦可用的止痛藥或藥膏:若疼痛明顯,可先諮詢醫師,使用含苯佐卡因的牙齒止痛凝膠或小劑量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商品名普拿疼)來紓緩。
- 減少刺激食物:避免硬、酸、甜或溫度過冷過熱的食物,減輕敏感疼痛。
如何預防孕期牙痛?
「預防勝於治療」是孕期維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核心。孕媽咪可從以下幾點日常習慣來保護牙齒:
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 每天至少刷牙兩次,並搭配牙線或牙間刷使用一次。選擇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強化琺瑯質。
- 若頻繁食用零食,則應增加漱口或潔牙次數,避免糖分殘留在牙齒表面。
- 孕吐之後先以清水或淡鹽水漱口,等待約一小時再刷牙,避免酸蝕狀態下立刻刷牙傷害琺瑯質。
定期看牙醫、把握洗牙補助
- 台灣目前對孕婦提供每3個月一次牙結石清除的健保給付,最多可以做3次。
- 此政策有助定期清除牙菌斑與牙結石,緩解孕期牙齦炎症狀。
- 若有任何痛感或流血,及早就診,勿一忍再忍,避免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控制甜食與高澱粉飲食
- 減少含糖飲料、甜食、黏牙零嘴,避免讓口腔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
- 少量多餐或口味改變時,更要注意清潔,降低蛀牙風險。
補充足夠的鈣質、維生素 C、D、磷
- 均衡飲食能幫助維持牙齒與骨骼健康,也能增強免疫力,減少發炎反應。
- 建議多攝取奶製品、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維生素D的食材(如蛋黃、魚)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橘子、奇異果、草莓等)。
常見問題Q&A
Q1:懷孕牙齒痛怎麼辦?可以吃止痛藥嗎?
大多數情況下,孕婦若要服用止痛藥,建議先與牙醫師或婦產科醫師討論,根據嚴重程度來決定用藥。一般常見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在適度劑量下,相對安全。但像阿斯匹靈、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會增加流產或出血風險,需特別謹慎。
Q2:孕期可以照牙科X光檢查嗎?
牙科X光屬局部、小範圍的放射線檢查,且檢查時會使用鉛衣保護腹部與頸部,再加上劑量較低,一般而言對胎兒影響有限。但如果非必要,牙醫師通常會在懷孕中期才建議進行。
Q3:懷孕牙齒痛一直拖到生完再處理,風險是什麼?
若是較輕微的不適,也許可以觀察;但若已有嚴重蛀牙、牙周病或反覆膿腫,不僅孕媽咪更痛苦,也可能增加口腔細菌透過血液影響胎兒的風險,甚至造成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千萬別輕忽。
Q4:懷孕期間能拔智齒嗎?
若智齒反覆發炎、疼痛嚴重,醫師可能會評估在第二孕期拔除以免反覆感染。但若情況允許,也可等到產後再處理。重點是先讓專業牙醫師檢查,確認最適當時機。
Q5:懷孕期間洗牙是否安全?
洗牙(牙結石清除)是相對安全的程序,也是保持牙齒保健的重要手段。台灣健保給付孕期每3個月即可洗牙一次,孕媽咪把握機會,能有效預防孕婦牙齦炎進一步惡化。
總結
懷孕期間身體的確會歷經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口腔問題也因荷爾蒙、孕吐、飲食與免疫等多重因素而更加顯著。懷孕牙齒痛到睡不著時,第一步就是尋求牙醫或婦產科醫師的專業評估,依照孕期階段制定適合又安全的診療計畫。
同時,孕媽咪亦可從日常口腔清潔、營養攝取、調整飲食習慣、定期洗牙與檢查等面向著手,將懷孕期間可能發生的牙齒痛、牙齦出血、紅腫等問題降至最低。只要維持正確的預防與保養,即使在荷爾蒙大轉變的孕期,也能讓牙齒穩穩站好、不再痛得夜不成眠,和寶寶一起健康平安度過懷孕全程。
資料來源
- 懷孕牙齒痛到睡不著?6大注意事項懶人包! – 【新北牙醫】K6 Plus康智為醫師全口重建中心
- 懷孕牙齒痛可以看牙醫嗎?建議懷孕中期,孕婦 3 個月免費洗牙 | 卡蘿琳益生菌|守護全家人的健康
- 懷孕牙齦痛牙齒痛怎麼辦?孕婦牙痛、腫、出血,專家授3招緩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