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成人的恆牙(含智齒)共計 32 顆,若牙齒數量多於此,即稱為「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多生牙雖然較為罕見,但根據臨床經驗與研究顯示,亞洲生牙發生率約 3%~5%,男性比例更是女性的兩倍左右。多生牙可能引發咬合不正、牙齒萌發受阻以及囊腫等風險,因此若經 X 光或臨床檢查發現,通常需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拔除或矯正。
本文將為您詳細解析多生牙的定義、發生原因、常見類型、臨床影響、以及不同年齡層的治療策略,協助您更加了解多生牙與對應的處理方式。對於許多人來說,及早發現並處理多生牙能避免後續複雜的口腔問題。
什麼是多生牙?
所謂多生牙,又稱贅生齒或超數牙,指的是超出正常齒列數量的額外牙齒。
正常情況
- 乳牙階段:20 顆乳牙
- 恆牙階段:28 顆恆牙 + 4 顆智齒(若全部萌發)= 32 顆
多生牙情況
- 若牙齒數量超過上述正常數量,便可歸類為多生牙。
臨床上,多生牙常在前牙區(尤其上顎門牙區)或下顎小臼齒區發生,且形狀多半比正常牙齒更小,也可能呈現錐形或結節狀。少數情形,多生牙會隱伏在齒槽骨之中,需透過牙醫診所x光檢查或3D電腦斷層來檢查才能確定其位置。
多生牙的常見類型
以下彙整多生牙常見的分類方式,並以表格呈現各類型的特點:
類型 | 定義及外型 | 常見位置 | 可能影響 |
---|---|---|---|
1. 正中多生牙 (Mesiodens) | 形狀多為尖錐狀或不規則形;常見也容易被發現。 | 上顎正中門牙之間(門牙縫後方) | 門牙縫過大、門牙萌發異常或阻生、門牙歪斜、門牙旋轉等問題。 |
2. 側門齒型多生牙 (Paramolar / Lateral) | 形態類似側門齒,有時較小顆且尖。 | 上顎側門齒附近 | 造成齒列空間不足、擁擠或鄰牙的萌發受到阻礙。 |
3. 下顎小臼齒多生牙 (Premolar region) | 通常形狀較不規則,有時可見桶狀或牙阜突出。 | 下顎小臼齒區 | 造成鄰牙擁擠、牙根吸收或咬合紊亂,亦有萌發困難的情形。 |
4. 隱藏多生牙 (Impacted / Inverted) | 完全或部分埋伏於齒槽骨內,可能呈顛倒或異常生長方向。 | 上顎或下顎骨內的任何位置 | 若長期埋伏可能形成囊腫,並阻礙鄰近牙齒正常萌發,通常須透過手術治療。 |
5. 融合牙 (Fusion tooth) | 兩顆牙胚在發育時彼此融合,外觀形似一顆較大的牙。 | 多見於乳門牙區 | 常造成恆牙先天缺失或恆牙萌發異常。 |
備註:臨床上有時也將「融合牙」歸類為牙齒形態變異,但若真的在數量上造成「總牙數增加」,依然可歸入多生牙的範疇。由於融合牙可能導致後續恆牙缺失或位移,臨床評估時應特別留意。
為何會有多生牙?
目前多生牙的確切成因尚未完全定論,較為普遍的推測包括:
- 牙板過度活躍:在牙齒發育的過程中,牙板(dental lamina)可能因基因或發育因素出現「過度活躍」,導致額外牙胚形成。
- 遺傳因素:臨床統計顯示,若家族中有人有多生牙,後代發生率會提高,顯示多生牙具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傾向。
- 牙胚不正常分裂:一個牙胚在形成過程中出現不完全或異常分裂,可能造成多生牙或融合牙的情況。
- 其他發育異常或綜合徵:如頭顱鎖骨發育不全(Cleidocranial Dysplasia)或加德納綜合症(Gardner’s Syndrome)等,都可能與多生牙有關。
多生牙的臨床影響
- 擠壓鄰牙、造成齒列不整
多生牙萌發後,可能擠壓正常牙齒,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傾斜或旋轉,進而影響咬合關係與美觀,對患者和病人的日常咀嚼功能亦帶來困擾。 - 阻礙恆牙正常萌發
若多生牙位於恆牙萌發路徑上,會使該區域的恆牙延遲萌發,或使其萌發方向偏移,甚至可能完全被阻生在骨頭內。 - 牙齒根尖吸收或鄰牙受損
位置不良或埋伏的多生牙,容易對鄰近牙齒根部產生壓迫,造成牙根吸收或牙齒神經受損。 - 囊腫及其他病變
雖然機率不高,但若多生牙長期埋伏在齒槽骨中,仍可能引發齒源性囊腫或其他病變(約佔 4%~9%)。囊腫增大後恐造成骨質破壞,導致鄰近牙齒鬆動、疼痛或面部形態變化。
診斷方式
臨床視診
牙醫師檢查口內是否有多餘牙齒或排列異常,如門牙區有不尋常的尖牙外型,即須懷疑有多生牙。
X 光檢查
- 全口環形 X 光:可快速了解上下頜骨牙齒總數、埋伏牙的位置。
- 咬合片 / 根尖片:協助更精確判斷多生牙的形態與與鄰牙的相對位置。
- 3D 電腦斷層(CBCT):若多生牙位置複雜或鄰近神經,則透過電腦斷層可精準定位,並減少手術風險。
不同年齡層的處理策略
1. 成人多生牙的處理
拔除或保留?
大部分的成人多生牙因不具咀嚼功能、影響齒列美觀或造成咬合問題,通常建議拔除。若因位置關係而影響矯正治療,亦需先手術移除。
矯正方法
- 傳統金屬牙套:針對門牙縫隙、門牙旋轉或傾斜等情況,效果良好。
- 隱形牙套:美觀度較高,亦能解決多生牙所造成的輕中度齒列不正。
手術風險及麻醉
成人若配合度高、牙齒完全萌出位置易於操作,一般局部麻醉即可。但若多生牙深藏於顎骨、方向顛倒或牽涉神經線,則可能需要較複雜的齒槽手術或甚至考慮在舒眠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
2. 兒童多生牙的處理
在兒童牙科領域,年齡與拔牙時機通常可分為「乳牙齒列期」(約 6 歲前)、「混合齒列期」(6~12 歲) 來評估。若家長發現小朋友有多生牙徵兆,應儘早尋求專業牙科意見,以免影響後續恆牙的正常萌發。
乳牙階段(6 歲以前)
若多生牙自主萌發,且明顯影響鄰牙,可考慮拔除。但通常在此階段,醫生會觀察多生牙與恆牙胚的位置,避免傷及尚在發育的牙胚。
混合齒列階段(6~12 歲)
- 早期拔除優點:可為恆門牙爭取空間,降低阻生風險,若能順利萌發恆牙,就能減少後續矯正複雜度。
- 早期拔除缺點:若操作不當,可能傷及恆牙胚的牙根發育;也可能因拔除太早,恆門牙失去“引導”而長歪。
- 延後拔除優點:能等恆門牙根部發育完成,拔除時對鄰牙損傷較小。
- 延後拔除缺點:更晚干預可能導致恆門牙異位或嚴重擁擠,需要後續更多矯正步驟。
兒童矯正考量
若多生牙造成明顯齒列空間不足、門牙異位或中線偏移,可在 7~14 歲黃金矯正期配合「肌功能訓練」「日不落兒童矯正系統」等方式,先建立良好的骨骼與肌肉發育,再進行進一步排列矯正。
麻醉方式
若孩童年紀過小、配合度有限或多生牙位置複雜,手術拔除常在舒眠或全身麻醉下進行,以確保安全並減少恐懼感。
3. 特殊考量:保留多生牙做「替代牙」
在非常少數的情況下,若有先天性缺牙(例如側門齒先天缺失),且多生牙的形態與位置較為理想,牙醫師也可能考慮將多生牙保留,並透過矯正治療將其移到原本缺牙的位置,以達到功能及美觀的雙重目的。然而,這需要更縝密的評估與設計。
多生牙拔除手術與術後照護
術前準備
- 詳細影像檢查 (X 光或 3D 電腦斷層)
- 評估與鄰牙距離、神經走向與牙根發育情況
手術過程
- 局部或全身麻醉
- 切開牙齦或翻開黏膜瓣
- 鑿除必要的骨頭或牙槽骨
- 拔除多生牙後,若傷口較大會需縫合
術後照護
- 冰敷:可減少腫脹
- 避免用力漱口與吸吮動作
- 按照醫師指示服用止痛、消炎藥物
- 約一週左右拆線,定期回診追蹤
潛在併發症
- 傷口腫脹、疼痛或出血
- 鄰牙或神經受損機率 (若多生牙位置複雜)
- 感染或囊腫殘留
- 牙齒排列空間需要後續矯正處理
常見問題 (FAQ)
多生牙一定要拔除嗎?
不一定。若多生牙不影響其他牙齒的萌發與排列,且臨床檢查及影像追蹤顯示無囊腫或其他病變,可暫不拔除。但大多數狀況下,臨床上仍建議及早移除,以避免後續齒列不整或病變風險。
小孩什麼時候拔多生牙最好?
主要取決於多生牙對恆牙萌發的影響程度及牙胚發育階段。若多生牙嚴重擠壓或阻礙恆牙,可考慮在 7~10 歲混合齒列期,即早期拔除;但也有醫師建議等正中恆門牙根部較穩定 (約 8~10 歲) 後再拔。應由牙醫師評估方能決定最佳時機。
多生牙拔除手術會很大嗎?是否需要住院?
若牙齒已在口內萌發,拔牙類似一般的拔牙程序,無須住院;倘若多生牙埋伏於深層骨頭或鄰近重要神經,有些病患可能需要在舒眠或全麻環境下,並視情況考量住院觀察。
多生牙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多生牙的確可能有家族聚集現象與遺傳傾向,但並非絕對。建議父母若有多生牙或相關症狀,可提早帶孩子做定期口腔檢查,以早發現、早處理。
總結
多生牙雖然在整體人口中算是相對少見,但一旦發生,對牙齒的排列、美觀及咬合功能皆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發囊腫或鄰牙吸收等嚴重問題。若臨床上懷疑或已經檢查出多生牙,應積極與專業牙醫師討論評估,包括何時拔除、是否需要手術或矯正、以及選擇何種麻醉方式等。
尤其在兒童階段,恆牙與骨骼仍在快速生長期,透過早期發現與適切治療,能夠降低對後續咬合與美觀的影響。若未來有機會利用多生牙作為缺牙替代,也需經過嚴謹的診斷與矯正設計才能實現。定期檢查、及時介入,是維護口腔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