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磨牙症?
「磨牙症」(Bruxism) 是一種指在不自覺情況下,研磨、咬緊或摩擦牙齒的行為。通常發生於清醒時,但睡眠期間也可能發生。專家估計,約8%到31%的成年人患有磨牙症,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會降低。
如果磨牙症嚴重,將不只影響牙齒健康,甚至會擴及其他身體部位。以下介紹磨牙症的類型、症狀與治療方法。
清醒磨牙症(Awake Bruxism)的症狀
清醒磨牙症與睡眠磨牙症的症狀類似,但清醒時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症狀,儘管兩者都是無意識的行為。
清醒磨牙症的症狀包括:
- 咬緊下顎
- 牙齒咬合或摩擦
- 下巴向前突出
- 牙齒磨損、破裂或受損
- 頭痛
- 下顎、頸部或肩膀疼痛
- 牙齒對冷熱敏感
睡眠磨牙症(Sleep Bruxism)的症狀
睡眠磨牙症又稱夜間磨牙症,為不自主行為,有時被視為睡眠障礙。患者醒來時可能感覺到下顎、頸部或肩膀的疼痛。通常發生在較淺眠或睡眠階段轉換時。
睡眠磨牙症症狀包括:
- 咬緊下顎或牙齒
- 牙齒磨損或摩擦
- 下巴向前突出
- 牙齒磨損、破裂或受損
- 頭痛
- 下顎或肩膀疼痛
- 牙齒對冷熱敏感
磨牙症的原因
引起磨牙症的潛在原因包括情緒、行為、醫療狀況、家族史及藥物因素。專家依成因區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磨牙症:
原發性磨牙症(Primary Bruxism)
原發性磨牙症與其他醫療狀況無關,可能成因包括:
- 壓力或憂鬱
- 緊張、易怒、好勝或急躁的人格特質
- 家族病史
- 咖啡因
- 酒精
- 抽菸
繼發性磨牙症(Secondary Bruxism)
繼發性磨牙症發生於有特定醫療狀況或服用某些藥物的患者身上,例如:
- 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炎、腦出血、腦外傷或中風
- 藥物:如抗憂鬱劑(百憂解、帕羅西汀)、抗癲癇藥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
- 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磨牙症的長期影響
長期磨牙可能導致:
- 牙齒斷裂或破損
- 牙釉質磨損,引發牙周病及牙齒脫落
- 慢性頭痛,或下顎、耳朵、頸肩疼痛
- 偏頭痛
- 嚴重者可能造成骨骼損傷,甚至需要人工顳顎關節置換
- 顳顎關節障礙(TMD)
如何診斷磨牙症?
醫療人員診斷磨牙症的方法包括:
- 牙科檢查:檢查牙齒磨損或牙齒、下顎疼痛區域
- 病史詢問:詢問患者牙齒、下顎疼痛、疲勞、磨牙的意識,以及夜間是否被他人察覺磨牙聲;也詢問相關神經疾病與服藥史
- 睡眠檢查:觀察睡眠中磨牙狀況與睡眠障礙跡象
醫療人員也會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病症,如關節炎、耳部感染、外傷或神經疾病。
磨牙症的治療方法
口腔護具與牙套
針對睡眠磨牙症,可以配戴口腔護具或牙套防止睡眠中牙齒磨損。牙套設計多樣,但其原理為隔離上下齒避免磨損。
有些牙套也嘗試調整下顎位置,但可能對顎關節造成損傷,應謹慎評估。
睡眠衛生
良好的睡眠衛生可降低磨牙症,方法包括:
- 在安靜、黑暗且涼爽的環境睡眠
- 睡前避免咖啡因及酒精
- 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動(如電子設備)
- 不使用枕頭可能有助於減輕顎關節疼痛
條件電刺激(CES)
條件電刺激使用偵測裝置,於睡眠時偵測磨牙行為,以低電流放鬆口腔肌肉,初步研究顯示有一定效果。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可教導緩解肌肉僵硬與疼痛的伸展運動,患者可自行執行舒緩。
自我護理
- 定期牙科檢查
- 使用冰敷或熱敷緩解顎部疼痛
- 按摩頸部、肩部與臉部肌肉
- 避免過硬或需大量咀嚼的食物
藥物治療
若因壓力或憂鬱引發磨牙,醫師可能開立抗焦慮藥、鎮靜劑或肌肉鬆弛劑,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生物回饋與替代療法
透過生物回饋儀器,患者能察覺磨牙行為,以中斷此習慣。催眠術也可協助患者避免磨牙。
肉毒桿菌注射(Botox)
低劑量肉毒桿菌可放鬆咬肌,減少磨牙發生頻率與疼痛,療效約可持續數個月。
治療潛在病因
若存在神經性疾病或胃酸逆流,建議諮詢醫師積極治療,以減少磨牙發生。
如何停止磨牙習慣?
磨牙症通常與壓力相關,學習放鬆技巧能有效改善:
- 冥想與瑜伽
- 心理諮商降低壓力與焦慮
- 留意自身磨牙習慣並主動放鬆下顎肌肉
總結
磨牙症可能導致牙齒受損與多種身體疼痛,透過護具、行為治療與適當藥物能有效改善症狀,避免長期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