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乾性齒槽炎?
乾性齒槽炎(Dry Socket)學名為「齒槽骨炎」(alveolar osteitis),是拔牙(尤其是拔除智齒)後可能出現的一種癒合併發症。口腔衛生不良可能增加發生乾性齒槽炎的風險,若食物殘渣卡在拔牙傷口且未清潔乾淨,就可能使原本保護傷口的血塊脫落。
其他導致乾性齒槽炎的因素還包括用吸管喝飲料、抽菸,以及拔牙後過度漱口或吐口水,這些行為皆可能導致覆蓋拔牙傷口的血塊脫落。
本文將教你如何辨別乾性齒槽炎與拔牙後正常疼痛的差異,以及提供有效的止痛方法和預期的癒合時間。
乾性齒槽炎的症狀
乾性齒槽炎通常在拔牙後1至3天內開始出現症狀:
- 拔牙後幾天內出現劇烈疼痛。
- 疼痛會從拔牙部位向耳朵、眼睛或頸部擴散。
- 傷口明顯缺少應存在的血塊。
- 嘴裡有異味或臭味。
- 口臭。
- 輕微發燒。
當覆蓋拔牙傷口的血塊脫落後,會直接暴露骨頭與神經,因而引起劇烈疼痛。
醫牙醫牙唷提醒你:
雖然乾性齒槽炎疼痛難耐,但幸好可以有效治療,且極少出現其他併發症。
拔牙後多痛才算正常?
所有拔牙手術後約1%至5%的患者會出現乾性齒槽炎,智齒拔除後的發生率更高達38%。因此,區分正常拔牙疼痛與乾性齒槽炎疼痛很重要。
正常拔牙後的疼痛特點為:疼痛程度輕至中等,服用止痛藥後可緩解,且隨著時間逐漸好轉。
乾性齒槽炎的疼痛特點 | 一般拔牙後的疼痛特點 |
---|---|
疼痛劇烈 | 輕至中度疼痛 |
向外放射至其他部位 | 疼痛僅限於口腔局部 |
一般止痛藥無效 | 一般止痛藥有效 |
伴有口臭與口中異味 | 無明顯口臭與異味 |
疼痛隨時間惡化 | 疼痛逐漸減輕 |
拔牙傷口未完全癒合之前,都可能出現乾性齒槽炎。通常拔牙傷口約7至10天可完全閉合。
乾性齒槽炎的風險因子
並非所有人都會出現乾性齒槽炎,但以下因素會提高風險:
- 抽菸
- 創傷性拔牙(較困難的拔牙)
- 使用血管收縮劑(如局部麻醉劑中的腎上腺素)
- 使用較大量麻醉劑
- 原本已有的口腔感染
- 未確實遵守術後護理指示
- 口腔衛生不佳
- 糖尿病患者
- 接受化療的病患
- 使用消炎藥
- 年齡因素(18至33歲較常見)
- 性別因素(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
- 使用口服避孕藥(避孕丸)
乾性齒槽炎的疼痛緩解方法
乾性齒槽炎的治療包括牙科醫師提供的專業治療與居家照護。
牙科醫療照護:
牙醫師可能採用以下方式治療乾性齒槽炎:
- 將卡在齒槽內的食物殘渣或其他物質清除乾淨。
- 在傷口內放入含藥物的敷料(藥物敷料)。
- 在多次複診時更換敷料。
有時牙醫師可能會開立較強效的止痛藥,但通常只要敷料填入傷口後,疼痛會明顯減輕。如果有感染疑慮,也可能處方抗生素。
居家照護:
牙醫師也會建議患者進行以下居家照護:
- 使用冰袋冷敷下巴患處。
- 使用鹽水漱口。
- 避免吸菸與酒精。
務必確實遵守醫師指示,以加速傷口癒合並避免併發症。
乾性齒槽炎的癒合時間
所幸,乾性齒槽炎的疼痛通常不會持續太久。開始治療後,疼痛一般會在數天內緩解。但癒合速度可能因個人體質而異。
一項小型研究發現,73%的病人在接受抗生素(環丙沙星)治療後24小時內症狀完全消失,且不再需要額外的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消炎藥。
雖然乾性齒槽炎有時也會自行癒合,但因其疼痛劇烈,建議立即就醫處理,以達到最快速的止痛效果。
患有乾性齒槽炎的口腔衛生建議
若不幸罹患乾性齒槽炎,保持口腔清潔尤其重要。良好的口腔衛生可防止感染,減輕疼痛:
- 在傷口周圍輕柔刷牙。
- 每天用溫鹽水多次漱口。
- 若牙醫師要求以特殊方式清洗傷口,務必嚴格遵守。
- 禁止吸菸。
- 避免使用吸管。
- 避免吃有嚼勁、堅硬或黏牙的食物。
乾性齒槽炎能否預防?
拔牙手術後,醫師通常會提供術後指引,確實遵守可降低感染與乾性齒槽炎的風險。
曾患乾性齒槽炎者再次發生的風險更高。下頜拔牙(尤其下顎智齒)更易發生乾性齒槽炎。
避免乾性齒槽炎的注意事項包括:
- 不使用吸管。
- 食用軟質食物,避免硬、脆與黏牙食物。
- 維持良好口腔衛生,尤其是拔牙區域周圍。
- 用鹽水漱口並避免過度吐口水。
- 避免抽菸及酒精、碳酸飲料。
- 適當休息。
儘管無法完全避免乾性齒槽炎,但遵守預防措施可大幅降低風險。
總結
乾性齒槽炎常見於拔牙後,尤其是下顎智齒拔除。術前後保持良好口腔衛生能有效降低風險。若罹患此症,務必盡速尋求專業牙科治療,並遵守醫囑加速癒合與緩解疼痛。